理论教育 打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打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制造到精造,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聂圣哲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中国制造,实际上处于“三缺三”的水平。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一个看空“中国制造”的结论,而是如聂圣哲所说,我们先要搞清楚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搞清楚“中国制造”与德国、日本差距的原因在哪里,制造业的出路是什么。用实干精神,在科学、技术、手艺三个环节上,不断进行改善与改进的中国制造企业,值得关注与书写,它们正在精造的道路上行进。

2014年9月13日,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一场讲座上,德胜洋楼管理思想创始人聂圣哲先生,谈到重振中国制造及其出路。

2014年9月13日,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一场讲座上,德胜洋楼管理思想创始人聂圣哲先生,谈到重振中国制造及其出路:

所谓经济结构调整,唯一的出路,不是发展服务业,而是重振制造业。但是,中国人自我管理能力太差,因为投机性强。当一个民族被投机情绪所控制的时候,你会看到,没有人愿意投身实业,大家都去崇拜马云了。马云是不可复制的。脚踏实地去做好每一天工作的员工,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最实干、最谦卑、最不会表功的人要最有地位。

对于中国来说,重振制造业的途径是从制造到精造———普及精造精神,靠一流的产品质量,用50年的时间,变成精造强国,而不是制造大国。精益求精才能让企业成为行业第一,第一名就能制定规则,就有市场话语权。而中国企业在国际上享有话语权的还很少。

精造精神,是所有企业始终要有的一个心理暗示,哪怕是文字工作者,也得有精造精神,少制造文字垃圾,多创造精品文化

从制造到精造,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现实是,一些浮躁的中国制造企业,已经习惯把力量寄托在新概念的炒作上。互联网热了,就鼓吹互联网革命,却不曾想过,没有精造的技术,互联网再发达,也不可能把豆腐炒成黄金。德国“工业4.0”的概念出来了,一些中国企业又开始追赶,号称要实现智能制造。炒概念容易,实干不易。制造的品质和工艺是必要的一环,放弃这一环,中国制造永远摆脱不了核心技术与精密零部件依赖国外的被动地位。

中国制造提升的出路,就是以精造态度,脚踏实地,从改善做起,哪怕只是一小步。聂圣哲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中国制造,实际上处于“三缺三”的水平。(www.daowen.com)

何谓三缺三?

一个产品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科学、技术、手艺三个环节紧密配合完成。科学这一环,研究设计产品的构成与形态;技术这一环,就是用不同的加工程序将原料制成成品;手艺就是在加工过程中的能力。好比炼钢,钢铁的合成元素与比例,这些知识是科学,将合成在一起的元素,锻造加工为成品是技术,掌握技术的能力就是手艺。

回到中国制造上,科学一环有瑕疵,技术上更有瑕疵,因为很多人错把科学当技术,以为懂了相关知识就有了技术,再加上手艺人缺失,三缺三的后果就是,一些企业产品的样子是那个样子,却不经用,有些甚至不能用。就连一些种类的外表防锈涂料,中国制造就解决不了,需要从日本进口

从制造到精造,必须让科学、技术和手艺协同作业,手艺人是科学与技术的最终检验者,会使前两个环节产生改进的动力。手艺人的缺失,导致前两个环节得不到改进和提升,产品品质尚不过关,某些企业却已进入自以为是的成就陷阱,把规模和产品销量当作成功的标准,心态越来越浮躁,与精造强国的距离就越来越远。

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一个看空“中国制造”的结论,而是如聂圣哲所说,我们先要搞清楚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搞清楚“中国制造”与德国、日本差距的原因在哪里,制造业的出路是什么。每一点进步与改善,都是值得称赞的,哪怕有所醒悟,也是一种进步。

用实干精神,在科学、技术、手艺三个环节上,不断进行改善与改进的中国制造企业,值得关注与书写,它们正在精造的道路上行进。由衷期待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精造的大军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