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能力,通过人工控制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作为自然再生产,农业要受光、热、水、土等自然要素的制约;作为经济再生产,农业有与自然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种(养)、管、收、储、售等社会经济过程和环节。这就使农业生产具有不同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一系列特点。在研究农业生产时必须考虑以下四点。
1.季节性和周期性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四季交替,周而复始。“适者生存”,作为农业生产的对象——各种动植物为适应环境变化,其生命过程也必然呈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在不同季节,农业生产的内容、强度也随之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农忙(春耕、夏耘、秋收)与农闲的季节。因此“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2.地域性
农业生产是与生态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的部门,农业生产对土地有很强的依赖性。生态环境中的光、热、水等因素在地域分布与组合上的明显差异,是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的基本原因。各地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加剧了农业的地域差异。因此,“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的又一原则。(www.daowen.com)
3.综合性
农业生产的综合性,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促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主要是在自然条件的利用上,它们因对光、热、水、土等环境因素和自然资源的要求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互补性和依存性,使它们既可以在不同空间各有侧重同时发展,也可在相同空间综合发展。将农业生产设置在条件最适宜的地区,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目的,保持农业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如今“大农业”观点已被全社会尤其是被农民所接受,成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指导思想。
4.不稳定性
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目前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很有限,所以自然环境中诸多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丰与歉。我国是个幅员辽阔、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因此,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强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我们一贯的努力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