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的经济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尽管遭遇过一些挫折,但从总体趋势来看,其发展速度之快,让欧洲老牌列强都感到自愧不如。到20世纪,美国经济凭借着已有基础,迅速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在众多企业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不断拓展市场,以各种并购方式,扩大经营规模。
根据历史数据显示,到1919年为止,美国各类托拉斯或联合企业的总资本,已经超过200亿美元。大型垄断企业虽然只占美国企业总数的3.6%,却雇用了占全国工人56%的劳动力,其产值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67.8%。
“三巨头”领军的杜邦家族,与洛克菲勒、摩根等家族一样,在这个巧取豪夺、鲸吞蚕食的年代中,扮演起“弄潮儿向潮头立”的领军角色。
科尔曼出任公司董事长后,表面上行事低调,实际上却忙于纵横捭阖。他坚持认为,杜邦公司在尤金领导的吞并战争中,虽然消除了不少威胁,但真正强大的竞争对手依然存在,其中最令人侧目的,就是部分家族成员曾经盼望的“救世主”——拉福林·兰德公司。
拉福林·兰德公司和杜邦公司可谓命运契合的好对手,这两家公司都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从白手起家走到庞然基业。一直以来,两家公司共同掌控了50多家火药企业的股票,在看似平和安静的合作表象之下,竞争的暗流始终涌动奔走。科尔曼则希望亲手终结这一切。
此时,拉福林·兰德的大股东是约翰·莱克,他手中掌握着这家公司半数的股票。科尔曼清楚,如果能够将他的股票收购过来,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入主拉福林·兰德公司。为此,他动用了各种关系,向莱克进行游说工作,其内容精彩动人,既有着全美国火药公司都合并为一家的宏大愿景,又有着对莱克未来退休生活的关照体贴。
莱克毕竟已经年近七旬,作为这样的老年人,无论是精力还是心性,都已经无法与面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相提并论。在欣赏科尔曼之余,他很快就动心了:既然迟早要将企业的经营权交给下一代,为什么不能交给有能力捍卫并开拓它的杜邦?
约翰·莱克最终将手中拉福林·兰德公司的股票,同杜邦公司的股票进行了置换。
事情进行得如此顺利,让科尔曼欣喜异常。由于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杜邦公司不能直接控股对方。于是在征得董事会同意的情况下,他建立了特拉华证券公司和特拉华投资公司,由此轻易控制了拉福林·兰德公司的半数股票。由于担心科尔曼会压价,兰德公司其他股东纷纷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将手中的股票转给杜邦公司,就这样,杜邦公司最终鲸吞了卧榻之侧酣眠了近百年的拉福林·兰德公司。
在拿下最大的敌手之后,似乎已经没有力量能够限制科尔曼的并购之路。随后,他一口气将美国火药公司、湖滨火药公司、库内火药公司等等收入杜邦旗下。看着墙上不断扩大的公司治理版图,科尔曼心中对权力与财富的追逐之火熊熊燃烧,他幻想着全世界到处都有杜邦工厂的烟囱,到处都有家族的徽章和标志。为此,他甚至变得有些冷酷无情。
安妮·里奇利·杜邦,是尤金·杜邦的女儿,她的丈夫威廉·佩顿创办了加州佩顿化学公司。科尔曼·杜邦打算占领整个加州的火药市场,首先瞄上了这家公司。得知科尔曼的企图后,安妮找到他苦苦相求,希望他改变主意。然而,科尔曼并不理会堂妹,我行我素地买下了佩顿化学公司中的3000股股票,成为这家企业的大股东,并通过行贿法院,获得这家公司的控制权。(www.daowen.com)
相比于亨利和尤金,科尔曼的并吞手法显然更为凶猛果决,被他看上的企业,几乎都难以躲过覆灭的阴影。与此同时,杜邦公司的股票价格迅速上涨,在股市上炙手可热人人追捧,成为财富梦的象征。到1910年,杜邦公司股票涨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12美元,并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这些足以说明,在整个火药业内,杜邦公司已经无人能敌。
一系列的收购中,科尔曼也确实付出了很多,他经常身先士卒,冲在考察和谈判的第一线。1903年春夏之交,科尔曼来到旧金山,考察几家火药企业,包括规模庞大的加州火药厂,看看是否有新增并购的可能。但在谈判中,这些企业的老板十分不好对付,而且态度谨慎小心。拉锯战让科尔曼疲惫不堪,最终在当地医院休养了几天,恢复体力的同时也治疗胃病。7月底,从不叫苦叫累的他甚至写信给部下抱怨:“如果有一份工作涉及如此多元化的业务,还要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又牵涉到这么多人和事,无论是谁想获得这份工作都可以,我可不是他们的对手。面对这样的工作,除非你有三头六臂,十分精明狡猾,否则可就是自投罗网。”
科尔曼并没有三头六臂,但他更不是在自投罗网,几周之后,加州火药厂的所有权被杜邦买下。
由于科尔曼的辛勤工作,杜邦不仅收购了那些最具有实力的竞争者及其下属公司,也兼并了众多小型火药企业。1903年5月,为了更好管理这些新收购的公司,杜邦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在新泽西成立了杜邦·尼莫尔火药公司对之进行控股。在此之外,杜邦总公司则继续进行收购,到1907年时,他们兼并的企业高达110多家。科尔曼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他不仅患有胃病,眼睛也出了问题,有时候他只能躲进黑暗的小房间进行休息。
伴随外部的扩张,“三巨头”内部的裂痕逐渐显现。从收购拉福林·兰德公司开始,阿尔弗莱德就对科尔曼的独断专行有所反感,他认为,科尔曼的独断是无视自己在公司的地位。随着科尔曼的野心越来越膨胀,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恶化,并最终在工厂管理和总部地址的问题上爆发出来。
一直忙于战略收购的科尔曼,有好几年没有对火药工厂进行视察。实际上,从制造业起家的背景,让他对重工业现场环境并不抱有什么期待。但是,当他1905年终于对白兰地河的阿尔蒂尔工厂视察时,他还是感到震惊。展现在他面前的,竟然还有落后的马车与水轮机,看起来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
面色阴沉的科尔曼一言不发地走回办公室,随即告诉阿尔弗莱德,这样落后的工厂必须关闭。似乎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又加了重重的一句:“如果你还想让杜邦公司开下去,那就要把总部搬到纽约!”
阿尔弗莱德感到羞愧而气愤。在事实面前,他只能承认,自己的确没有对阿尔蒂尔工厂进行有效管理和升级,但他又恼怒地表示,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之前尤金、弗兰克这些人的负面影响太大,今后,工厂会在自己的带领下不断改进,并没有必要将工厂关闭、总部搬走。
为了避免双方继续僵持下去,皮埃尔出面进行了调解。最终,阿尔弗莱德得以继续管理这家百年老厂,而杜邦在威尔明顿的总部大厦又新加设了两层,成为威尔明顿历史上第一幢摩天大厦。
阿尔弗莱德没有食言。随后,只要是安全条件允许的车间,他都进行了全面翻修,采用蒸汽机取代了水力动力。他加筑了上游的水坝,将威尔明顿的有轨电车线路延伸到厂区,维修了工人宿舍,甚至将镇上的教堂也重新粉刷。但这些工作,并没有得到科尔曼的充分认可,这让阿尔弗莱德感到失望,一丝寒意正在从他的心底发芽、延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