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产业链合作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产业链合作研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中国在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趋势中提出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经济发展思路,也是中国尝试建立新型经济合作空间的重大举措。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贸易合作可以进一步延伸至上游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及下游的能源加工领域等各个方面,从而实现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产业链合作研究

师 博 王 勤

【摘 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创造了崭新空间,而能源合作是双方经济合作的基础和关键。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符合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能源供需与进出口方面的现实需求,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并且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多产业链条的联动发展,对于推行“中国制造”及落实“走出去”战略、转移过剩产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中亚五国;联动发展

作者简介:师博(1981—),男,河南原阳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

一、引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西部与中亚五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并延伸至中国东部、俄罗斯及西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中国在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趋势中提出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经济发展思路,也是中国尝试建立新型经济合作空间的重大举措。其中,能源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满足中国与中亚诸多国家共同的利益诉求,是保障中国与中亚经济实现全方位合作的基础和关键。

在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其能源需求也急速攀升,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从表1可以观察到,2006—2014年间,中国的石油生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而消费量却增长迅速,石油的进口依存度由2006年的47.4%逐年上升至2014年的59.4%,这表明中国的石油消费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且程度不断增加;再观察天然气的供求状况,可发现近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速远超过生产量的增速,于2007年实现了需求对供给的反超,且供不应求的态势逐渐显现并迅速扩大,2014年,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上升至27.5%;而煤炭基本保持供需平衡。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和国内相关数据,至2025年,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将达82%,而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达5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40%。这些统计及研究数据表明,中国未来将持续面临能源供需结构失衡的巨大压力,能源安全存在极大隐患。在这样的能源供求状况下,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领域的合作可以拓宽中国的油气供给渠道,缓解中国的能源需求压力,对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破解“马六甲困局”从而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表1 2006—2014年中国能源供求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整理。

不仅如此,能源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贸易合作可以进一步延伸至上游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及下游的能源加工领域等各个方面,从而实现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这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背景下,对于推行“中国制造”及落实“走出去”战略、转移过剩产能、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推动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五国能源经济发展现状

(一)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水平

自20世纪90年代独立以来,中亚五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20年间,中亚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能源工业快速增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得了显著提高,日益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随着国际能源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亚五国作为世界市场上重要的能源供应者之一,对世界能源市场产生着日趋重要的影响;同时,伴随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在农产品轻工业制成品、高科技等产品的进出口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也同样不可忽视。

图1、图2反映了中亚国家的人均GDP及人均GDP增长率状况,从中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中亚各国的人均GDP波动较大,且时而呈现出衰退性特点;2000年后,中亚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2003—2008年间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升,为中亚各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契机,使得各国经济得以快速摆脱持续衰退和剧烈波动状态,逐渐步入相对稳定的持续增长阶段。但整体观察,中亚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特点。

图1 1995—2014年中亚五国人均GDP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data.worldbank.org.cn.

图2 1995—2014年中亚五国人均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data.worldbank.org.cn.

总体而言,中亚地区经济在近年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中亚五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属于欠发达国家,物质生产水平相对落后,蕴藏着很大的进口贸易需求潜力。

(二)中亚五国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中亚国家地处全球油气资源核心地带的中心位置,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预测数据,中亚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4%和6%,是仅次于中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集区,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能源基地”。其中,尤以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资源较为丰富,而其他两国的能源资源较匮乏且能源数据稀缺(表2、表3)。

表2 2014年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储量情况

注:石油储量单位为十亿吨,天然气储量单位为万亿立方米。
数据来源: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整理。

表3 2006—2014年中亚国家石油资源供求状况  单位/百万吨

数据来源: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整理。

根据表2中数据可知,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较高,2014年年底石油探明储量达39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8%,且石油储产比为48.3,说明其石油资源在保持当前产量水平的情况下可供开采的年限较长,短期内不会受到石油资源短缺的约束;而在天然气资源方面,土库曼斯坦尤为丰富,2014年年底该国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7.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9.3%,储产比更是超过100,说明其未来在天然气供应方面潜力巨大。

再观察表3,可以发现哈萨克斯坦是三国中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生产量远远超出石油消费量,说明其石油开采大多用于贸易输出,在国际石油供给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库曼斯坦的石油产量虽不多,但同样供过于求;而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供求基本均衡。

从表4中数据可以了解中亚各国的天然气供求状况。不难发现,中亚各国的天然气市场普遍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且天然气盈余量较大。其中,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生产量颇高、消费量却相对很低,国内的天然气供给产生了严重的过剩,产出大部分用于出口贸易。

表4 2006—2014年中亚国家天然气资源供求状况  单位/十亿立方米

数据来源: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整理。

总结以上各点,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备量,且该地区的油气市场整体处于较显著的供过于求状态,蕴含着巨大的油气供应及开发潜力。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分析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油气领域的合作。双方一直以来的良好合作关系及过程中创造的基础设施条件、制度条件为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中国与中亚各国油气资源合作的发展历程。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建设、工程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收购了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石油公司60.3%的股权;同年,中国又取得了对哈萨克斯坦乌津油田的开采权益;2004年,中哈原油运输管道正式开始建设,于2006年实现了一期工程(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的竣工投产,二期工程肯塔亚克—库姆科尔原油管道于2009年开始投入商业运行;2013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哈国段二期工程第一阶段(巴佐伊至奇姆肯特段)竣工通气,第二阶段(别伊涅乌至巴佐伊段)计划于2015年建成投产。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合作主要在天然气领域。2006年,中土两方签订了天然气购销协议,于2009年起,土库曼斯坦每年对中国供应天然气300亿立方米,为期30年;之后,两国两次签订增加天然气购销的协议,预计到2020年,土方每年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总量将达650亿立方米;此外,双方在天然气运输管道的建设方面也多次达成共识,大幅度增加了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能力。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合作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的合作,以及勘探设备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合作。

2.丝绸之路经济带油气通道建设现状及运营状况。

中哈原油运输管道横穿哈萨克斯坦全境,经中哈边境最终到达新疆的独山子,是连接里海油田与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输油管道,年输送原油2000万吨。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末,中哈原油运输管道累计向中国输送原油6362万吨;预计到2018年年底,中哈石油管道增输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后,里海地区原油可直接运输至中国内陆,将有效地保障中国的石油供应。

中亚天然气运输管道途经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中国西北内陆,全长约1万千米,A、B、C、D四条运输线路形成了贯通中亚、连接东西的运输网络。其中,A线和B线已分别于2009和2010年投产运行。C线于2012年开工建设,现已通气投产。D线以土库曼斯坦的复兴油田为气源,全长1000千米,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重大工程,预计2020年建成投产运行,届时,中亚天然气管道的整体输气能力将由550亿立方米/年提升至850亿立方米/年,可满足中国超过20%的天然气需求。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地缘政治环境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

中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并且是世界三大能源宝库之一,其特殊的地缘战略地位与突出的资源价值使美、俄、欧盟等大国势力在这里交错纵横,成为了大国利益冲突和国际资本激烈竞争的舞台。中国进入该地区并与其展开能源合作将始终面临着来自各国的阻挠与压力,合作的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进程和深度。

其次,中亚各国均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市场经济体系与相关的制度法规建设尚不完善,这些因素带来了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合作风险。

2.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

中亚地区的地质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中国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开展及不断深化将不可避免地对沿线各国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加重其环境的承载负担,可能使双方合作面临巨大的民生阻力,导致合作进程受阻。(www.daowen.com)

3.能源产业的联动效应不明显。

能源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效应,对上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及下游的能源加工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能源产业合作产生的正外部效应甚至对双方其他领域的贸易交流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但目前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多集中于油气勘探开发、运输管道建设方面,能源合作产业链条比较零散和单一,未能充分发挥能源产业的联动效应,实现能源产业链的延伸。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

(一)产业链一体化的内涵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的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一体化是指产业链中多个原本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特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包括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也称垂直一体化,是指企业或部门打破行业分工,同时介入产业链上下游的多个环节,形成一定的内部供需关系,将生产营销活动置于同一所有权控制之下,从而抵御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其实质是企业组织对市场的取代。优势在于:节约成本,带来经济效益;有助于掌握更广泛的技术;防止外部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保证供给与需求。

横向一体化,也称水平一体化,是指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巩固企业市场地位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实质是资本在同一行业内部的集中。采用横向一体化战略,企业可以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快速获得互补性的资源或技术。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的必要性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符合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能源进出口方面的现实需求。近年来,中国的能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能源生产量远远无法满足能源需求,特别是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连年攀升。而中亚各国油气资源储量丰富,能源市场常年存在供过于求的状况。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将拓宽中国的油气供应渠道,实现能源供给的多元化,缓解中国能源供不应求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减少中国对于海上运输的过度依赖,保证国家能源安全。而对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有利于均衡该地区各方的能源竞争的势力,实现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增加其在能源输出方面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其次,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是抵御外部市场风险、确保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主要以能源贸易、油气勘探开发、运输管道建设为主,合作缺乏系统性,未形成一体化的合作产业链条。而中亚地区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投资环境为双方合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国的投资合作风险。具体而言,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油气运输管道耗资巨大,资产专用性水平较高,根据威廉姆森(1973)的理论,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机会主义风险,而中亚国家政治环境和投资环境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也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的诞生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一旦风险产生,势必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失。防范这种机会主义风险的最佳选择即是推行双方能源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合作,即中国同时介入能源开采、管道建设、能源加工等环节,并对生产、加工等活动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如此将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存在的外部能源供需关系转化为中国内部的供求关系,消除外部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

再次,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技术、人才等的交流和共享,创造经济效益。产业链一体化合作将资源配置方式由外部市场交易转化为内部分配流动,减少了信息成本、违约成本等交易成本;并且有利于双方发挥其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中亚各国拥有在资源储备、油气勘探选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中国在油气开采、加工及石油钻井、炼油、管道开发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实现生产、加工效率的提高,产生经济效益;此外,一体化合作还将带来双方在技术、人才等领域的交流共享,有利于技术创新,提高产出效率,带来经济利益。

不仅如此,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有利于扩展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广度,实现互惠双赢。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是一种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该过程将为合作双方的往来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金融条件、制度条件等,为双方展开在其他产业或领域的合作带来了便利,有利于实现多产业链条的联动发展,也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中国在近两年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正在经历困难的经济转型时期,国内消费市场活力缺乏,欧美市场疲软导致出口压力巨大,并随之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积极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将带来双方多产业链条的联动发展,这对于推行“中国制造”及落实“走出去”战略、转移过剩产能、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对于中亚国家,能源及其他领域与中国的深层次合作可以为本国带来资金与技术支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及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的路径选择

1.注重技术创新,在全球能源价值链中寻求能源产业升级路径。

能源产业链条主要包括能源勘探开采—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几个环节,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主要在第一、二环节展开,集中于石油天然气贸易,而缺乏在下游环节的合作。而在全球能源价值链中,中国能源产业也多停留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粗加工层次,在能源精细加工、能源产品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鲜有作为,处于不利的国际竞争地位。中国应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深化合作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契机,实现与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合作的纵向一体化,加强交流借鉴,逐步实现在能源加工利用、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同时,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研发先进的能源勘探、加工技术装备,提高能源开发效率,实现能源节约,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依赖,通过技术出口、精加工产品出口来获取超额利润,实现中国能源产业的结构升级。

2.建立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

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产业链的一体化合作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解决资金问题是能源合作的基础与前提。应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专项基金积极支持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应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融资平台和渠道,以保证丝路能源合作过程中资金的充足和持续供应。

3.加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能源勘探开发及相关的工程建设会不可避免地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果不注重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将面临极大的民生阻力,可能会阻碍双方的合作进程。因此,必须避免低层次、粗放的开发建设方式,提升工程建设的环境生态效益,建立清洁的现代化能源开发运输体系;此外,还应建立能源通道建设的生态环境指标考察体系,及时了解工程建设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

4.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型专业人才。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涉及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十分重要。应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需要各种类型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以完成各种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还应培养管理、法律等服务型人才,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高效完成,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合作顺利进行。

5.积极促进多产业链条的联动发展。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实际是从能源开采、管道建设到能源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纵向一体化合作,这样全方位的合作过程必将产生很强的“正外部溢出效应”,为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创造便利,从而使产业链不断延长和拉伸,一体化的广度不断扩大。因此,积极促进多产业链条的联动发展是一种可行且必然的选择。

多产业链条联动发展的展开和执行在操作层面应注意:应加强与中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当地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率地展开多产业链条的合作;努力提升中国制造与中国工程的质量水平,以实现中国制造、中国装备的“走出去”。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中国为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提出的重大举措,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创造了崭新空间,其中,能源合作是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关键,可以满足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为中国与中亚经济实现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的能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连年攀升。而中亚各国油气资源储量丰富,能源市场常年存在供给盈余。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可以拓宽中国的能源进口渠道,缓解中国能源供不应求的压力,还可以减少中国对于海上运输的过度依赖,确保其能源安全;而对于中亚国家,其与中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有利于均衡该地区各方的能源竞争势力,实现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增加其在能源输出方面的主动权。不仅如此,两地区的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还可以深化双方的能源合作交流,确保中国能源供应安全;还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实现技术、人才的交流共享,创造经济效益;并且有利于扩展双方经济合作的广度,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而在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的进程中,中国应及时建立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并注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进行能源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同时,应加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这是确保能源合作高效进行的必然要求;此外,还应利用双方在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正外部溢出效应,积极促进多产业链条的联动发展,这对推行“中国制造”和落实“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并且有利于转移过剩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保健云.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发展及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前景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6):28 -40.

[2] 高志刚,江丽.“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哈油气资源合作深化研究[J].经济问题,2015(4):10 -14.

[3] 胡求光,李平龙,王文瑜.纵向一体化对中国渔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4):87 -93.

[4] 秦鹏.中国与中亚国家石油合作的历史与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4):87 -95.

[5] 石峡,马慧琼.广西“两区一带”物流产业链一体化研究[J].特区经济,2013(12):34 -36.

[6] 石莹,何爱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合作与环境风险应对[J].中国与全球化,2015(2):115 -123.

[7] 苏华,王磊.论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互补性[J].经济纵横,2014(10):63 -67.

[8] 唐宏,陈大波.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及时空演变[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5(3):214 -220.

[9] 唐宏,杨德刚,陈大波,等.中亚五国能源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14(3):631 -637.

[10] 汪应洛,王树斌,郭菊娥.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通道建设的战略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3):31 -35.

[11] 耶斯尔.中亚地区的能源博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45 -53.

[12] 张磊.“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能源合作[J].经济问题,2015(5):6 -11.

(原刊于《经济问题》2016年第1期)

【注释】

[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节能减排动力机制研究”(712031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