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亚五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发展模式

中亚五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发展模式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以及我国经济的崛起,使得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可能。[2](二)经济发展阶段:发达工业国和欠发达农业国并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五国并非经济大国。

中亚五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发展模式

刚翠翠 任保平

【摘 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五国增长模式有如下异同之处: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按照“华盛顿共识”,接受了西方全面私有化的改革,属于自由市场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在改革中虽也借鉴“华盛顿共识”,但改革较为保守,因此属于政府指导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由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同,这两种模式的效果也不同,哈萨克斯坦成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而中亚其他四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中亚国家急需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解决长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 中亚五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区域集团化的过程愈发明显,随着欧洲、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东南亚国家联盟、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也逐渐加快一体化进程,亚太合作的范围不断加深。世界市场生产的国际化与国际分工的日渐纵深需要区域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在此背景下,旨在加强亚洲与欧洲之间共同繁荣与发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模式便显得愈发重要。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以及我国经济的崛起,使得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可能。各国也都意识到了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加强不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各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

与我国接壤或相邻的中亚五国是丝绸之路历经之地,然而由于中亚国家位居内陆,气候干燥,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不足,加之苏联模式对于中亚国家制度的深刻影响,使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理想。《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3)》认为,中亚国家未来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政治权利的交叠更替与社会转型之路的艰难背景下,区域内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致使中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充满了各种挑战[1]。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交往有着较多的困难与障碍,也因此有了广泛的合作空间。为加深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必须厘清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分析中亚国家在资源、产业结构上的优势与不足,探寻我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空间,实现双方经济共同繁荣的目标。

一、中亚五国的发展态势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开始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企图摆脱苏联计划经济的体制,实现自由市场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亚五国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不同的情况,有些国家走上了依靠资源禀赋的市场化模式,有些国家则加强政府指导,摆脱资源困扰。这里将从资源禀赋、中亚国家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四大方面分析中亚五国目前发展现状,以总结其经济发展模式。

(一)资源禀赋:资源分布不均衡

中亚国家的资源禀赋分布极不平衡。从人口资源上来看,由于地处山地内陆,自然条件较差,中亚五国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仅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较为稠密。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总人口占中亚人口的70%,因此这两国最可能具有人口资源优势,可通过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获得增长。

中亚五国自然资源分布也极为不均衡。从能源来看,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是中亚五国内部油气产量较高的国家,仅2010年三国石油产量达9575万吨,天然气产量达1331亿立方米,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能源主要依赖进口。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曾是苏联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年产量稳定在1.1吨左右,主要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而在矿产资源分布上,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有全球产量1/3的铀矿,且开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由国家完全控股。这两国也是中亚国家内铜矿产量较高的国家,2010年两国铜产量为49.2万吨。哈萨克斯坦也是世界上铬铁、锰铁、硅锰等铁合金的重要生产国之一,锌、铝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四国黄金产量较高,占全球4.63%。[2]

(二)经济发展阶段:发达工业国和欠发达农业国并存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五国并非经济大国。表1列出了1986—2012年中亚五国及我国GDP总量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以1991年为分界线,中亚五国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了大幅波动,此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中亚国家的经济总量依然较小,2012年中亚五国GDP总量不到我国的3%;从地区内部情况来看,中亚五国之间发展不均衡。以2005年美元不变价计算,作为中亚最大国家的哈萨克斯坦GDP从1990年的5020亿元上升至8720亿元,而中亚最小的山地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2012年GDP总量不及哈萨克斯坦的1/30。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属于中亚五国中发展较一般的国家,GDP总量约为哈萨克斯坦的1/3。中亚五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限制了与周边大国合作的空间。

表1 中亚以及我国GDP总量变化(十亿美元,2005年不变价格)

图1为中亚国家与亚洲主要国家人均GDP对比图。从2011年数据来看,哈萨克斯坦2011年人均GDP为11245美元,土库曼斯坦为4722美元,乌兹别克斯坦为1546美元,吉尔吉斯斯坦为1075美元,塔吉克斯坦为935美元。哈萨克斯坦在20年内人均GDP增长约为之前的8倍,土库曼斯坦增长约4倍。依据表2钱纳里对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结合各国人均GDP,哈萨克斯坦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是中亚五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土库曼斯坦进入工业化中期,而其余三国依然处于工业化的起始阶段。

图1 中亚国家与亚洲主要国家人均GDP(美元,现价)

表2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人均收入)  单位/美元

注:根据《美国统计概要(2009)》公布的物价指数变动情况,2007年美元与1970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5.34,根据历年CPI换算为2011年为6.25。由此,对应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发生变化。

图2为中亚四国城镇化率变化对比图,哈萨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最高,约为53%左右,塔吉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最低,平均水平不到30%。乌兹别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从2008年跃至51%,达到了工业化国家的一般水平。从城镇化率数据可以看到,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尚未达到工业化的标准。

图2 中亚国家城镇化率

注:由于土库曼斯坦数据缺失,故未能在图中出现。
数据来源:亚洲开发银行(2013)。

(三)产业结构

中亚五国不仅工业化进程缓慢,而且工业化水平也并不高。图3为中亚国家1994年与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比图,同时反映了各国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化水平。可以看出,作为中亚五国之中较发达的哈萨克斯坦,其工业结构符合一般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工业结构;吉尔吉斯斯坦在1994年时以农业为主,经过20年发展,农业占比已降至19%左右,但工业占比较小,而服务业占比较大,反映了其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事实;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传统农业较发达的国家,经过20年发展,这一情况仍然未变;土库曼斯坦在20年发展之中工业一直为其主要支柱产业,农业占比大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塔吉克斯坦,在1994年时工业结构良好,而到2011年,农业占比大幅提高,工业占比大幅减少,工业结构呈现倒退趋势,成为中亚五国中农业占比最高的国家。

图3 中亚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对比及产值变化(1994年与2011年)(十亿美元,2005年不变价)

数据来源:Agency on Statistics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ASK). Official Communication,5 May 2012.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Staff Estimates.

在未解体之前,中亚五国由苏联计划经济统一进行分工布局,按照地理优势与能源分布,造成各国经济结构单一,如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土库曼斯坦和以农业为主的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结构都较为简单。然而,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失去了苏联的经济支持,独立走上了发展之路,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严重匮乏,各国基本上以资源和原材料作为增长的动力,工业仍以农业与资源类产业为主,易形成资源陷阱。而高附加值的工业缺乏、过多依赖外贸以及侨汇收入仍然是中亚各国发展的短板。中亚国家迫切需要发展工业,提高资本存量发展国民经济

(四)需求结构

图4、图5给出了中亚五国需求占GDP的比重,以消费需求、政府购买、投资需求,以及进出口需求划分为两大类增长模式:一类是以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在这种增长模式下,进出口占GDP的比重较大,且一般为贸易顺差。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属于以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从贸易结构来看,以资源类的商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一般为逆差,金融项目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另一类是以国内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在这种增长模式下,国内消费占GDP较大比重,且一般为贸易逆差(乌兹别克斯坦除外),进口结构主要为基本轻工业产品,金融项目以外商投资为主。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属于这种增长模式。

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限制,中亚五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初级产品如能源、矿产资源以及棉花等原材料商品为主;进口则以工业加工用品、服务等为主。以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的中国为例,中亚五国一般进口物美价廉的轻工业加工品、机电用品等。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亚国家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量也在上升,但总体来说仍然以加工业商品为主,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种格局。

图4 中亚五国需求结构(占GDP百分比):以国内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

二、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该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以及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空间,因此,对于探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重要的。通过对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这里总结这五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详细探讨这几种发展模式的差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图5 中亚五国需求结构(占GDP百分比):以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

(一)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刘世锦对踏入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一是依靠技术创新增长的国家,如老牌发达国家英国、美国等,其通过几次工业革命已将要素作用发挥到极致,现阶段通过技术变革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二是成功追赶技术前沿的欧洲后发国家,这些国家通过马歇尔计划,由美国扶持在战后得到强劲的发展;三是通过要素禀赋与自生能力,发挥后发优势成功赶超的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四是基于“华盛顿共识”发展模式的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曾得到发展,但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五是中国通过“挤压式”增长实现经济发展;六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实现快速增长,一度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苏联和东欧诸国[3]。对于解体后的独联体国家,其发展模式并未有论述,在这里,对于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通过三个要素进行分类。

1.如何发展市场经济。

国内学者一般将独立后的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归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4],中亚五国自独立后便开始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根据姚大学的研究,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一般采取两种发展模式,一类是基于“华盛顿共识”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世界银行等国际性金融组织以巨额投资、援助为交换条件在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本完全流动、完全私有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即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复制,因而其具有自由市场的特征;另一类则是基于本国国情,艰苦创新,独立自主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因为其不受制于发达国家经济制度的控制,强调采取有步骤的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而非激进的对资源实现完全自由的配置,因而带有政府干预的色彩[5]

2.增长的源泉。

关于增长的动力有两种:一类是基于资源禀赋的增长,这类增长往往出现在工业化初期,资源、生产要素等边际收益不为零的情形下,不断加入要素便能实现增长;另一类则是基于技术创新、制度变革的增长,这类增长往往是在第一类增长出现乏力后,由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走向集约式的增长模式,依靠创新驱动和制度变革带来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

3.国家发展的阶段。

不同阶段下国家增长的目标可能不同。通过对比一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确定该国是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还是工业化高级阶段。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由于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一般遵循比较优势;而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更多的是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方式的提高。

表3 中亚五国的增长模式(www.daowen.com)

根据上述三个标准,结合中亚国家本身的发展特征,这里定义了中亚国家的发展模式,即自由市场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与政府指导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表3)。在按照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治理的国家中,中亚五国与海隔绝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其经济发展状况不佳,按照苏联工业化的整体规划,这里仅仅是苏联工业化的原材料提供基地。世界各国的工矿业城市发展都前途坎坷,中亚五国也并不例外。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按照“华盛顿共识”接受了西方全面私有化的改革,因此,在发展模式中这两国是一致的,即为自由市场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其他三国改革虽也借鉴“华盛顿共识”,但改革较为保守,因此属于政府指导下的工业化发展。这也表现在中亚国家在改革过程的不同:第一,哈萨克斯坦为保证改革成果,提出“加速工业创新发展规划”,努力在非资源领域行业进行工业化道路;同时保证“农业畜牧业发展计划”的落实,促进食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节约能耗,改善商业环境以及实现区域一体化等。[1]第二,乌兹别克斯坦在工业、基础设施、交通以及金融行业实行改革,保证国内生产总值在2011—2015年提高50%,同时加速现代化改造,发展服务业和农业等保障人民生活生产领域。[2]第三,塔吉克斯坦则在发展战略中尽量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降低贫困程度,并采用招商引资建立水电站等。[3]第四,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将财政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并将其作为战略性经济行业,同时在服务业以及工业领域组建现代化企业。[4]第五,土库曼斯坦确定了2030年经济优先发展战略,兼顾宏观经济调整与市场引入机制,对工业生产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大引进技术创新的力度,推动轻工业、建材工业和农业生产潜力的快速增长。[5]

(二)自由市场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在独立后采取了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基于“华盛顿共识”,两国在独立初期就通过了一系列私有化的政策与法律文件,除比较重要的战略产业(如能源、铁路)外,几乎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放松了管制。但是这两国的增长方式还是有所差异,哈萨克斯坦依靠丰富的资源成功摆脱了贫穷,走上依靠出口增长之路。哈萨克斯坦发展模式具有拉美特点:第一,完全私有化为私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第二,基于金融、财政、法律等一系列自由市场下的政策,政府完全退出市场;第三,鼓励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本;第四,增长主要是“国富”而非“民富”;第五,过于依靠资源行业,农业发展几度欠缺。

吉尔吉斯斯坦从改革伊始便采取了全盘私有化的方式。吉尔吉斯斯坦在1993年发行国家货币,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调节市场经济。在贸易方面,优化国内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并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实现完全的资本流动与汇率浮动制度。1998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进口税,参与国际无关税贸易。但由于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吉尔吉斯斯坦采用“华盛顿共识”,但也仅仅是依靠外部援助维持本国经济,未来增长方向依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发展较快,发展前景较好。

(三)政府指导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在推进市场化方面,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并未像上述两国一样完全敞开私有化的大门,而是保持了较强的政府监管,进行循序渐进的经济改革。在经济开放的程度上不如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比如,外国公司在土库曼斯坦境内从事经营活动必须由总统亲自批准。在价格改革上也实行谨慎的态度,全国商品价格放开的步伐要慢于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此外,这三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分阶段进行,从易入手的部门开始改革,对私有化进行严格的宏观调控,注重社会保障,因而这三国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由于其以“促进社会公正、加强政治稳定”为主要目标结合国内实际,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更偏向于东亚国家的发展模式。

但是,这三国在增长模式上仍有一定差距。土库曼斯坦由于资源丰富,其GDP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出口,资源行业表现出国家高度垄断经营的特征,与油气资源有关的行业几乎都为国家所有。在经营模式上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生产率较低,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土库曼斯坦仍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协调,采取了“积极中立”的外交政策。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油气资源都非常匮乏,矿产资源以金、银、铝、钨、铀为主,但数量有限,加之水电资源难以开发,农业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棉花为主。现阶段增长主要依靠外部援助,远没有达到国家发展的目标,因此还需要探索新的增长模式。

(四)中亚五国增长模式的问题

从中亚五国的增长模式中可以看到,中亚五国在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基于“华盛顿共识”背景下全盘私有化的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有着与拉美模式相同的问题,即其经济发展受国际组织的影响较大,以致失去本国独立自主发展的特征,且全面市场化造成严重的后果,即经济波动较大、三角债较严重、收入差距拉大,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第二,经济结构依然不合理。中亚五国几乎都存在消费品生产较小,仅依靠资源经济拉动增长的问题,这在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尤为严重,并将长期困扰着这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依靠资源出口增长的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可能会陷入“资源诅咒”陷阱,或者在这种威权统治的国家,统治者容易利用这些易寻租的收益去建设一些所谓提升国家声誉的融资项目,从而使国家受损,因此其很难走向东亚的发展模式。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并不以资源出口为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而能够仿照东亚发展模式,通过与大国间的组织合作等得到发展。第三,资本匮乏,国内储蓄率较低,投资较少,无法拉动本国经济增长,限制了中亚五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因此,需要进一步吸引外资。第四,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中亚五国都存在高耗能低产量的情况,重视产量而忽视生产质量,因此,需要为中亚五国发展提供制度支持,从而改变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三、中亚五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前景

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战略性的地理位置,使中亚五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地位。中亚国家丰富的能源使其成为各经济大国争相合作的对象,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同时,主观上,中亚国家追求繁荣富强的目标促使中亚五国积极走向世界,参与世界市场分工,从而提高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未来中亚五国的发展方式应当是与世界走向融合。我国则应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与中亚五国展开合作交流。

中亚五国发展模式上的弊病归因于以下几点:第一,内陆的地理环境使其参与世界分工的交易成本增加,造成市场狭小;而欧亚国家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往往忽视中亚国家,致使中亚五国一体化水平较低。第二,中亚五国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缺乏市场经济层面上的制度建设。因而需要通过其参与世界分工使市场一体化来扩大中亚五国的市场。然而,扩大以国界边界的市场并非易事,完全遵从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将使市场交换受到限制,需要通过国家间制度层面上的安排,扩大交易范围。

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亚国家与亚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一种非正式制度模式。中亚国家在参与欧洲一体化过程中达成的协议较多,包括了独联体经济联盟(CIS)、欧亚开发银行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经济合作组织、中亚经济体(SPEC)、中亚和南亚运输和贸易论坛(CSATTF)、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S)以及上海合作组织,这些正式制度层面上的合作组织大多作为政府首脑间的沟通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非正式制度模式,其引领着世界上最活跃的经济带——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则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亚欧国家,其中又以中亚五国为主要对象。借横跨亚欧与中国的天然优势,中亚五国重新获得了地理优势,通过依靠沿线国家自身发展特征,制度与资源禀赋,合作形成一体化模式,而非在协议上强制引进一套标准来让各国参与竞争,成为中亚五国自主发展经济的动力。因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亚五国提供了“造血功能”。中亚五国应在扩大本国经济市场的同时,与沿线地区国家实现战略沟通,打造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总体合作战略规划前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合作都是双赢互利的,依据中亚国家发展模式与现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诉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我国与中亚五国合作可采取如下模式:通过我国与中亚五国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交通状况;强化上海合作组织对加强中亚国家与我国政治经济联系的功能。我国应帮助中亚五国恢复“造血功能”,从资源能源贸易上升到工业现代化贸易,那时中亚地区经济结构必将发生变化,我国与中亚五国间的经济合作也会从单纯的能源输出到技术、贸易、金融间的合作,进而开拓中亚市场,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资源支持(图6)。

图6 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前景

(二)合作前景预测与展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亚国家经济增长率从大幅周期波动走向平稳小周期波动。利用亚洲开发银行1986—2012中亚各国GDP数据(以2005年为基期的美元价格)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可以发现,2014—2016年,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长率为5%左右。中亚国家的经济波动主要由于国际市场能源、矿产品以及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导致,资源主导型的地位仍未改变。与此同时,各国重视发展优势产业,推动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一直以来不受重视的农业生产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国家正处于改革进程当中,预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于提升中亚国家的工业增长具有良性作用。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可以合作的领域有三方面。

1.经济贸易合作。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中亚国家的投资仍以能源为主,由于中亚五国纷纷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中资企业进入中亚五国的农业或食品加工业将成为可能。已成功在中亚地区建厂的食品加工企业有哈萨克斯坦索菲亚有限公司、黑龙江大西江农场等。

在工业方面,中亚与我国主要合作的领域有能源与矿产勘探、建筑与建材业、交通运输与信息通讯。在能源与矿产方面,中亚与我国逐渐开始走向“绿色”能源的战略合作,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引进风能和太阳能技术,欲代替化石能源,近年来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投入巨大,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由于中亚五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能够发展且具有优势前景的产业有:机械制造、电力工业、轻纺工业以及民用工业等。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经济示范效应,食品工业、旅游业和科教文卫合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金融、服务业合作。

金融、服务业是中亚国家的短板,需要我国通过建立多边的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解决中亚各国资金匮乏以及金融风险等问题。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亚国家签署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并对哈萨克斯坦货币展开挂牌交易。以后,这种货币跨境服务会更多,中国与中亚国家也会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并鼓励金融机构为双边金融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我国在物流、金融、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伊始,兰州、西安等地区纷纷构建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的旅游发展规划。借鉴这种模式以及中亚五国独特的民俗与地理位置,我国同样也能在旅游业上与中亚国家进行合作。

3.技术合作。

较之中亚国家,我国在先进技术、科研设备以及管理上更具有优势。未来可通过项目合作、FDI以及人员互访与技术培训等,加强国家间技术合作。在农业领域,以粮食安全为目标,重点进行区域优势农业技术开发以及绿色食品的合作;在工业发面,以不断提高生产率和资源使用效率为目标,在能源领域以及建筑、制造业等工业间展开合作。

【参考文献】

[1] 孙力.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李恒海,邱瑞照.中亚五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3] 刘世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评估与转型选择[J].改革,2012(2):5 -11.

[4] 常庆.中亚五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探讨[J].新疆社会科学,2001(1):65 -71.

[5] 姚大学,王泽壮.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模式[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6):23 -26.

(原刊于《改革》2015年第1期)

【注释】

[1]参见2012年《哈萨克斯坦2050年发展战略规划》国情咨文。

[2]参见2010年《2011—2015乌兹别克斯坦发展纲要》。

[3]参见2007年《塔吉克斯坦2000—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4]参见《2013—2017年吉尔吉斯斯坦稳定发展战略》。

[5]参见《2003年土库曼斯坦至2020年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战略》国家纲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