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的这种新分析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供应链融资的发展,这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对风险的控制有很重要的作用。(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指标研究在进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时时要对风险进行控制。但是,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新颖的业务模式,刚刚起步,缺乏实践经验,对风险的控制等内容还在进一步的探索当中。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内容研究

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办理相关业务之前,只能基于自己有效地水平和信息资源对业务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调查审核,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可能在业务的办理之中、之后出现达不到预期收益的现象。国外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得较早,Chih-Yang Tsai主要考察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和现金流之间的关系。资金的紧缺会使企业的经营不能顺利进行下去,现金的快速、高效地周转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39]。该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改善现金流的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该研究者认为,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传统的信贷模式很难得到银行贷款,从而公司的资金周转受到影响,此时银行如果发行支持证券(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的压力。在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研究中,Nail分析了包括存货质押融资在内的贸易融资在当时美国的最新发展趋势,指出贸易融资在2000年和2001年达到了一个顶峰,2003年左右有下降趋势,其原因在于风险控制水平还比较低,这样,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美国银行在贸易融资上出现分化,大的银行更加规避风险,业务上比较保守,而小的银行更加灵活,但总体上需要采取措施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以促进贸易融资,这也说明了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如果物流企业深度参与,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合作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业务办理的风险,还能增加物流企业的收入[40]。Wright认为银行对质押物的选择和监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银行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并没有专业的人员对质押物进行审核、对质押物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判断和预期[41]。此外,由于自身技术和设备的不先进,不能对质押物进行有效地跟踪和管理,对市场信息的不敏感等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风险的发生。在此建议考虑引入有经验、有实力的第三方代为评估和监管,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Barsky和Catanach指出包括存货质押融资在内的贸易融资不同于传统的信用贷款[42],认为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对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不能仅仅只对单一的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水平、运营能力、信用水平等进行考察。作者还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且分类,认为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拓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最核心的业务过程风险和由业务过程风险所引发的宏微观环境风险、员工自身方面的风险和基本结构风险,还有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传递的风险。作者的这种新分析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供应链融资的发展,这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对风险的控制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从源头进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能有效地预防风险的发生,及时发现风险,也能及时采取措施,将破坏降到最低。Shearer和Diamond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等发生了很多的变化[43]。各行各业竞争更加的激烈,为了适应客户的需求,就必须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当然,传统的风险评估体系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也要逐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还有一些学者,从金融市场的变化来进行风险分析,例如Larrymore和Morgan从利率的角度分析了业务开展可能带来的风险[44]

对此,国内的学者也有一定的分析探索,王光石、李学伟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意义和本质的特点进行探讨,同时又针对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如何预防进行了分析[45]。最终又对如何顺利开展业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建立7个子系统)。杨晏忠对供应链融资中的风险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风险主要来自于五个方面[46]: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市场需求的改变、公司的信誉偏低、政府相关重大政策的调整,还有来自于法律不完善方面的风险。然后针对这五类风险,提出不同的预防措施。在李金龙、宋作玲等编纂的《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务》中,作者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来源分为三类,包括供应链金融原有的银行业务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突出风险以及为控制借款违约风险从而引入动产质押担保方式所带来的风险。李毅学等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质押带来的风险也进行了深入研究[47],他们认为,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质押风险除了普通信贷业务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由于它依赖供应链上的贸易关系,对质押物的监察和管理,进行实时地跟踪等行为也是很重要的,并且,在业务办理中,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风险,再加上程序比较多,而且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和自偿性,因此,在识别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质押风险时必须充分考虑融资业务的系统风险,除此之外,有关质押物的价值波动程度和借款人的信用水平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调查。这样,根据金融系统工程的思想和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的基本特征,其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部分,并可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供应链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担保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五大类。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指标研究

在进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时时要对风险进行控制。所以对风险控制指标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传统的信贷模式,由于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人们对此业务进行的风险研究已经相当成熟,能够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新颖的业务模式,刚刚起步,缺乏实践经验,对风险的控制等内容还在进一步的探索当中。业务的开展受到一些宏微观环境和一些具体的金融环境的影响,例如利率、贷款额度、平仓线和警戒线等一些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还需要对以上风险控制的因素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风险控制中,利率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利率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密切相关。有关利率对风险的影响,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例如Besanko和Thakor[48]、Chan和Thakor[49]的研究都表明:开展业务时,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限制担保物质量二者之间的协调来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发生。此外,Buzacott和Zhang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物流方面),研究了银行如何通过利率调整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50]

但是,在中国,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不能无限制地调整利率。为了保证经济发展水平的平稳,使经济稳固地向前发展,避免出现通货过度紧缩或者是膨胀,国家也有一个自己的利率范围。所以通过利率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也遭到了一定的限制。然而质押率可以有效地弥补利率的缺陷,质押率的设定一般不受限制,而且研究表明,质押物的设定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质押物的质量、企业的信用等级等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质押率来对风险进行控制。所以很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对质押率的研究。

在国外的一些研究中,Boot、Thakor和Udell主要从借款人的信誉这个角度来考虑,认为假定借款人的信誉水平和公司发展的程度(也即是努力程度)对贷款的如期归还具有直接的影响,那么银行为了控制风险的发生,就必须严格审核借款人的信用水平[51]。对低信誉要求高担保,也即是对于信誉低的人要支付更高的利率。Rajan和Winton研究也得出以下结论:即担保物的数目越多,企业不还款的可能性就越小[52]。另外Massimo还对应收账款担保数量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53]

另外,担保物的价格波动、贬值等情况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在研究中,一般只重视了外界的因素,对担保物自身特点的研究还不足。例如,如果市场环境发生了改变,就会影响担保物的价格波动。这些变化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一般是由企业的经营不善所引起的。特别是像存货质押融资,这些融资业务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经营的影响,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货物流通受阻,造成货物的市场价值下降,进而给银行带来了风险。因此,银行在办理业务之前,进行审核时,也要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考虑进去。Buzacott和Zhang基于这种理念,分析了银行应该如何对于资产类存货的融资进行风险控制。有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商品,具有季节性特征,在淡季和旺季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对于这样的企业,银行在办理业务时,就要全面考虑,分析利弊,并且对企业的运营进行严密的监察和管理,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是一种很好的监管机制。应用利率的差别,再运用强大的信息系统,对企业进行监管。但是,在这种方式下,有时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时银行就必须不断地进行金额创新,开拓出一些新的业务模式。采用为不同的信合约分配不同的授信额度的方式,为借款人提供融资方式。(www.daowen.com)

国内学者主要针对存货质押融资模式进行了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王文辉研究了在这种融资方式下,怎么设计信贷合约才最合适[54]。他认为,第一,银行应该从总体上,分析能够引起风险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确定相关性比较大的指标。第二,对这些风险指标在不同的环节进行分散考虑,在信息充分共享的情况下,运用模型分析,得出最优的贷款额度。另外朱文贵、朱道立和徐最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在进行存货质押融资中,他们将商业信用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假设买方可以进行赊销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得到物流公司在对货物进行监察和管理的时候卖方的定价模型(也就是确定一个利率),进而确定买方的不同行为分别对利率的影响[55]。陈宝峰和冯耕中等对如何确定质押物的价值风险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56]。在动态监管模式下,对质押物价值,很难用具体的工具进行测量。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了度量模型,主要通过对货物的变现难易程度和借款的利率,为企业带来的价值量的大小等一些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得出各个要素对价值风险的敏感程度。

在关于存货方面,我国的专家学者主要从季节性商品和随机波动商品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我们都知道,像冰淇淋、啤酒、饮料等季节性商品的生产和经营很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季节性的产品,必须把企业的物流反应考虑进去。所以,张媛媛针对企企合作、银企合作、银物合作,三种不同的模式,建立了这类企业应该持有的库存水平,还有银行贷款价值的决策模型[57]。接着李毅学又探索了银行和物流公司合作对质押物监察和管理的投入水平和严密程度不同,对物流运营方案的选择和银行所确定的质押率的大小的影响[58]

有的质押物的加价格波动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王永忠利用VAR方法大致构建相互确定质押率的模型[59]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果断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或者通过风险预警的方式处理相应的情况,属于事中控制。如果一旦出现融资企业的单方面违约,这时所采取的措施属于事后控制。事中和事后对风险的控制对提高办理业务的绩效也是重要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有关风险预警方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信用评估机制的基础之上。

目前,在国外,对违约后该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的研究还比较少。其中,Almgren和Chriss参考增加清算方面的研究模型,来研究在股票市场上实现最优变现的方案[60]。Dubil使用随机动态规划的方法,来探索如何在最小成本的情况下,使清算策略达到最佳[61]。这些研究对供应链金融有关事后风险控制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同样,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杨宝安和季海以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预警进行了研究[62]。早在十年前,针对借款企业的单方面的违约处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一些法律方面的措施,来控制风险的发生,弥补银行等其他企业的损失,并且针对有关的事后控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可实施的建议[63]。另外,胡小平以最优控制理论为研究基础,定量地分析了对证券市场的最优变现时间和方式[64]。这对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推进。一方面,银行可以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等级、借款业务的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对供应链融资中的信用风险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使用信用利差期权的方法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这对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刘士宁主要针对业务操作环节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银行应该与物流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委托物流企业对质押物进行监察和管理[65]。物流公司利用强大的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市场的变化,从而控制风险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