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城镇化升级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城镇化升级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有力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强亚欧国家的互利合作,形成一个稳定繁荣的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从空间范围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为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三个层次。通过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丝绸之路经济带把沿线城市群及中心城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城镇化升级

王颂吉 白永秀

【摘 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横贯亚欧大陆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它从空间范围上可分为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三个层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城镇化发展升级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西部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现代产业发展乏力、空间结构不够协调、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助于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西部地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促进空间结构协调、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保持生态环境美好创造有利条件,西部大中城市的自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将逐步增强,由此推动西部地区由“被动城镇化”向“主动城镇化”升级。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城镇化;被动城镇化;主动城镇化

城镇化具有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拉动消费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等途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4.1%提升至2012年的44.26%,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日益成熟,但与东部地区64.41%[1]的城镇化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西部城镇化仍有很大发展空间。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倡议亚欧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倡议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并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升级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有助于解决西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助力西部地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促进空间结构协调、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保持生态环境美好,增强大中城市的自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西部地区由粗放型工业化引领的“被动城镇化”向城镇自生协调发展的“主动城镇化”升级[1],并使“主动城镇化”成为带动西部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背景与内涵

作为古代东西方之间商贸、文化政治交流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亚欧国家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基本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横贯亚欧大陆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它从空间范围上可分为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三个层次。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背景

2100多年前,西汉张骞长安出发凿空西域,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通过这条交通大动脉,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北非等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商贸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生产力发展。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首次用“丝绸之路”代指这一交通动脉,后经德国历史学家阿尔伯特·赫尔曼(Albert Herrmann)进一步阐释,“丝绸之路”一词被社会各界普遍接受。作为亚欧大陆商贸往来和文明交流的典范,丝绸之路至今仍对亚欧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具有文化象征意义,这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历史基础。

近年来,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条件基本成熟。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致力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此之后,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五国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土耳其、斯里兰卡、白俄罗斯三国成为对话伙伴国。近年来,通过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亚欧其他国家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日益密切,目前已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对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投资额不断增加(图1)。此外,在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正常运营的基础上,中哈第二条过境铁路投入使用,丝绸之路复兴项目、中吉乌铁路、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联系日益紧密,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表明亚欧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其时已到、其势已成。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

作为横贯亚欧大陆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目标是把亚欧大陆打造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从概念内涵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相关国家统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以古丝绸之路为文化象征,以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纽带,以沿线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点,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合作为内容,以跨国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动力,以货币自由兑换、政治高度互信、人民友好往来为保障,以实现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带状合作区域[2]。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有力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强亚欧国家的互利合作,形成一个稳定繁荣的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图1 2004—2012年中国对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第34 -38页。

从空间范围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为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区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这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体和基础,该区域土地面积3069.92万平方千米,2012年人口规模为15.60亿人,GDP总量为10.55万亿美元[2],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扩展区包括南亚、西亚、东亚、北亚、东南亚的相关国家;辐射区主要是欧洲大陆,并延伸至非洲、美洲等地区。在如此广袤的地域范围内,交通运输网络承担着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的纽带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既要建设以航空、高压电网、信息传输为重点的“空中丝绸之路”,又要建设以客运铁路专线、货运铁路专线、高等级公路为重点的“地面丝绸之路”,还要建设以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成品油管道为重点的“地下丝绸之路”。通过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丝绸之路经济带把沿线城市群及中心城市连为一体,可以构成世界上距离最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最广的经济一体化大走廊。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西部城镇化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望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中国经济增长重心西移。近年来,在工业化发展的带动下,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图2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38.53%提高到2012年的44.26%,增长幅度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图2 2008—2012年中国三大区域城镇化率变动情况

注: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3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6个省;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本文提到的东中西部划分方法均与此处相同。
数据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第99页)相关数据整理。

但2012年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4.41%,是西部城镇化水平的1.5倍。这表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城镇化仍是西部加快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

受历史、地理、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GDP总量占全国的19.76%,东部13个省(市)则占60.08%。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偏居内陆,西部地区的经济外向化程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从对外贸易情况来看,2012年西部地区的出口额仅占全国总量的7.3%[3],且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从外商投资情况来看,2012年,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均只占全国总量的8%左右,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表1)。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导致西部城镇化发展不足,东西部地区人口集聚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在东部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36%的GDP[4],而西部地区71.5%的国土面积上仅聚集了27%的人口[5]。鉴于此,必须加快提升西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城镇化发展升级。

表1 2011—2012年中国三大区域外商投资所占比重  单位/%

数据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第249页)相关数据整理。

西部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的重点建设区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西部地区构建加快经济发展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平台,借此增强西部大中城市的自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西部地区由粗放型工业化带动的“被动城镇化”,向城镇自生发展的“主动城镇化”升级。具体而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重要机遇,西部地区不仅可以向东承接产业转移,而且可以向西扩大开放,大力发展面向中亚及周边国家的外向型经济,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3]。在此过程中,西部地区将加快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兰州和西宁为中心的兰白西城市群、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以银川为中心的银川平原城市群,城市群内部及城市群之间逐步实现合理分工,大中城市的自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这不仅可以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战略支撑,而且能够促进中国东中西部城镇化协调发展。

三、西部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得到了较快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一时期,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粗放型工业化带动的“被动城镇化”,城乡产业发展、空间联系、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现代产业发展乏力

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难以支撑城镇化健康发展。2012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12.2%,高出全国均值2.1个百分点,广西、云南、新疆更是高达16%以上(表2),这说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未能实现协调发展;2012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8.3%,高出全国均值3个百分点,内蒙古、陕西、青海更是高于55%,这说明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过高,并且过于依赖重工业,由此所带动的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城镇化”,引发了一系列负面问题;2012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39.5%,低于全国均值5.1个百分点,四川、陕西、青海更是在35%以下,这表明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难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总体而言,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低端重工业产值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不利于西部城镇化健康发展。

表2 2012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  单位/%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第60页)相关数据整理。

(二)空间结构不够协调

近年来,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空间结构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2012年,内蒙古、重庆、陕西、宁夏的城镇化率已高于50%,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的城镇化率尚低于40%,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最低的西藏(22.75%)与最高的内蒙古(57.74%)相差30多个百分点,表明西部各省份之间城镇化发展极不协调。第二,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重庆、西安、成都等大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西部城市群初具规模,但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缺乏合理分工,区域中心城市孤立发展,缺乏次级城市支撑[4],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扩散到周边中小城市,不利于西部城镇化健康发展。第三,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不强,城乡空间分割严重。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5%,但建制城市数量仅占全国的26%(表3),加之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尚不完善,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分割较为严重。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空间结构不协调,需要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来解决。

表3 中国三大区域城市行政区划及其分布  单位/个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第3页)相关数据整理。

(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这在城市内部和城乡之间都可以得到反映。在城市内部,受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西部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表4),影响了城市人居条件的改善;受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受到附着在城镇户籍之上的相关公共服务,产生了“半转型的农民工”和“半截子的城镇化”问题。在城乡之间,由于政府长期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两套不同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农村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严重低于城市居民。西部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而道远。要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西部地区必须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表4 2012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城市设施发展水平(www.daowen.com)

数据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第430页)相关数据整理。

(四)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西部地区地形复杂,自然灾害多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导致西部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对城镇持续发展造成巨大隐患。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过度依赖于重工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高比重,严重破坏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近年来,西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剧增,并且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粗放型城镇化模式导致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污染物排放、垃圾围城、交通拥堵、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凸显[5]。2012年,西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19.76%,但废气排放量占全国比重却高达32.73%,高出GDP比重12.97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比重高达33.36%,高出GDP比重13.60个百分点(表5)。污染物排放量过高,表明重工业在西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高比重,这对西部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此外,西部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较为富集,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一些人对自然环境缺乏起码的敬畏[6],破坏性开发和掠夺性开发矿产资源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泥石流、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愈加严重,西部地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7],不利于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表5 2012年中国三大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占全国比重  单位/%

数据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第272 -278页)相关数据整理。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助推西部城镇化升级的路径

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现代产业发展乏力、空间结构不协调、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都与粗放型工业化带动的“被动城镇化”紧密相关。

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背景下,西部大中城市的自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将逐步增强,助力西部地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促进空间结构协调、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保持生态环境美好(图3),推动西部地区由粗放型工业化带动的“被动城镇化”向城镇自生发展的“主动城镇化”升级。

(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地区发展现代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此过程中,西部地区应夯实带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产业基础。今后,西部地区一方面可以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工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可以发挥临近中亚、南亚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吸引内资和外资企业在西部地区投资,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旱作农业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的农业技术合作,同时在城镇周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鼓励进城农民有序流转承包地,加快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此外,西部地区应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的产业协作,加快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实现西部地区现代产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

图3 西部城镇化发展升级的路径

(二)促进空间结构协调

城市群和中心大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应把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兰州打造成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兰州和西宁为中心的兰白西城市群、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以银川为中心的银川平原城市群,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随着大城市自生发展能力的逐步提高,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不断增强,城市群内部及城市群之间实现合理分工,这不仅可以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有力支撑,而且能够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8],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全面提升西部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加快城市群和中心大城市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应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空间协调发展。受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城乡分割问题,这对西部“三农”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大城市自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将有助于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市场发育等方面的一体化。在城乡建设规划方面,要统筹城乡道路、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等的规划设计,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环境;在城乡市场体系方面,要加快发展城乡互动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仓储物流体系和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城乡空间协调发展。

(三)加强公共服务供给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影响西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今后西部地区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经济成果和政策优势,西部城市应逐步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与此同时,西部城市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对于已进入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必须消除对他们的各种歧视,使之平等享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就业、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同时鼓励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承包地,使他们在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上成为真正的市民,提升西部城镇化发展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在城乡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导致西部“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西部地区应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水平,以新型社区为载体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应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教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广大青少年的人力资本水平,为西部城镇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应加强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推进城乡医疗卫生制度一体化;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改善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使“美丽乡村”与“美丽城镇”交相辉映。

(四)保持生态环境美好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城市应树立“绿色城市”理念,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中实现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西部城市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产业优化升级,逐步降低对重工业的依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成为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城市建设上,西部城市应适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同时还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共建生态、宜居、绿色城市的新格局。

西部地区资源富集,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城镇化发展。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摒弃粗放式、掠夺式、破坏式的资源开发模式,注重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拉长资源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民族文化景观,可以通过发展无污染的旅游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此外,西部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与中亚等地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为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 白永秀,王颂吉.由“被动城市化”到“主动城市化”——兼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11(2):81 -86.

[2] 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64 -73.

[3] 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走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2 -39.

[4] 白燕.新一轮开发中的西部城镇化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1(8):35 -37.

[5] 李晓曼.中国西部新型城镇化动力若干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3):97 -101.

[6] 曹宗平.西部地区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其模式解构[J].改革,2009(1):62 -67.

[7] 邓祥征,钟海玥,白雪梅,等.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24 -30.

[8] 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4(3):18 -30.

(原刊于《宁夏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注释】

[1]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第99页)相关数据整理。

[2]人口和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国土面积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附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2 -334页)。

[3]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综合司:2013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 /zhs.mofcom.gov.cn/arti-cle/Nocategory /201310/20131000371565.shtml.

[4]数据来源于黄伟、曾妮、何又华:《珠三角城市群,离世界级有多远》,《南方日报》,2013年10月31日。

[5]数据来源于蒋秋丽、王发曾:《城镇网络化: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新途径》,《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