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后,杜邦所完成的壮举并非只有兴建帝国大厦,也不是只在历史上写下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恩怨是非。在人类新旧时代的交替关头,这家伟大的企业研发出了尼龙产品,使其走入美国的千家万户,最终走向全世界。
当时,遭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的欧洲大陆并没有迅速复原,各个国家经济萧条、民众失业,生产和消费能力全面下降,世界金融市场的中心由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在此情况下,杜邦公司加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很快彻底超过了欧洲。杜邦公司的产品目录表不断在延长,代表着他们涉足的行业范围无休止地扩张。正如同化学中同族元素分子能够以不同方式组合成为不同的产品,包括火药、染料、涂料、人造橡胶等等。当成熟的组合技术越来越多,杜邦的产品种类越多,他们所染指的行业也就越多,其中最为后人所瞩目的,当数杜邦所吹起的尼龙旋风。
在一战时期的1915年,杜邦公司就已经开始从事人造纤维的研究。不过,由于那时还无法获取德国的专利,他们只能同法国人合作。人造纤维属于化学纤维的一种,是经过化学加工后的纸浆所产生的再生纤维,在人造纤维的研发进程中,杜邦虽然经验很少却进展很快,其背后原因在于拥有法国企业的合作和强大的实验室力量。
人造纤维的研究起步于威尔明顿附近的杜邦实验研究中心。世界上很少有企业像杜邦那样,能够在研究工作上花费如此大量的资金。每天,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助手们在这里忙于研发,从这里诞生了诸如高级磁漆、奥伦、涤纶、氯丁橡胶、人工橡胶等新产品,还出现了让干货市场发生大变革的防潮玻璃纸,以及塑料新时代的象征——甲基丙烯酸。最终,尼龙也将从这里诞生,并走向全球。
1930年,哈佛大学化学教授华莱士·卡罗瑟斯被小拉蒙·杜邦重金聘入杜邦公司。根据拉蒙的要求,他开始研发人造纤维,其特质需要坚韧、牢固、有弹性、防水而且耐高温。当卡罗瑟斯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尝试后,终于在五年后的一个午后走进了杜邦公司的经理室,大声宣布:“先生们,我为你们研制出了人造合成纤维!”
这款学名被称为“超聚酰胺”的纤维,代号是“66纤维”,花费了大量研究经费,是人类历史上首创的真正的合成纤维。
卡罗瑟斯的工作并没有就此停止,他在威尔明顿又花了两年时间,用来从事该纤维的应用研究,致力于让自己的发明能够满足杜邦这个庞大帝国的商业需要。
1936年4月30日,卡罗瑟斯被选入名声卓著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成为全美各大企业研究部门中首位入选的科学家。不幸的是,一个月之后,他就因为长期的严重精神抑郁,被送往费城的一家医院治疗。实验室的项目被交给了克劳福德·格林沃尔特带领数十位化学家和工程师继续研究。格林沃尔特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22年加入杜邦时才刚满20岁,他立刻感到了来自企业高层的压力,并将之转化成为工作的动力。一天深夜,保安发现他身着燕尾服出现在实验室大门口,才明白他是在刚刚结束晚会后又回来检查设备情况。
从商业上看来,杜邦公司执行委员会期待研究加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想要将“66纤维”投入市场,确实需要解决不少现实问题。首先,超聚酰胺必须使用完全纯净的成分制造,随后在精确控制的温度下加以熔化防止分解。随后,要经过过滤、喷丝、纺纱、冷却、拉伸、络纱、上浆等多道工序,最后还需要染色。在这些步骤中,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压力泵中,任何气泡的形成,都会造成纤维在纺纱过程中分解。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通过为泵增加适当压力,让其溶解在熔融的纤维中。类似的技术障碍,都需要一一加以精准克服。(www.daowen.com)
一系列的努力尝试之后,“66纤维”终于能够连续纺纱10分钟。1937年,连续纺纱的时间已达到了82小时。
1938年,杜邦公司的投入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回报,科学家团队宣布,“66纤维”克服了所有的技术困难,可以走向潜力无穷的商业市场。公司高层对“66纤维”抱有极高的期待,他们希望产品能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去吸引消费者,并专门组成了特别委员会来征集和筛选相关的建议。应征的提案从杜邦公司各个部门向委员会办公室飞去,总共出现了350多个创意,有“Duparooh”“Wacana”“Delawear”等等,但最终映入委员会眼中的是“NORUN”,其寓意的“不脱丝”让委员们感到很满意。不过,由于当时新纤维确实有脱丝的现象,“NO”这个前缀放在产品名称里有些不合适,委员会决定将“NORUN”改为谐音而顺口的“Nylon”。尼龙就此诞生了。
杜邦公司拨款850万美元,用于在特拉华州的希福特建立尼龙生产厂,又拨款250万美元,用于在西弗吉尼亚州的贝勒建立一家尼龙中间体工厂。
尼龙的消费者,首先被定位为日趋独立的美国女性群体。1939年4月30日,纽约世界博览会开幕。杜邦公司的参展主题是“神奇化学世界”,其中展品亮点包括了尼龙纺织工艺。研发部的查尔斯·斯泰恩亲自宣布了尼龙长袜产品,他说“尼龙像钢那样牢固,像蛛网那样精细,弹性要超过所有的普通天然纤维”,并将之与真丝丝袜进行对比。一直以来,真丝丝袜都由于容易走样和脱丝,而让女性消费者深感苦恼。
一年之后,第一批产品在威尔明顿百货商店向公众试售。杜邦公司在威尔明顿的《每日晚报》上刊登了整版广告,邀请威尔明顿的妇女们都来检验和购买这种“人人都在谈论的丝袜”。由于产品数量有限,每人限购三双,而且需要提供当地的送货住址。消息传开后,全国多地的妇女们抢着在威尔明顿城的酒店旅馆中预订客房,新产品刚放上货架,就会销售殆尽。
由于市场对尼龙袜表现出狂热的欢迎态度,杜邦将1940年5月15日确定为尼龙日。当天,尼龙丝袜在全美各地的大商场上架销售。尽管这次的限购数量为人手一双,但500万双丝袜还是在当天就售罄。在随后的短短七个月中,尼龙丝袜为杜邦带来了300万美元的利润,足以覆盖杜邦公司用于“66纤维”的研发经费。
尼龙是一款非凡而幸运的产品,其推出之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日本生丝对美的出口供应日渐减少,并最终完全断绝,与此同时,女用长袜的市场规模庞大,需求日增。供需之间的矛盾,足以证明杜邦建立希福特尼龙工厂的正确性。
未曾料到的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再次卷入世界大战。刚刚开始致力于提高美国人生活质量的化学产品,立刻被转用于军事。尼龙不再用来生产丝袜,而是被用在尼龙降落伞、尼龙绳和尼龙帐篷上。从杜邦的角度看,他们也因此而面对新的任务,因为在他们正将其尖端研发能力用于为人类造福时,迎面撞上的却是又一次世界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