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古地图揭示的陆上丝绸之路历史考察

明代古地图揭示的陆上丝绸之路历史考察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嘉靖年间成图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及其图说《西域土地人物略》至少有三个绘本和多个刻本传世,是现存内容最翔实、流传最广的陆上丝绸之路图籍。该图描绘了嘉峪关至伊斯坦布尔间广义西域蒙古化和伊斯兰化大背景下多元文化互动的现实图景,是百科全书式的西域地理图籍和16世纪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地图,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元代受到伊斯兰地图影响而绘制的丝绸之路地图同样未能流传至今。

明代古地图揭示的陆上丝绸之路历史考察

席会东

【摘 要】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地图源远流长,但隋唐、宋元均未有绘本丝绸之路地图流传至今。明代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相较于汉唐大为衰落,但明王朝仍然继承了蒙元时期的西域政治关怀、知识关注和地图遗产明朝对西域的经略与西域诸国的朝贡贸易,伊斯兰教信徒的朝圣往来推动了明代陆上丝绸之路地图的编绘。明嘉靖年间成图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及其图说《西域土地人物略》至少有三个绘本和多个刻本传世,是现存内容最翔实、流传最广的陆上丝绸之路图籍。该图描绘了嘉峪关至伊斯坦布尔间广义西域蒙古化和伊斯兰化大背景下多元文化互动的现实图景,是百科全书式的西域地理图籍和16世纪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地图,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关键词】 明代地图丝绸之路地图;《西域土地人物图》;《蒙古山水地图》

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通道和文明交往的纽带,中国对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经营源远流长。从汉武帝时期张骞凿孔西域开始,以新疆、中亚为主要区段的丝绸之路就纳入到中原王朝的政治关怀和官私史书的记载体系之中,并成为中国地理图籍记述和描绘的重要内容。东汉时期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之后,历代高僧因取道丝绸之路前赴天竺取经求法朝圣而编绘丝绸之路地理图籍。隋唐两朝政府大力经营西域,唐代僧人取道陆上丝绸之路前去天竺取经朝圣,留下了大量的西域地理图籍。汉唐时期的西域图反映了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地理的认知水平和区域观念,但可惜这些地图都已经散佚。

现存最早描绘丝绸之路的地图始于宋代,南宋僧人志磐所编、咸淳六年(1270)刻本的《佛祖统纪》中有《汉西域诸国图》历史地图一幅,主要表现西汉时期西域诸国的地理与交通状况。该图东起黄河上游兰州一带,西至大秦西海,南抵石山,北到瀚海,绘注西域地名70余处,描绘了广义西域诸国的位置和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南北两道,是现存较早详细描绘广义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交通地理图。不过,该图主要是根据传统史籍尤其是汉代地理志书编绘的历史地图,其内容与《史记》《汉书》所载大致相符,主要是为了便于士子通经明史和僧人了解曾经的佛教区域,并没有准确描绘当时的丝绸之路。元代受到伊斯兰地图影响而绘制的丝绸之路地图同样未能流传至今。

明朝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至少留下了六幅具有世界意义的地图:一是反映欧洲非三大洲轮廓和中国、阿拉伯地图文化交流的《大明混一图》(1398),二是反映15世纪初期郑和西洋壮举以及明代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之间航路的《郑和航海图》(1425—1430),三是反映16世纪欧亚大陆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域土地人物图》(1523—1541),四是保留元明地图精华、反映16世纪中国和亚洲地理状况并影响欧洲所绘中国地图的大型综合图集《广舆图》(1555),五是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绘制、反映欧洲地理大发现和地圆说以及中西地图文化交流的《坤舆万国全图》(1602),六是反映17世纪初期中国东南方民间航海与亚洲海洋航线及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彩绘本《大明疆理分野东西洋图》(1619)。在这六幅图中,《大明混一图》《郑和航海图》《广舆图》《坤舆万国全图》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大明疆理分野东西洋图》也已得到英美学者和中国学者的注目,而《西域土地人物图》仅有其中一个缩绘本《西域图略》曾于20世纪90年代得到日本学者海野一隆的关注,而该图在只是中国最近几年才因其一个绘本的发现和李之勤、林梅村先生的研究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虽然明代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相较于汉唐时期已经大为衰落,但明王朝仍然继承了蒙元时期的西域政治关怀、知识关注和地图遗产,明朝对西域的经略与西域诸国的朝贡贸易,伊斯兰教信徒的朝圣往来推动了明代陆上丝绸之路地图的编绘。早在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永乐帝使臣陈诚所撰著的《西域行程记》中就绘有“西使行程图”,可惜此图在清末时散佚未能流传至今。现存内容最翔实、流传最广的陆上丝绸之路图籍是明嘉靖年间成图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及其图说《西域土地人物略》,该图详细描绘了从嘉峪关至鲁迷(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西域山川、物产、城镇和民族,堪称16世纪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地图。

《西域土地人物图》及其图说《西域土地人物略》绘注和记载了明代嘉峪关到鲁迷城沿途300多个地方的山川、城镇、物产、种族、宗教、习俗等内容,所绘地域范围涵盖欧、亚、非三大洲的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黎巴嫩、突尼斯、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图中用汉字标注地名来源于汉语、突厥语、蒙古语、粟特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希腊语、亚美尼亚语等十余种语言。图中绘有牵马或牵驼的商旅、背着行囊的旅客、缠头对酌的回回、牵着贡狮子往东朝贡的使者、头戴蒙古帽骑马飞奔的军士、埋首耕种的农夫、在辇帐中接受跪拜的贵族,另有方形、椭圆形等形态各异的城镇,水磨、风磨、架子井、望日楼、藏式佛塔等多元的地理景观,使得西域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中原的异域风情。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绘注“回回”“缠头回回”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外,图中在西亚多个城镇中绘注有不少汉人聚居:如怯迷城(今伊朗克尔曼)有“四族番汉”;文谷鲁城(今约旦安曼西南或埃及马格里布)“俱汉儿人,蓬头戴帽,种旱田”;也勤尕思城(今叙利亚塔尔图斯)“俱汉儿人,蓬头戴帽,种稻田”;撒黑四寨城(今叙利亚阿勒颇东北的撒黑)“有汉儿人,蓬头戴帽儿”;菲即城(今土耳其小亚一带)“俱汉儿人,剪踪(鬃)披发,戴帽儿,种旱田”;鲁迷城(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缠头回回及汉儿人,有通事”等,反映了元明时期汉人在西亚的迁居与生活状况以及陆上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双重交流。根据该图将汉人称为“汉儿人”、将伊斯兰教士称为“出家回回”,判断此图是一幅由具有西域背景的非汉人也非穆斯林人所绘制的、百科全书式的西域地理图籍。(www.daowen.com)

该图籍至少有三个抄绘本传世:一是台北故宫藏《甘肃镇战守图略》所附的纸本彩绘《西域土地人物图》及其图说《西域土地人物略》《西域沿革略》册页,二是意大利地理学会所藏的《甘肃全镇图册》中的《西域诸国图》1幅及其他9幅分图册页,三是北京瓯江草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从日本藤井友邻馆购回的大型彩绘“蒙古山水地图”卷轴。另有两个明代刻本传世,一个是收入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马理主编的《陕西通志》中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另一个是收入日本东洋文库藏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延绥巡抚金忠士、荆州俊、马丛聘等7人所编、陕西三边总督刘敏宽和陕西巡抚李楠撰序《陕西四镇图说》中的《西域图略》。

图1 台北故宫藏明嘉靖《西域土地人物图》哈密至阿克苏段

明朝饱受“北虏南倭”之患,不如汉唐武力之强、宋朝文化之盛,但明朝却也留下了紫禁城、明长城、明十三陵、天坛、孝陵、永乐大典等厚重的世界文化遗产,又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先于欧洲人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并留下了《郑和航海图》,在中国航海史和地图史上都写下了灿烂的篇章。15到17世纪,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时代。7至13世纪间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和印度洋航路的阿拉伯帝国趋于暗淡衰亡。15世纪前期,明朝为宣扬国威,派郑和率领当时世界规模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但由于中国的大航海没有经济和军事目的、空耗国力、未获实利而未能持久,仅留下了《郑和航海图》让人赞叹唏嘘。15世纪后期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以规模远逊于郑和舰队的船舰起帆远航,先后开辟欧洲经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新航路、发现美洲大陆、实现环球航行,进而开启了欧洲发现、殖民“世界”的历史。海洋时代和海权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陆上丝绸之路的相对衰落。中国人16世纪初期所绘的《西域土地人物图》,恰好是在世界陆海时代转换之际,描绘了西域蒙古化和伊斯兰化大背景下多元文化互动的现实图景,反映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最后辉煌,因而具有世界意义。

图2 台北故宫藏明嘉靖《西域土地人物图》卷尾天方(麦加)至鲁迷(伊斯坦布尔)段

图3 尚友堂题记《蒙古山水地图》卷首嘉峪关段

图4 尚友堂题记《蒙古山水地图》卷中撒马尔罕段

(原刊于《大明宫研究》2014年第9期,此处为简要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