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品性能不断超越客户需求,产品的设计也一次又一次地从交互式向模块化演进。当一波又一波的破坏性浪潮席卷一个行业时,这个演进过程就在每一波浪潮中不断重现。以计算机行业为例,在最初的主流价值网络中,一开始的10年间,IBM依靠其交互式的产品架构以及垂直整合模式,毋庸置疑地占据着行业统治地位。然而,到了1964年,面临着成本、复杂性以及市场推广时效的压力,IBM开始在360系统中采用更多的模块化设计。模块化潮流使IBM不再追逐尖端的产品功能,从图5-1中产品性能改良轨迹线的左边转移到了右边。这就为高端市场的竞争者如Control Data和Cray Research等留出了市场缺口,这些竞争者继续在交互式产品架构下进行设计研发,不断推出新的技术。
对IBM来说,开放产品架构并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它是以更经济有效的方式进入到市场竞争中。大批生产“即插兼容”式组件和子系统(如硬盘驱动器、打印机以及数据输入设备等)的分包式供应商们在降低了管理成本后,开始将矛头一致指向IBM。⑥
当微型计算机对大型计算机展开新市场破坏时,这个循环又再次开始了。起初,当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普遍还比较差的时候,DEC以其拥有专利性产品架构的优势统治了整个市场,它的硬件和操作系统是交互式的设计,这样作出来的产品性能是最好的。然而,当技术进步带动了性能提升,超越了市场需求后,其他的竞争者如通用数据(Data General)、王安电脑(Wang Laboratories),以及Prime等公司则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新产品推向市场,从而赢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个过程就像大型计算机时代面临的情况一样,微型计算机市场盛极一时,在激烈的竞争中诞生出大量性能优越、价格便宜的产品。
个人电脑的破坏性浪潮中也重演了这一幕。苹果电脑(专利性最为集中化的电脑厂商)在个人电脑发展的早期曾经是最好的台式计算机。它们比模块式组装机更方便使用,也更耐用。后来,随着台式计算机的性能提高,IBM的模块化、开放式标准架构成为主流。苹果公司的专利性架构在“不够完善”的市场里虽然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但是在“过于完善”的市场环境中,则成了累赘。最终,由分包式厂商生产的模块式机器占据了个人电脑市场的统治地位,而苹果电脑则沦为非主流机型。
在随之而来的两大计算机产品(笔记本和手持无线设备)破坏性浪潮中,我们又看到了同样的一幕。那些拥有优化的交互式产品架构的企业在一开始抢尽风头。模块化的生产企业在最初的年头里挣扎求生,努力提高产品性能,因为在当时,产品性能就是竞争的基础。之后,产品架构和行业结构都开始向开放式和分散式方向演化了。
图5-2用非常简明的方式描述了个人电脑产业的三次转型,显示出拥有专利化系统和垂直整合的生产企业在产品不太完善的行业初期阶段的强大,以及它们后来是如何为非整合式的平行式生产结构的竞争者让路的。看起来整个行业就好像是腊肠切片机一样,在每一个价值网络中绘制出的这种图表,看上去都一样。在每一个例子中,模块化和分散式生产的本质驱动力并不是所谓的时间或行业的“成熟”。真正的驱动力是以下几个因果相关、可以预测的过程:
1.技术的改进步伐超越了客户的需求,于是,过去功能和可靠性都不太完善的产品在后来变成了“过度服务”的产品,客户对产品的使用程度较低。(www.daowen.com)
2.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竞争的基础改变了。客户越来越不愿意为功能和可靠性的改进支付更高的价格,那些能够更好更方便地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商也能赢得可观的利润。
3.当竞争压力使得企业必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时,它们不得不放弃过去的专利性架构和交互式设计的产品,开始采用模块化的解决方案。
4.模块化制造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分散生产。分散式的小企业现在能够在竞争中战胜集成式的行业大鳄。集中整合在一个时期是竞争优势,而在之后却又变成了竞争劣势。⑦
图5-2简要说明了一点:集中整合的业务模式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被消灭的,它是在每一块市场的每一个层级中逐渐被模块化生产模式吞噬的。
我们还要强调:性能缺失和性能过剩这两种驱动力,在影响产品架构和企业整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的情境。理所当然的是,如果情境再次发生改变,相应的战略方案也要随机而变。事实上,在1990年后计算机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到了“整合为王”的状态,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详述“再度整合”的驱动因素,在第六章中我们也将重提这一观点。
图5-2 微型计算机行业从垂直整合到平行结构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