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关系数据库系统(RDBS,relational data base system)、第四代程序生成语言(4GL,4th generation language)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产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从设计思想、工具、手段都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
(一)原型方法的基本思想
它的基本思想是试图改进生命周期法的缺点,在短时间内先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通过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开发出一个功能并不十分完善的、实验性的、简易的信息系统原型。运用这个原型与用户一起反复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发展,直至得到用户满意的系统。所以,原型方法依据的基本模型是循环或迭代模型。
(二)原型方法的特点
原型方法从原理来看,并无任何高深的理论和技术,但为什么会备受推崇,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呢?我们认为与结构化方法相比,原型方法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原型方法更多地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那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不断受环境的启发,不断完善的。
(2)原型方法将模拟的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期阶段,沟通了人们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结构化方法中最难于解决的一环。
(3)原型方法的模拟原型能启发人们对问题进行较确切的描述和较准确的认识。
(4)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摆脱了老一套工作方法,使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大大地减少,效率、技术等方面都大大地提高。
(5)原型方法将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阶段融为一体,是用户能看到系统实现后是什么样子,提高用户对参加系统研制工作的积极性。
(三)原型方法的开发过程
1.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
这是系统开发一开始要做的工作,也是建立初始原型的必要条件。这一步骤主要是确定用户准备从系统得到些什么,对系统有哪些要求。如果要求较多,还要确定各种要求的优先顺序。在分析用户的这些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构造一个简单的、并不完整和完善的计算机化的模型。这一阶段不需要大量收集和充分积累数据和信息。
2.建立系统初始原型(www.daowen.com)
根据构造的模型,采用快速技术,开发出一个尽量满足用户基本要求和习惯的初始系统模型。
3.运行和评价原型
将开发出来的系统原型交用户使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检验、评价这个原型,如不满意或者不满足,再提出意见和要求,请求修改完善。
4.修改旧原型,建立新原型
根据用户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对旧原型进行修改、完善或扩充,构造新的系统原型,再重复第3步,即将修改完善后的新原型交给用户运行和评价。
第3步和第4步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直至用户满意为止。
5.建立最终系统
用户满意的系统可能是一个新系统也可能是完善系统的开发基础。这一步是改进数据管理的例行程序,增强辅助用户使用系统的功能,以及完成系统说明的各种资料和说明等,如图6-5所示。
图6-5 原型方法的开发过程
(四)原型法的优缺点
原型法的优点是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开发成本低,可逐步投资,需求或设计不正确可及时修改,用户始终参与开发,能及时纠正错误。
其缺点是系统开发的管理较困难,系统的许多方面没有明确目标而处于不断修改的状态下,开发人员控制较难、容易造成混乱。同时,原型法是一种模拟方法,这样其对许多内部处理程序和拥有大量逻辑计算的功能模块等均无法模拟。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原型方法是在信息系统研制过程中的一种简单的模拟方法,与最早人们不经分析直接编程时代以及结构化系统开发时代相比,它是人类认识信息系统开发规律道路上的“否定之否定”。它站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借助于新一代的软件工具,螺旋式地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它“扬弃”了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某些烦琐细节,继承了其合理的内涵,是对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发展和补充。这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系统开发方式将会是今后若干年信息系统或软件工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