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与战略构想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与战略构想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必须直面空间的概念,地理空间分异导致包括自然资源、人口等在内的资源禀赋的非均匀分布。[13]基于此,可以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分为内聚力、优化力和引导力(图1)。在集聚因素的作用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了基本的产业集聚的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与战略构想

卫 玲 戴江伟

【摘 要】 在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进程中,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指出这种特定经济空间的形成具有其内在规律,即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机制和扩散机制共同构成内聚力,旨在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统一市场提供优化力,战略通道构成引导力。在分析现实基础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三阶段的建设步骤和具体目标,最后提出“两端点、三通道、四纽带、六核心”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战略构想。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机理;战略构想;空间经济学

作者简介:卫玲,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编审,博士生导师,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

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主动确定在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以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参与全球竞争成为中国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向西开放已经成为中国部署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不仅构成向西开放的实质行动,并且是站在更高战略层面和更宽国际视野上提出的全球战略,是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至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丝绸之路经济带位居亚欧大陆中心腹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区域内地理人文、政治环境复杂多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相比尚有差距,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以及为之服务的交通等领域,而且区域合作面临诸多困难,如被各国寄予厚望的“中吉乌铁路”项目遭遇了来自资金、技术、民意和政治各方面的困难,自1997年三方(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备忘录到2013年中方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仍然没有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新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效益没有得以充分发挥。[2]

对照愿景与现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任重道远。理论界迫切需要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的内在规律是什么?如何从战略层面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方向和路径?这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刚刚起步,一些相关议题的研究可以提供有益借鉴。

(一)关于经济带的形成机制

国内较早有学者阐释了产业带的概念。即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产业部门在特定经济空间中,聚集在资源密集区、中心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区位(或节点)周围,相互连接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和大小不等的中心共同组成了产业集聚区域。[1]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有着深刻影响,通过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促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生演化。快速运输线的辐射效应可以造就密集的区域性沿线经济走廊和经济带。[2]铁路干线不仅提高沿线区域的可达性,而且能成为区域内生产力布局的主轴,[3]形成铁路经济带(REB),其发展主轴是综合运输通道、依托是发展轴上紧密联系的城镇群。[4]高速公路具有强大的通运能力、快捷的运输速度和灵活的运输方式,以其为依托可以形成带状区域经济系统,即高速公路经济带。[5]地形和区位是经济带形成的自然基础,例如日本东海道交通经济带的形成受制于日本太平洋沿岸呈串珠状分布的几个平原的地形。此外,经济和文化交流与联系促成经济一体化的实现。[6]

(二)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相关议题

在内涵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指由中国倡导,秉承古“丝绸之路”文化,为复兴亚欧大陆腹地,以中国—中亚政治、能源合作为基础,实现交通便利联通和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人口和产业沿着“点轴”集聚形成的带状空间经济结构和一体化经济组织。[7]在战略上,产业、能源、交通和城市一体化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初级阶段,文化、生态、贸易、金融一体化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高级阶段。[8]在概念上,中亚经济带、环中亚经济带和亚欧经济带分别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重要区和拓展区。[9]由于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相比俄美尚存在一定差距,且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复杂,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切实可行,范围不应该过大;应该在巩固能源、贸易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产业合作,标准不应该过高;应该照顾各国关切,循序渐进。[10]

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对一般意义上交通经济带的形成演化机制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这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机理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新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代表性研究主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意义和路径,但较少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机理做系统阐述,也较少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具体战略阶段,本文试图重点解决上述问题。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与战略意义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本质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包含两个层次:人口和产业集聚的特定空间;跨区域的合作框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必须直面空间的概念,地理空间分异导致包括自然资源、人口等在内的资源禀赋的非均匀分布[11-12]因此,有必要建立空间联系。空间联系是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的内在动力,而战略通道不仅降低空间联系的成本,也为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依托。[13]基于此,可以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分为内聚力、优化力和引导力(图1)。

1.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的内聚力。

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机制和扩散机制分别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两种力量的动态平衡就是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聚力。

第一,外部经济引发经济活动的集聚。集聚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外部性,是外部经济作用的结果。具体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内交通、供水、通信、能源等公共基础设施固定成本高,一定程度内的集聚可以降低这些设施供给的边际成本,同时,一定数量的厂商共享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生产者服务以及信息,并通过分工协作实现生产成本降低。厂商追求集聚经济的动力使得产业倾向于集中在少数的点,如城市和矿产地,而不是均匀分布在区域内。在集聚因素的作用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了基本的产业集聚的点。

第二,外部不经济引发经济活动扩散。离心力来自于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运输成本、拥挤等外部不经济,[14]人口和产业活动因为过度集中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和预期收益的减少,从而形成集聚不经济,特别是一定的公共设施供给下,使用人数超过一定临界点造成拥挤成本,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尽管存在运输成本,但在边际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到新开发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净收益通常仍然要比进一步投入到近处原有土地上所产生的净收益大,[15]规模收益递减产生极强的离心力,使得产业部门和企业倾向于偏离原有区位实现分散布局。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必然是一个由众多经济增长极组成的发展带。

图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

可见,集聚存在最优规模,而扩散也存在最优边界,集聚和扩散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共同决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带状”空间格局,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真实的空间经济意义。

2.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的优化力。

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各地区为了获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稀缺资源,需要与其他地区进行要素交换,也就是以时间换空间;二是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地域分工形成的地方专业化生产,需要跨空间的产品交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功能是解决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实现跨越空间的资源优化配置需要统一市场的建立,可见,优化力着眼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制度框架的建设。这个层面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了孤立的、散点状的经济空间,而要强调经济带内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经济带的本质是一种合作的制度框架。

第一,贸易的动力机制是区域福利最大化。贸易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员国之间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一方面通过贸易获取利益,另一方面通过贸易满足人们对于商品多样化的偏好,总体上增进成员国的福利。贸易不仅形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品流,强化了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的形成和调整。以上两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有利于商品自由流动的产品市场,买卖合同是贸易的主要载体,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跨地域广阔,自然禀赋差异较大,生产在地理上的分异明显,各成员之间产品的互补性较高,可以开展包括能源、工业制成品、轻工业商品等商品的贸易。

第二,合作的动力机制是要素收益最大化。要素跨空间的流动和重组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范畴。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企业家等生产要素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企业和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往往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实现合作的过程。各地区特定要素相对稀缺,程度不一。因此,要素的价格存在差异。一方面,价格机制促使要素寻找最佳收益空间,只有通过空间转移才能实现要素的最佳收益,进而实现要素的最有效率配置;另一方面,各地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在特定要素的获得上展开竞争,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促进空间竞争,最终达成区域要素均衡价格。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成员之间开展经济合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生产合作、加工贸易、直接投资信贷证券、劳务贸易、信息咨询、旅游、科技研发、技术贸易等。

第三,统一市场的建立是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制度保障。现实世界里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总是存在种种障碍,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最初发展阶段必然要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国界。国界的存在带来了贸易壁垒和障碍,包含法律制度、关税制度、文化障碍等等。因此,统一市场的建立意义重大。完整的统一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方面,一体化的产品市场要求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消除贸易壁垒,对外实行共同的关税政策,降低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各成员市场的相互开放,一方面扩充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市场容量,扩大了商品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促进了成员之间生产相似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保证了要素价格的正确表达,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因此,各成员要充分认识自身的资源禀赋结构,并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确定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较高的专业化生产和合理的区际分工格局,进而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联系。否则,在封闭的条件下,各成员为了扩大经济规模总量,容易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进而为了进一步保护这些不上规模的产业部门,导致市场割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会形成激烈的贸易冲突,一旦各成员陷入自我循环的封闭发展状态,丝绸之路经济带就很难建立起紧密的经济联系。

3.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的引导力。

战略通道包含硬通道和软通道,前者是指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实体商贸和物流设施,包含公路、铁路、管道和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和航空港、物流港等集散和转运中心;后者是指不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包含信息高速公路和制度通道,其中制度通道是指有利于发挥硬通道效率的海关、边检、货币兑换机制和交通运输协议。空间距离的客观存在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影响经济活动:一是要素禀赋的不均匀分布;二是运输成本的变化。当运输成本无限大时,区际贸易最终消失,从而出现杜能(J.H.von Thünen)的“孤立城市”景观;随着技术进步,运输成本逐渐降低,经济区域的等级层次结构趋于明显,就会出现集中式的生产区位,贸易路线和要素流动现象大体形成。战略通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挥效率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是为产业和人口集聚提供向心力的“磁场”。战略通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引导力,并能影响其优化力和内聚力的效果。

第一,战略通道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相互作用。战略通道的主要作用在于克服空间距离摩擦,降低交易成本。一方面能节省资源稀缺地区获取合适价格资源的时间;另一方面能节省商品贸易的时间,扩大商品的市场范围。交通运输设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素流和商品流的承载者,集散中心是运输区间的端点,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传输通道,制度决定了战略通道运行的效率,以上四个方面共同决定了经济带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达性,直接关系到经济带能否最终建立。倘若缺少战略通道,则各地区发展受制于自身条件,贸易格局将难以形成。

第二,交通基础设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延展的依托。廖什(A. Losch)认为市场区沿着交通干线延伸,干线两侧是工业、商业和人口的集中区。[16]交通干线往往贯穿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是形成经济发展轴的空间基础,核心城市往往成为要素流和商品流的重要节点,货物集散中心和要素交易中心一般也位于这些城市。至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沿着交通干线实现空间延展,并以交通干线上的节点为中心形成若干环带状市场区。这样,由交通干线的发展轴和若干市场区共同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结构。

第三,战略通道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战略通道建设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制度设计;不仅包括商贸物流,还包括信息传输与共享;不仅是区域合作基础,还是区域发展战略。其本身具有高投资、长周期的特征,建成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最终形成从起点到终点一体联动的网络化通道,这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在建设周期内能为区域内成员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沿线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巨大的投资需求会有力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战略通道的建成不仅为要素和商品流动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而且会改变经济带内原有的交通格局,加速旧区位优势的衰退和新区位优势的形成,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转移,引导经济带的空间结构演化。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1.推动中国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

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将有助于中国彻底解决贫困和区域协调发展两大难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国的西部地区是一个历史契机:第一,交通便利化的实现将彻底改变中国西部地区的交通格局,进而改变西部地区的区位。西部地区将不再是中国交通向西的末端,而是成为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陆上交通枢纽,成为中国开放的前沿,这将极大促进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二,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赢得转移空间。处于生命周期衰落阶段的产业需要寻找低一级的经济梯度去转移,从而引进成长期的产业部门,实现产业升级。在封闭条件下,西部地区只能被动接受中东部地区转移的落后产业。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能使西部地区在短期内拥有经济发展的梯度优势,获得产业升级的战略空间。第三,西部大开发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长期以来,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全国,同时中亚地区的恐怖势力一直对中国西部地区构成实际威胁,制约了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形成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

2.推进中国西进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东部沿海开始的,全面的开放型经济需要中国的西部地区加快开放的步伐。中国西部有着绵长的陆上国界线,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具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成将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加便捷的向西通道,不仅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发言权。

3.提升中亚地区对外经济格局。

一方面,对外联系的通道对中亚地区各国至关重要。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地区获得了通向太平洋的快捷通道,与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亚太经济圈建立直接联系,加快了中亚地区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亚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条件,必将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建设项目的启动,不仅可以改善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而且也为中亚地区人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有利于缓和区域内矛盾,也有利于该地区局势的稳定。

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基础与战略构想

(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基础

1.以能源为主的贸易和以管道为主的交通奠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方面,区域能源合作成效显著。2010年中国超过欧盟成为中亚的最大贸易伙伴,2012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其中石油、天然气占主要份额。截至2013年8月21日,中亚地区通过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中国输送天然气6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中国2010年天然气总产量的一半。[17]2006年中哈原油管道投产以来,累计向中国输送原油超过5700万吨。[18]2013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2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购销合同,按照协议,未来土库曼斯坦每年将向中国提供6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19]另一方面,基于能源输送的交通基础设施具备一定基础。管道方面,全长2800千米的中哈石油管道于2006年通气投产,设计输气量为300亿~400亿立方米的中土天然气管道已于2009年贯通,由此建成了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A线部分,B线已于2010年投产,C线正在建设中,D线正在规划中。[20]铁路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兰新铁路西段与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接轨,标志着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规划中的“中吉乌铁路”建成后,将打通新亚欧大陆桥的南部通道。公路方面,中国与中亚连接的主要干线公路加入了亚洲公路网,经由西安的连霍高速公路与穿越中亚的欧洲E40号公路相连。航空方面,中国已经开通至阿拉木图、塔什干、塔杜尚别等地的直达航线。[21-22]

2.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本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塔吉克斯坦的人均国民收入仅相当于哈萨克斯坦的10.5%(表1)。社会发展方面,2011年塔吉克斯坦贫困人口比重为46.7%,哈萨克斯坦仅为5.3%;经济运行状态上,乌兹别克斯坦通货膨胀最严重,就业率最高的是哈萨克斯坦;对外经济方面,中国以3.35万亿的国际储备高居首位,而塔吉克斯坦仅为6.6亿美元,2012年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贸易逆差额占GDP比重均在20%以上,哈萨克斯坦贸易顺差额占GDP比重为22.4%,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贸易收支相对平衡。2012年,商品出口增长最快的是土库曼斯坦。值得注意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增长最慢,进口却增长最快,其经常账户赤字额占GDP的比重高达20.9%。另外,中国整体的东中西区域差异也投影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上,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部不平衡复杂化。

表1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2012年)

注:人均国民收入为Atlas算法,贫困线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1.25美元/天为标准。
数据来源:Asian Development Bank:Basic 2013 Statistics.
http:/ /www.adb.org/sites/default/files/pub /2013/basic-statistics-2013.pdf.

3.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哈萨克斯坦的产业结构具备显著的软化特征,其农业比重最小,不到5个百分点,而服务业比重超过50%;土库曼斯坦工业比重最高,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吉尔吉斯斯坦工业化比重最低,农业比重最高,是典型的传统产业结构,其他国家基本上属于“三二一”顺序的产业结构[23]。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服务业比重仍然不足,中国西部地区服务业比重更低。

从动态的角度看,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正在减缓,其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正在加速增长,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在10%以上。横向比较,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趋缓,且远低于同期的服务业;而中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同期的服务业和农业(表2)。

表2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各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

注:土库曼斯坦数据缺乏。
数据来源:Asian Development Bank:Basic 2013 Statistics.
http:/ /www.adb.org/sites/default/files/pub/2013/basic-statistics-2013.pdf.

4.地缘政治局势复杂。

首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腹地,中亚地区处在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里海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使其成为中国、俄罗斯、土耳其、美国、东欧各国利益的交汇点,地缘政治关系异常复杂。作为中亚陆上近邻的中国与中亚地区有着紧密的能源合作;2007年欧盟对中亚地区出台新的发展战略,将中亚地区作为其周边战略的组成部分;2011年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意图将阿富汗作为连接中亚和南亚的核心。中国与中亚地区先后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然而里海地区却复杂得多,为了竞争里海的油气资源,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乌克兰等里海沿岸五国都对自身在里海的现有法律地位不满意,希望实现里海水域的重新划界。持久的里海争夺不仅仅是沿岸国家的主权和资源争夺,其背后难免有大国势力的博弈。其次,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与民族矛盾交织。中亚地区地缘政治与民族关系问题相交织,[24]中亚地区均是多民族国家,尽管中亚各国独立后推行了民族和睦政策,然而却通过立法赋予了主体民族特权,有意突出主体民族的地位,加剧了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俄罗斯民族的矛盾。[25]另外,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恐怖势力渗透到中亚地区,中亚地区最危险的恐怖组织“乌伊运”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勾结,试图组建泛中亚地区的恐怖势力网络。

5.地理环境兼具多样性与脆弱性。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境内交错分布着平原、高原、高山、盆地、草原和沙漠等地貌景观,同时也跨越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及高山气候等气候带,地表植被景观呈现为亚热带阔叶林、温带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和山地垂直景观。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增加了各过渡地带的环境脆弱性,区域深居内陆和周围多山的地貌特征,造就了地区气候明显的大陆性特征,除了经济带的东部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异常干燥,植被稀少,是全球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战略

空间结构形态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直接制约交通、人口和产业布局的走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以致形成层级的城镇体系,搭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框架。基于前面的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形成“两端点、三通道、四纽带、六核心”的空间战略结构(图2)。

图2 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结构图

1.“两端点”:土库曼巴希和连云港构成了第一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端点,前者是里海和图兰平原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启运港口城市,后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尤其是连云港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2.“三通道”:由于地理分割自新疆乌鲁木齐通往中亚地区,形成了三条互有重叠的战略通道。

北部通道以中哈原油管道和新亚欧大陆桥主线为依托,新亚欧大陆桥自乌鲁木齐经阿拉山口到达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分为两条线路:一条向东北方向连接第一亚欧大陆桥;另一条向西南方向连接阿拉木图(Almaty),并通过塔什干北部的一个西北走向的分支到达莫斯科,最终到达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中哈原油管道连接阿拉山口、阿塔苏(Atasu)、肯基亚克和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城市阿特劳(Atyrau)。

中部通道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和新亚欧大陆桥南部支线为依托,自阿拉木图开始两条通道走向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借助G30(连霍高速)-A353 -A2公路,沿着伊犁河谷向西延展,以霍尔果斯为口岸城市,连接阿拉木图,向西南方向连接比什凯克、塔拉兹、奇姆肯特、布哈拉,穿过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过马雷、阿什哈巴德,最后到达里海沿岸城市土库曼巴希(Tukmenbasay)南部通道以南疆铁路和规划中的中吉乌铁路为依托,借助S309 -A371 -M41公路网,自乌鲁木齐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延伸,到达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到达塔什干。(www.daowen.com)

3.“四纽带”:人口和产业沿着特定地形单元和交通网络布局,形成四大城市带,即陇海城市带、祁连—河西城市带、天山城市带和里海—图兰城市带。①陇海城市带分布在陇海铁路沿线,是一个超级城市区域,包括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天水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②祁连—河西城市带是依托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狭长经济区,以兰州为核心,包括西宁、敦煌、武威、酒泉、玉门等城市,位居丝绸之路经济带咽喉,拥有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③天山城市带是一个沿着天山山脉走向分布的“C”形城市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布在天山北麓平坦地带的城市群,包括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比什凯克(Bishkek)等城市;二是沿着天山山脉西南边缘山谷地带分布的城市群,以塔什干为核心,包括喀什、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Osh)、贾拉拉巴德(Jalabad)、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Andijon)、费尔干纳(Fergana)和撒马尔罕(Samarqand)、塔吉克斯坦的苦盏(Khujand),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Taraz)奇姆肯特(Shymkent)等城市。④里海—图兰城市带是沿着卡拉库姆沙漠边缘分布在里海沿岸和图兰平原的城市群,以阿什哈巴德(Ashkhabad)为核心,包括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Dushanbe)、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Buxoro)和土库曼斯坦的马雷(Mary)、土库曼巴希等城市。

4.“六核心”: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大座具备较强资源配置能力的战略核心城市。西安是中国西北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强,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明显占优,并拥有丰富的科技、教育和历史文化资源和突出的区位优势,可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中心、和创新中心;兰州依托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又是陇海、兰新、青藏、包兰、兰渝(在建)铁路的交汇点,辐射范围可达中国的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可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高地;[26]乌鲁木齐是中国西部面向中亚地区的窗口,是中国能源通道的中枢,应该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交易中心;阿拉木图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是中亚的金融、科教和文化中心,自然环境优美,被称为全球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吸引了众多外资机构和国际会议,[27-28]有潜力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休闲旅游之都和国际交流中心;塔什干是中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29],向北可辐射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进而通往莫斯科,向东可辐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腹地,乃至中国的喀什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南部通道和中部通道的交汇点,可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枢纽;阿什哈巴德是土库曼斯坦首都,沿着西北—东南方向连接着里海沿岸、图兰平原和塔吉克斯坦腹地,是能源管道密集地区,可建设成为能源化工基地。

(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步骤

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区域较广,经济带内地理、人文状况迥异,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建设之路必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有计划、有层次地分阶段逐步推进。

1.初级阶段。

(1)战略目标:道路联通与贸易畅通。

第一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贸易,而发展贸易的前提条件是运输成本的降低。因此,道路、民航、通信等通道的建设至关重要。要积极探索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模式,特别是融资模式,这也是目前中国—中亚交通运输合作的主要障碍。要积极建设边境口岸信息的联通机制,实现进出关货物的一站式通关,提高货物通关效率。要开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技术合作,特别是中—俄—欧铁路轨道标准的统一。

(2)战略重点:打造完全便利的战略通道。

战略通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客货流通、信息通讯、能源传输三个方面,客货流通是第一阶段最主要的目标,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劳动力要素流动、人口向经济带集聚、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工具。这个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包括公路、铁路、机场、内陆货物集散中心和保税区;信息通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员国合作的前提,建设互联网布线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各国信息传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对于促进经济带贸易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能源合作是基于经济带禀赋开展的最具成效的合作,输变电系统、能源运输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提高能源合作效率。

在初级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空间上的建设重点是中国—中亚第二亚欧大陆桥沿线的狭长区域。

(3)战略路径。

首先,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协调委员会(SCCCS-Strategy Channe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f“Silk-Road economic belt”),委员由各成员国交通、能源、财政部长兼任,SCCCS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组织的初级形式,其在第一阶段的首要议题是统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建设,民主科学地规划线路,统一技术标准,积极推动“中—吉—乌铁路”建设进入施工阶段,建立经济带民用航空协调机制,在成员国主要航空港之间开通每日定期航班。其次,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机制。在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上要实行公开的、面向全球的招标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具性价比的工程承包商来参与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要搭建属于经济带的专属融资平台。使融资平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的出资人和工程业主。这样的制度设计一方面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建设成本,同时也保证基础设施的运营收益归经济带所有。再次,各成员国海关、边检部门之间要实现信息的联网,货物在经济带境内只需办理一次通关手续,这样可以大大简化通关手续,节省运输成本,增加经济带内货物流量,带动经济带的繁荣。

2.深化阶段。

(1)战略目标:增进了解、应对挑战。

经过第一阶段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初步具备了人员、货物畅通流动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成员国之间更加广泛和频繁地互动,即成员国之间加强民间交流,实现民心相通。如果说初级阶段的建设是由官方推动的,那么深化阶段则应该转向民间推动,民间交流的加强会促使成员国之间增进了解,为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奠定深厚的民意基础。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最迫切的两大挑战是贫困和生态,因此经济带在深化阶段应该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整体提高,特别是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得到极大改善,贫困人口比重显著降低,改变经济发展水平“大裂谷”的现状。同时,要有效遏制荒漠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状况。

(2)战略重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首先,纵观全球成功的经济共同体无不通过文化纽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民间交流是文化交流的最可持续和最具影响力的渠道。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资源禀赋就是文化,经济带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古丝绸之路”文化成为经济带共同的文化纽带,要充分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其次,发展问题始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议题,增进成员国人民的福利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目标。因此,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是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挑战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一方面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要素流入,为地区经济发展获取长久的发展动力。再次,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直接制约了经济带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是深化阶段建设的重点。

(3)战略路径。

第一,创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沿线城市之间轮流举办,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成员国之间开展考古工作的合作,加强文化遗迹的考古、开发和保护工作;在中亚地区办好孔子学院,在西安建立“丝路交流学院”,方便各成员国青年互相学习,为沿线各国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构建一个制度化的平台。同时,各国科学家可以在此平台上开展跨国科技合作,共同完成一些科学研究项目。

第二,促进本地区的繁荣稳定。首先,促进经济发展本质上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的产业结构,促进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经济带内的劳动地域分工,特别是促进中亚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中亚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其次,深入开展区域贸易和区域合作,在巩固能源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推进服务和技术贸易,以项目为平台深化资金、技术领域的合作,为本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最后,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制度平台,进一步扫清中国与中亚合作的政治障碍,进一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机制。

第三,构筑欧亚大陆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安全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阶段建设的重点任务,更是贯穿经济带建设全过程的重要举措。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在启动建设伊始就要建立共同的生态保护机制,成立生态评估机构,遏制地区荒漠化趋势。

3.高级阶段。

(1)战略目标:实现一体化。

终极目标定位直接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空间结构,还是超越空间的一体化组织,这就是制度层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一体化的实现基础是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似性和水平的接近性,其实现往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因此,一体化的目标只能是高级阶段的建设目标,而不能作为现阶段建设的目标。建立一体化的组织可以对外实施统一的政策步调,增强经济区域的整体实力,对内可以大幅度减少贸易成本,提高各成员国的福利。

(2)战略重点:建立关税同盟、扩充组织成员。

关税同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步骤。关税同盟是自由贸易区的高级形式,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贸易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建立关税同盟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因为经济带以外的企业为了避免关税,会将生产地点迁移至经济带内,进而增加了对经济带的投资。同时,由于经济带内成员国市场相互开放,因此也促进了经济带内企业的竞争,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由于初级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局限于中国—中亚的狭长地带,随着经济带内发展与合作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加广泛和积极地参与全球竞争,并彻底打通向西通往大西洋的通道。

(3)战略路径。

第一,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建成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实施共同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建立关税同盟。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特别是实现成员国之间互免签证,建立共同市场。这是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二阶段建设成果而探索的更高的建设目标,这个路径需要做好各方面充分的准备,包括制度、文化和经济发展等。

第二,逐步探索对外统一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经济联盟性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最终的完全一体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费洪平.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胶济沿线产业带实例分析[J].地理学报,1994,(3):214 -215.

[2] 赵庆国.高速铁路缩小我国区域差的作用机理分析[J].当代财经,2013(4):106 -112.

[3] 武伟,宋迎昌.论铁路干线对沿线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J].经济地理,1997(1):92 -96.

[4] 武伟,宋迎昌.论铁路经济带的组成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2):18 -23.

[5] 韩增林,尤飞,张小军.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与布局规划方法探讨[J].地理研究,2001(4):471 -478.

[6] 张文忠.日本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1):12 -19.

[7] 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 -39.

[8] 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与实施对策[J].经济纵横,2013(11):60 -65.

[9] 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 -10.

[10] 胡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原则[J].中国经济周刊,2013(37):17 -18.

[11] 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A Introductory Volume[M].London:Macmillan,1999.

[12]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陈志人,张英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 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兼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2005(4):1067 -1086.

[15] 沃尔特·艾萨德.区位与空间经济:关于产业区位、市场区、土地利用、贸易和城市结构的一般理论[M].杨开忠,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 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M].王守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7] 蔡国栋.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向中国输气600亿立方米[EB/OL](2013 -08 -27)[2013 -12 -13].http:/ /news.xinhuanet.com/2013 -08/27/c -117114055.htm.

[18] 乌鲁木齐晚报.中哈管道进口原油破5700万吨成西部能源大动脉[EB/OL](2013 -06 -28)[2013 -12 -13].http:/ /www.chinanews.com/sh/2013/06 -28/4981735.shtml.

[19] 陈晓晨,王琳.中土签署年增供250亿方天然气协议[N].第一财经日报,2013 -09 -15(6).

[20] 占豪.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J].社会视窗,2013(10):62 -64.

[21] 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9):3 -6.

[22] 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23 -30.

[23] 文亚妮.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比较[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11):25 -33.

[24]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4):19 -27.

[25] 陈联璧.中亚五国的民族关系问题[J].世界民族,2001(2):31 -38.

[26] 邓生菊.兰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位和作用[N].兰州日报,2013 -10 -09(5).

[27] 董立斌.阿拉木图:都市与自然完美融合[N].文汇报,2013 -03 -01(6).

[28] 孙力.哈萨克斯坦“南都”阿拉木图[N].人民日报,2002 -08 -19(3).

[29] 李垂发.美丽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EB/OL](2010 -06 -08)[2013 -12 -13]. http:/ /news.163.com/10/0608/11/68LDUQHN000146BD.html.

(原刊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4卷第4期)

【注释】

[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及空间结构研究”;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SC030)

[2]中国和欧洲使用的是1435mm的标准铁路轨距,而中亚地区使用的是1520mm的宽轨距,中国出口欧洲的货物出了新疆要换宽轨道,增加了运输成本。西伯利亚铁路承运的货运量要大于新亚欧大陆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