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去哪了
曾经被誉为工匠之国的中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能工巧匠。进入现代社会后,在一些企业中随着老一代工匠退出历史舞台,后继乏人的人才断档期就出现了。应试教育虽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速度,却也终结了匠心文化下的师徒关系和传承模式,也终结了传承过程中工匠学徒人品与心性,即“工匠精神”的磨炼和发扬。
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延续了几千年,是一套从人品到技能全方位有效的育人机制。2009年,在我采访第一届国医大师时,首次意识到师徒传承的重要性。这些老中医,都已是耄耋老人,却个个身怀绝技。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眼下中国的育人体制。他们明白自己马上就要退出历史舞台,随时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修炼一生的技艺亟待后人传承。可是,在强大的应试教育面前,他们无能为力。时至今日,当时评选出的30位国宝级中医大师已经有多人辞世,追思之余,令人扼腕叹息。
2015年8月22日,89岁的国医大师贺普仁辞世。多年前拜访老先生时,他跟我讲自己的针灸之路:“我打小身体孱弱,每次生病,大都是靠针灸治好的。”贺普仁说,当时给他扎针的,是村里没有读过书的老太太们,他想弄明白针灸治病的奥秘,老太太们却没法解释清楚。1940年,14岁的贺普仁从河北涞水县一个农村走出来,抱着搞清楚针灸奥秘的想法,师从1935年到北京挂牌行医的同乡牛泽华。
“吃住都和师傅在一起,师傅的医德医术就在点滴生活里,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只要师傅要求的,有一点做不到都不行。”在师傅身边学艺8年后,1948年贺普仁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免费的针灸诊所,他说有病人肯让他医治,有助提高他的医术。没两年功夫,贺普仁在北京打出名气,建国后成为北京中医院的针灸大夫。上到国家领导人,比如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到看病付不起钱的穷人,贺普仁均微笑以对,从医60载,没有为难过一位病人,每周都会拿出一天义诊。老先生对我讲,医德医术是一体的,没有医德,医术难以精湛。从进入师傅家,贺普仁每天第一个起床给师傅倒马桶,打扫庭院,按照师傅要求学古文背医书,跟师傅一起修身,一起义诊。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如此这般,才能掌握医道,不是靠几次考试就能完成的。
“我学西医,考试很容易拿到100分。但是中医博大精深,医书典籍1万多部,看都看不完,要掌握好,还要靠悟性加临床实践。”生于1920年的国医大师路志正,从小跟随伯父学习中医,后来也接受过院校教育。比较两种教育模式,他认为师徒传承模式更适合中医,因其讲究个体传授,而非西医的规模化培养。
当今中国的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收费与高等教育机构趋同———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讲,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且受应试教育时代精神影响,一些职业教育机构占用了学生的时间与学费,却只教会了学生怎样应对考试。在这种大背景下,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绝也就不再令人费解了:
新闻一:2015年10月17日,“2015年度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开考,湖南省人事考试院抓获多名通过夹带纸条、智能手表作弊的考生,也有作弊团伙使用高科技无线电器材发送答案。
新闻二:2016年1月15日上午,西部网记者从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大明宫派出所了解到,一个专为考生考试作弊提供服务的犯罪团伙被打掉,在嫌疑人租住地查获大批高科技作案工具。警方初步了解到,该团伙涉及服务考生5000余人,或与陕西艺考作弊案有关。
新闻三:在哈尔滨华德学院考点,2016年1月12日、13日两天的美术类艺考单招考试中有27名考生作弊。(www.daowen.com)
新闻四:齐鲁网2013年2月23日讯,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卫视《早安山东》报道,一年一度的艺考已经拉开了大幕,昨天,山东超过十万人“赶考忙”,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当考生们准备亮出“绝活”的时候,有的学校竟然声称,不用考了,交钱就能通过。
分数至上与利润至上
分数原本只是能力的参考值,当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一些学校的主要测量手段后,求知的目的便发生了扭曲:这些学校的学生一味追求分数,学问和能力这种需要终其一生求得的功夫,则被越来越多地忽略。为了分数,一些学生学会了造假作弊。而当一个人从小为了达到所谓的目的不择手段,可以弄虚作假或走捷径时,将来不论其经营企业或经营国家,自然会为了利润(金钱)或政绩不顾一切。
标准答案与创新乏力
应试教育另一副作用,就是标准答案对创新思维的禁锢。考试有标准答案,但生活没有,创新更没有“标准答案”。只会固守“标准答案”的学生也许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但只会固守“标准答案”的国家很难赢得未来的竞争。
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什么样的国民素质,造就什么样的国家。教育之要义,在于激活全民大脑,塑造国民优良素养。若走到反面,以唯我独尊式的傲慢,结果导向式的功利主义精神办教育,最终换来的一定是功利主义对一切的主宰。
国医大师路志正谈及重振中医时,很谦虚地告诉我,中医能坚持到今天,依赖的是良好的群众基础,不能忽略民间中医的力量,更要花力气搜集和保存民间药方,使国医大师和民间中医形成合力。
高手在民间。当教育回归到尊重每一个个体,尊重常识,将人的品性培养放在第一位,以技能选人才,抛弃分数决定论的那一天,“中国制造”才能将价值创造放到首位,告别利润至上的短视行为,重塑凭高精尖工艺立足的制造强国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