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心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与产业提质——探析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

中心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与产业提质——探析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研究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创新发展问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就具有紧迫而深远的意义。目前国内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建设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建设的研究更为鲜见。

中心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与产业提质——探析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

卫 玲 王炳天

【摘 要】 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该战略的提出给沿线城市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其沿线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转变为务实推进阶段,在该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沿线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的发展状况,用实证数据探究沿线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以中心城市发展促进西—兰—乌产业合作,进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质增效,构建跨区域的国际合作新模式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城市;产业带;产业合作区;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要以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传统的对外经贸合作方向,由偏重东部海路变为东部海路和西部陆路双向均衡发展。国务院又于2015年3月28日授权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该文件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宗旨,明确表明要切实推进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建设,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核心影响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建设。[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指的就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加速和增长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研究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创新发展问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就具有紧迫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建设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建设的研究更为鲜见。现有的研究多是注重于具体某一城市的发展,缺乏区域间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具有由点及线到面的空间扩展特征。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集聚场所,可通过产业群等空间发展方式带动区域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从沿线中心城市这个空间尺度来考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沿线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用实证数据探究中心城市建设的现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以中心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城市群功能优化来切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

西北地区深处我国内陆,远离沿海开放口岸,较之于东部地区而言,西北地区虽然地域广大,自然资源禀赋丰富,但其总体发展起步较晚,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缺少提升经济的活力,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城市建设较落后。就宏观区域经济发展而言,GDP水平是最能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程度的指标。所以,本文列出了所选取三个研究对象的国民经济核算表,以求能最直观地展示其经济发展程度(表1)。

表1 2014年三市国民经济核算表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15年各地统计公报。

表1显示:总的来说,西安市GDP总量与兰州和乌鲁木齐相比有着显著的优势,乌鲁木齐和兰州2014年的GDP总量位列我国主要城市中较后的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虽然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三地的产业结构良好,已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结构,但其仍然具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公有制经济份额过大,新型产业发展十分缓慢等问题。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下,西北地区的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西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在重工业内部,矿产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这一重型工业结构决定了西北地区主要工业产品大多属于基础性的上游产品,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低、产业辐射效应较差,工业行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2]

总体把握之后,我们再阐述其各个中心城市的具体状况。

(一)西安

西安地处我国中心内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首先,西安是我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也是当今世界四大历史名都,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现均已成为西安的独特文化名片;其次,西安市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金融业也较为发达;再次,西安还拥有西北地区最好的教育资源,拥有80余所高校、3000多科研机构以及近80万的高校高素质人才,每年都有近3000件发明问世,科技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三;最后,西安工业拥有门类齐全的产业链,结构层次较高。现已形成了以机械设施、电子讯息、交通运输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新型生产加工业为辅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西安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运输成本较高,这极大降低了运输的效率,增加了贸易成本,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兰州

兰州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兰州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联系着西安和乌鲁木齐、对我国中部和西部的发展起到“中转站”和“连接点”的作用。不仅如此,兰州市还是我国主要的原材料、能源和重化工的生产基地之一。然而,兰州市交通形式过于单一,除去铁路外,其他交通方式发展缓慢,缺乏交通发展新模式和新动力。维持其工业命脉的能源及其他相关矿产资源需要依靠长距离的交通运输,资源成本较高,运转周期长,运力紧张。其主要的经济发展支柱——重化工、冶金、能源等行业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转型,影响了兰州的经济建设进程。

(三)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地处我国通往中亚、西亚的咽喉,是向西开放的窗口,是我国面向中亚贸易的大门。该市是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第三产业发达;除此以外,乌鲁木齐果业发达,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丰富,风能太阳能等新兴环保能源富集。近年来,随着中国和西亚的贸易合作水平提升,市场对流通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务需求大大增加,经济的发展对乌鲁木齐市的运输业和仓储业保持着较强的需求,但其交通基础设施更新缓慢,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一定程度制约了乌鲁木齐的进一步发展。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外向经济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西北陆桥经济带交通运输一体化程度仍然偏低,铁路运输能力和物流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物流需求,交通运输效率较低,运输成本高,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区域自由流动,延长了生产的周转周期,减缓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国内协调机制不完善也使瓶颈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以西安为例,资料显示,西安市2014年货物运输周转量为674.15亿吨千米,而广州市为1017.3亿吨千米(去除水运),仅为广州市周转量的三分之二。交通的不便利进而会导致城市之间空间联动性不强,贸易自由度低,区域间合作不足,外向经济发展缓慢。

为了能定量地解释该问题,本文引入两个概念具体说明西北地区的地区开放程度和区域联动性。一个是地区的自我循环比率C,该比率描述的是市内市场占该市总市场的份额比率;另一个为地区开放度J,该指标研究的是外地市场占该市总市场的比率。

C=S/M  J=1 -C

式中,S为该市地区商品在市内销售的销售量;M为地区商品总销售量。一个地区的自我循环比率越低(C越小)、地区开放度越高(J越大),则其经济发展越开放、空间联动性越强,相反则越封闭、联动性越低。

根据2014年的《中国交通年鉴》,本文得到以下数据(表2、图1):

表2 西北三市通过公路运输实现的市场结构统计表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交通年鉴(2014)》。

图1 西北三市通过公路运输实现的市场结构统计图

经计算我们得出,除了西安市接近自我循环比率标准以外(国家将C<20%定为高开放区标准),剩下的两个中心城市的自我循环比率均远大于标准,这表明三个中心城市的自我循环比率较高,没有达到高开放区的标准,区域间的联系较弱,发展较封闭,外向经济发展不足。各市自成体系,经济发展“自给自足、自我循环”,割裂了全国统一市场,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合理调配资源。

(二)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扩散效应不够

根据区域增长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由增长极向“点—轴”模式的演化。增长极城市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作用带动次级城市发展,促进次级城市的产业演化,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组成高效的产业链,最终形成“点—轴”发展模式的城市群。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取决于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扩散效应。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越强,次级城市就会通过扩散效应得以更好地发展,城市群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就越高。那么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到底如何?为了阐述这一问题,本文运用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分析理论引力模型来进行分析。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为了保持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存在物质、能源、人员、资金、信息的交换和联系。[3]其引力模型则被广泛用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计算,该模型的结果不仅能衡量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也能表示周边城市受到的涓滴效应的大小。

式中:Lij表示两地区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Pi、Pj分别表示i和j城市的人口总量,Yi、Yj则表示i和j城市的经济总量,Tij表示两地的最短交通时间,本文则选取了铁路运输这一指标进行衡量。

根据各地2013年的统计年鉴,本文总结出了以下所需数据,见表3。

表3 代表性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交通时间统计表

续表

注:交通时间代表该市到其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时间。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年鉴汇总。

通过上述数据,本文计算出的结果如表4、表5、表6所示。

计算结果显示,经济带西部段增长极的作用不够明显。除了西安对其次级城市的辐射效应强,扩散效应明显,宝鸡以东的经济带上城市发达,区域联系中心和次级区域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突出外,兰州和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仅停留在个位数,说明其对其次级城市的影响力远远不足,彼此之间联系松散,扩散效应不足。天水以西的经济带上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对外联系功能较弱,区域联系中心的优势地位不太突出,次级区域中心的作用也不明显。综上所述,西北地区增长极的极化作用不强,导致其经济实力不够,辐射能力较低,扩散效应不足。其城市群中的次级城市也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需进一步开发。[4]

表4 西安对其周边代表城市的辐射效应

表5 兰州对其周边代表城市的辐射效应

表6 乌鲁木齐对其周边代表城市的辐射效应

(三)区域间主导产业同质现象严重,存在产业断裂,尚未形成产业链

在行政区域观念的影响下,地方本位主义将会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给实现国家大战略发展共识带来阻力。同时,西北地区虽面积广大,地域辽阔,但其各地区地理地貌较为相近,其资源禀赋也较为相似,极易导致由地方保护主义引起的产业同质和产业断裂。事实上,各地政府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引导,没有良好的协作关系。对于利税高、见效快的项目各地区均会竭尽全力吸引投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产业布局同质化及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甚至存在地区间通过采用行政手段构建壁垒,干预资源、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本文选取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商概念来具体阐述西北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重,[5]其具体计算公式是:

其中,qij代表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eij为i地区j部门的产值,Ei表示i地区工业总产值,Ej表示的是全国j部门的总产值,E表示全国工业总产值。一般而言,我们把q>2的产业部门称之为主导专业化部门。

计算显示,西北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基本都停留在石油天然气开采、纺织业和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上,产业层次低,产业同质现象严重,地区间缺少合理分工,上下游产业链不健全,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发展,工业还没有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从工业的所有制结构看,西部地区国有工业所占比例较大,私营、三资、个体等非公有制性质的工业所占比例较小。(www.daowen.com)

三、建议和对策

世界经济“新全球化”背景下,新常态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统领下建设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需要总体协调、各省区努力,共建合作机制。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既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也照顾西部内陆各省区的利益,同时还需注意到西部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阶段性,制定相应的差异化政策。[6]而完成经济发展驱动转换,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要通过创新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中心城市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支撑点和各项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沿线中心城市创新发展应“依点、连线、带面”,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一是充分发挥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二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形成具有密切内部垂直产业分工的经济圈;三是以中心城市及经济圈为增长极,辐射带动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促进沿线中心城市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带动作用,以产业发展推进中心城市发展,以城市化促进产业化。中心城市应建设成为经济带的服务业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中心。并加强中心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竞争有序、资源共享、分工合理的经济带中心城市职能结构体系。不同的城市首先要明确各自的主次功能定位,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作用。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跨度大,距离长,经济带各区域间、省间、城市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布局、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各中心城市应按照综合考量、突出重点的原则来明确各自的主次区域功能定位。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三个城市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资源禀赋,因此在提升自身辐射能力时要扬长避短,相互配合,进行区域间的联动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自的发展潜力。具体来说:

1.西安。

应充分发挥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枢纽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科教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努力把西安建设成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创新能力、最具辐射带动作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需要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要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适应新常态。通过选准创新突破口、落实创新新举措和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来加快相关领域改革,切实转换发展方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

(1)通过选准创新的突破口,推动西安实现经济腾飞。西安通过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逐步汇聚大量高端创新资源,构建定位明确、衔接紧密的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产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深刻变革,为西安在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领域实施赶超战略创造条件。

(2)落实创新新举措,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智能终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等的竞争与合作发展。科技创新主体实现由专家向大众、由院所向企业扩展。通过建设和完善高水平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来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3)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抢抓科技革命机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主体正由院所向企业、由专家向大众扩展,创新门槛大大降低。要通过不断完善优化创新的政策、制度和环境,尤其是在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使创新创业的主体日趋多元化,从而能够更有效率地抢抓科技革命机遇。

2.兰州。

兰州是国家第一批老工业基地,但支柱产业发展单一、企业创新能力差、传统产业增速缓慢,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发展不强。这些因素成为长期制约兰州工业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短板。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改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支柱产业链发展单一的现状,通过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

(1)把创新作为引领兰州实现经济赶超的动力。首先,通过发挥兰州新区政策支持优势,推进企业出城入园和产业集聚,加快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设立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建设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完善创新发展体系。其次,由过去主要依靠制造业驱动转变为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双重驱动,开展跨界融合。重点是加强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突破产业界限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创新“互联网+三农”“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农村消费”等业态,带动地方农产品和生态服务的投资、生产和消费。像重视交通设施建设一样,进一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在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2)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重组,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与双赢。兰州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地形较为封闭,城市污染物不易扩散。“一五”时期以来,又是新中国将工业布局沿长江、陇海线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四个据点之一,是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污染排放严重。为了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措施通过环保约束推进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重组,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和双赢。首先,继续推进城区与新区空间的转换工作。在转换空间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其次,加快出城入园的转换。改变分散穿插的工业布局,将企业集中到新区的各类工业园区,共享环保设施,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绿色发展和产业演进,保护好黄河母亲河,建设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兰州成为一座山清水秀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绿色城市,

(3)着力培育富民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扶贫。兰州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其中榆中、永登、皋兰三个县属国家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区近郊也有部分插花型贫困乡镇。总结深化目标任务、识别管理、发力重点、资源力量、考核问责和责任担当六个深度融合的精准扶贫“兰州模式”,明确靶向、对症下药,继续大力推进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养殖、苗木等六大特色富民增收产业和劳务经济发展,使贫困群众尽快脱贫。

3.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枢纽,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为我国能源战略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与中亚国家外贸的快速增长为核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立足西北,面向中亚,辐射西亚、南亚乃至俄罗斯和欧洲,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产业合作、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辐射中心和关键枢纽。

(1)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推动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乌鲁木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东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具备与中亚国家开展贸易的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优越的人文优势,在我国产业转移和向西开放战略的大背景下,可利用稳定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发展。同时,乌鲁木齐还应全面推进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联内地、西通欧洲,辐射中亚、西亚、南亚,汇集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进而增强多边合作贸易,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推进乌鲁木齐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拓展我国工业的国际发展空间。将乌鲁木齐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综合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

(2)扶持优势特色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边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乌鲁木齐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应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对口援疆战略为契机,坚持“宏观把握、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发展以下特色新兴产业,实现“凹地崛起”:通过整合现有信息平台,发展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尤其是面向中亚各国的多语种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依托特色林果业、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面向国际现代化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市场广、品牌好、特色鲜明的食品轻工业,建设国家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围绕特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形成产业链;大力发展风光旅游、民族旅游等区域特色旅游,构建国际旅游合作平台。以特色新型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乌鲁木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通过中心城市建设,分阶段解决不同时期的关键问题,形成地区发展活力,使西部经济融入全国和世界经济体系,逐步改变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带动经济带的持续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经济全球化机制下促进区域共赢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的作用。

(二)构建西—兰—乌产业合作区,形成内部垂直产业分工密切的西北产业发展联动机制

产业空间布局应该以发挥经济带沿途区域比较优势与促进经济带整体经济利益提升相结合。应充分借助交通物流网络,以自身优势资源为布局依据,以所处经济带的空间功能为基础,从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择优选择产业区位,从经济带全局视角进行产业布局,避免布局的同质化,防止布局不当造成效率低下和产能过剩。[7]

从区域层面看,建立城市群合作体系,整合区域经济,打造优势产业,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是以城市群经济圈的独特作用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国家、地区、城市间的联系主要通过中心城市进行。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过程中,应重点实施“点—轴”带动,主要通过加强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建设,围绕陇海—兰新—哈萨克斯坦北部走廊,陇海—兰新—跨国西南部走廊,南疆—巴基斯坦走廊,南疆—跨国南部走廊这四条轴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稳步发展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兰白西城市群以及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北疆城市群,构建西—兰—乌产业合作区,促进其对整个区域的带动作用,并发挥与国内其他核心城市群的联动作用。产业合作区的形成将进一步提升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这几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有利于缩小我国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并探索出西北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和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模式。这对于形成层级互补的工业体系、增强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对整个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协同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西—兰—乌产业合作区的关键问题是在新常态背景下整合原有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1.通过创新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单纯依靠资源禀赋难以缩短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距离,必须通过创新发展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德国推出的工业4.0计划是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构建西—兰—乌产业合作区应以这些作为重要参照系来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由规模优势向价值链优势转变。当代国际竞争是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国际分工日益演化为高科技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环节的分工,而非以前的产品生产分工,由产品替代演化为价值链替代。各地政府应着眼于全国市场,利用市场手段引导地区分工协作,发挥地区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在强化城市特色的同时促进城市协作,协调发展,增加区际贸易自由度。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用创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应在重点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样既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合理性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又可以避免产业结构高级化带来的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还能够减少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生活造成的波动。[8]运用信息化、互联网+、绿色化等方面的创新技术对有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加以改造,使传统产业融入中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辐射带动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通过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建设,将西—兰—乌产业合作区建成我国国土纵深腹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经济发展高地,建成我国国土纵深腹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防工业基地,建成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并驾齐驱的经济发展“引擎”,建成我国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的龙头。

通过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建设,使西部经济融入全国和世界经济体系,逐步改变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在强化城市特色的同时促进城市协作、协调发展,增加区际贸易自由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比较优势。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通过拓展市场空间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与提升。

通过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内陆地区开放开发以及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沿线中心城市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依托我国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等措施,加强能源、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通道建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产业合作创造便利条件。

总体来说,中心城市和其所在城市群形成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空间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并引领周边国家的分工合作与经济发展,以工业经济协同发展升级构建跨区域国际合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集聚现象透视——基于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 -7.

[2] 白永秀,王颂吉.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1 -49.

[3] 张文新,丁楠,吕国玮,等.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消费空间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2(6):1 -6.

[4] 高新才,杨芳.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的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 -18.

[5]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吴丰华,白永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统领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相互关系、重大关切、战略举措[J].宁夏社会科学,2016(1):137 -143.

[7] 郭爱君,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 -49.

[8]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 -16.

(原刊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注释】

[1]作者简介:卫玲(1970—),女,陕西西安人,博士,编审,博士生导师,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