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现利润合理化,而非追求最大化

实现利润合理化,而非追求最大化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类似企业并不止匹凸匹一家,当“中国式匹凸匹”们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将赚钱作为使命,企业面孔便同质化起来,一窝蜂涌向热钱领域,快速变脸、频繁换跑道,它们没有心思升级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创新,企业存在的价值与责任早已被忽略。实业空心化据统计,2014年全国企业500强中,有226家制造业企业,其利润总额只占总数的18.8%,而18家金融企业利润总额占比高达49.9%,利润最高的正是国有大银行。

实现利润合理化,而非追求最大化

当企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惟一的经营目标,我们会看到齐美尔笔下货币经济的后果:金钱作为校平器(leveler),代替了各种各样的事物,掏空了事物的内核和特性,消灭了特殊价值和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特征。在奔涌不息的金钱之流中,所有事物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仅仅以其数量相互区分。

一批醉身在金钱洪流中的中国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脱实就虚”的生存之道,将实业创造的利润与财富,变为投机资金,砸向股市、房地产、金融市场,形成一波波炒作风潮,演变成一场空前的闹剧。

中国式匹凸匹

匹凸匹是什么?

关注股市的人,对这个拗口的名词或许有所知晓,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新名字,而且是其上市后的第四个名字。这家上市公司的业务是什么呢?按照其更名公告显示,这是一家立志于做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的上市公司,拟变更业务经营范围,将主要从事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金融许可业务除外)、金融软件研发和维护、金融中介等业务,为使公司名称能够体现新的主营业务,拟更名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2P Financial Information Service Co.,Ltd.。

类似企业并不止匹凸匹一家,当“中国式匹凸匹”们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将赚钱作为使命,企业面孔便同质化起来,一窝蜂涌向热钱领域,快速变脸、频繁换跑道,它们没有心思升级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创新,企业存在的价值与责任早已被忽略。

利润对于企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2012年,世界最大的汽车技术供应商、创立于1886年的德国博世公司的董事长菲润巴赫来到中国,在参加央视《对话》节目时说:“我们是要赚钱,但不是为了变得富有之类的目的。我们赚钱是为了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研发,可以投入到生产中去。钱我们是要赚的,但我们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菲润巴赫提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20世纪初,博世的创始人罗伯特·博世曾经短暂地将公司上市,将股份分给了一些高管。但是很快发现这影响了高管的工作态度,他们开始变懒,开始享受生活,不再努力为公司工作。博世先生感到失望,于是终止上市,回购股票后博世变回非上市公司。

不上市的博世公司,多元化业务从来不涉足房地产和金融业,虽然这是一家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厂房的跨国公司,卖地获利对他们来讲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董事长菲润巴赫是个金融批判者,认为金融追逐暴利,偏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轨道,他的做法就是让企业远离金融业,甚至不与银行做生意。

在国内,和菲润巴赫一样拒绝与银行做生意的也有一位知名人物,她就是1947年生于贵州一个偏僻山村的“老干妈”陶华碧。1996年,在街边摆小吃摊的陶华碧,用自己的积蓄创立了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老干妈”),到2015年时,产值达到68亿元人民币,是1998年5014万元产值的130多倍。面对这样一棵摇钱树,投资机构踏破老干妈的门槛,但陶华碧从不松口,死守“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专心致志做产品。(www.daowen.com)

执行“三不”经营原则的老干妈,曾被所在地的贵阳市政府推动走上市、多元化路线,陶华碧的回答向来只有一句:“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

只干自己会的,是老干妈的经营哲学,值得中国企业家们学习。

实业空心化

据统计,2014年全国企业500强中,有226家制造业企业,其利润总额只占总数的18.8%,而18家金融企业利润总额占比高达49.9%,利润最高的正是国有大银行。2014年,工、建、农、中、交五大银行净利润总计9273亿元,日均赚25.4亿元。

金融业利润占据半壁江山时,同期制造业的日子却难过得很。根据《2008至2014中国制造业500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利润率连续第三年下滑,仅为2.7%,远低于世界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

制造业利润下滑的近几年,出现了明显的资本向金融、股市转移的趋势。资本的离去,加上外贸订单的减少,让以家庭作坊和专业加工为特点的“温州模式”难以为继。辉煌时的温州,打火机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但是,长期靠低价与规模效应存活的一批温州加工制造业,没有在粮草足时做好技术、人才储备与升级准备,错过了学习日本家庭企业、走小而美的专业精造之路的机会。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凭借技术、人才与成本优势,吸引资本集结试图重振制造业。日本凭借精益制造的技术优势和手艺优势,占据了定制化、小众化的高端市场。

对利润的追求,让一些中国制造业企业一次次错过与制造强国缩短差距的时间窗口,下一波的机会在哪里尚未可知。困局之下,反思当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