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点评:
任何一个创新都需要扎扎实实的创业。通过两三个创始人和五六个员工,一点点把事情做起来。创业的核心不是纯形式的东西,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创业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能够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引领者。
过去我们喜欢模式创新,但是如果我们只做模式创新,大家披着创新的外衣,做的产品本身没有任何改变,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认为,中国创投领域模式创新的时代即将终结,品质创新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品质创新包含两种,一种是服务型的软性创新,另一种是硬科技或者叫产品创新。品质创新实际上比简单的模式创新要更难:一是时间上花费的可能更多;二是需要更多对未来的战略思考才能走得更远。
品质创新中有两个概念:“草根经济”和“中产经济”
我们需要的品质创新是一个从草根经济到中产经济提升的过程。“草根经济”并不是指这种经济不行,这里面一方面是指早期大部分的消费用户是“草根”;另一方面是指抓住大众用户心理的是草根经济产品。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贸易+制造”代工的成熟阶段,一个杯子在中国生产是10元钱,大部分创业者选择的创业就是探索如何在这10元钱里分钱,讨论这里面的天花板,分割市场蛋糕,这个概念是错的。不管是互联网创业,还是淘宝模式,实际上是压低了所有供应链的利润空间。
这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瓶颈,简单地讲,大家已经把天花板设置好了,这种互联网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好的,这只是草根经济的创新。从早期来说,这种创新是可以的,也的确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这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我们很多的代工产品,加工完了以后,美国人赚的是10~100元的利润,我们更多的是要在10~100元这个区间去创新。通过资本的通道和产业升级的方式,提升天花板的高度,解决中产阶级群体的刚性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体验,品质得到真正提升。
有一个著名的智能手机原来卖3000元并号称不降价,后来却大幅降价,引起很多争议,其实原因就是没有值3000元的内容去支撑这个手机不降价。为什么苹果手机会成功?苹果公司把这么多年的好内容填到手机里,才能颠覆,所以核心还是内容的颠覆。(www.daowen.com)
如果我们的创新创业只是围绕着草根经济、草根群体去讨论,这就好比是吃柚子,我们一直在柚子皮里创新,没有吃到柚子肉。而“双创”的意义在于精致制造,引领用户群体和产品从“草根经济”到“中产经济”的品质创新,我们不能只是在地表面,要去深挖创新。
任何一个创新都需要扎扎实实的创业
有很多创业者喜欢做一些大而全的模式,之前参加一个活动,有一个人演讲的时候说,“我会成为互联网创新中文化、影视、媒体的NO.1”,我说“你现在几个人?”他说“五个人”。创新创业应该抓一个细分的领域,比如个人对生活的需求、工业产品对企业的需求。
为什么很多机构喜欢投互联网模式创新的企业?很多投资经理喜欢看创业企业的财务报表和流水。“独角兽”公司是这么投出来的吗?不见得。“独角兽”需要一定的时间,想成为“独角兽”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未来最有希望产生“独角兽”的细分领域是什么?文化、体育、健康,这些领域里的创新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任何一个创新都需要扎扎实实的创业。通过两三个创始人和五六个员工,一点一点把事情做起来。创业的核心不是纯形式的东西,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创业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能够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引领者。
创业不但要有创新思维,也要有一个执着坚持的过程。比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当年都差一点卖掉,任何一个创新都可能经历艰难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耕耘才能够解决问题。在不断地前行过程中才产生一个真正的盈利模式和创新模式,特别是跟互联网紧密相关的模式。所以创业一定要落到地面上做事情,这样的话可能更扎实。我们现在看一些项目,也喜欢扎扎实实的项目,特别是做一些高端制造、科技创新、有核心竞争力的。
做任何事情没有人才是做不了的,当一个模式、一个赛道有很多人在做的时候,最后投资人一定会问是哪几个人在做、谁来做。拼的是什么?拼的是创始人和团队人才。
前一段我去广州谈到一个观点,很多人思维模式停留在贸易阶段:买和卖。希望今天创造一个想法明天就能变现,后天成为一个上市公司。如果这样急功近利地去做创新创业很难成功。希望更多的公司关注人才的培养,把更多的员工打造成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我们创新创业的事业才能有足够的人才支撑走下去。怎么样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我觉得应该更多的关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且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可能是未来盈利很好的创业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