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秀 王颂吉
【摘 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影响深远、大国丝绸之路战略竞争激烈、亚欧国家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提出的亚欧大陆带状经济合作构想。它从空间范围上可分为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起点及建设区域,相关城市和省份展开了激烈竞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保障战略安全、推动经济重心西移、优化城市和人口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经济;西部大开发战略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倡议亚欧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提议引起相关国家尤其是中亚各国的积极响应。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横贯东中西”的对外经济走廊。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并再次强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由此不难看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背景
古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明交流的大通道,至今仍对亚欧国家开展合作具有深刻影响。近年来,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下行压力,相关大国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战略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主要国家,在与亚欧国家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一)古丝绸之路影响深远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2100多年前,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由于丝绸是东西方交通大道上交易的重要商品,因此后世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词的由来和广为传播应归功于德国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与阿尔伯特·赫尔曼(Albert Herrmann)。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一书中,首次将“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2]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称为“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其所著的《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主张把丝绸之路的含义“一直延长到通向遥远西方的叙利亚”。1915年,赫尔曼在《从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一书中,进一步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希腊—罗马社会沟通往来的交通路线的统称。[1]在此之后,“丝绸之路”一词被普遍接受。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学者大多把丝绸之路称作“中西交通”;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学者开始广泛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丝绸之路”在中国逐渐成为固定称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北非等地区建立起密切的商贸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生产力发展。在商贸往来方面,从公元前126年张骞凿空西域到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前,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西方的皮毛制品、珠宝、香料、核桃、胡萝卜等物产输入中国,丰富了亚欧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文化交流方面,丝绸之路连通了古中国文明、古罗马文明、古伊斯兰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等世界主要文明体系,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的汉文化传播到西方,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在生产力发展方面,中国的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伟大发明传到西方,西方的天文历法、建筑工艺、制糖法、酿酒术等技艺输入中国,推动了沿途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尽管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之后逐渐衰落,但它作为亚欧大陆文明交流的典范,对当代亚欧国家的经贸合作仍有深刻影响。鉴于此,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就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国丝绸之路战略竞争激烈
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大国近年来纷纷提出了针对这一区域的战略构想,影响较大的有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俄印等国的“北南走廊计划”、欧盟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表1)。
表1 相关大国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公开资料整理。
1.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1997年,日本桥本龙太郎内阁开始重视与中亚及其周边国家的交往,把中亚及南高加索八国[3]称为“丝绸之路地区”,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日本实施“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日本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日本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开发该区域丰富的油气资源,保障日本的能源供应安全。在此之后,日本对“丝绸之路地区”提供了大量政府开发援助,促进了相关国家的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自2004年开始,日本推动设立了“中亚+日本”外长定期会晤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日本与中亚国家的联系得以加强。
2.俄印等国的“北南走廊计划”。2002年,俄罗斯、印度和伊朗三国共同发起了“北南走廊计划”,提出修建从印度经伊朗、高加索、俄罗斯直达欧洲的国际运输通道。该运输通道包括铁路、公路、海运等多种形式,可以降低沿途国家尤其是印度通往欧洲的货运成本,提高相关各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俄罗斯作为北南走廊计划的主导国家,意欲通过修建北南走廊,抗衡西方国家主张的绕开俄罗斯的东西“欧亚经济走廊”,保持俄罗斯在这一区域的传统影响力。该计划提出后,中国和中亚国家也对此表现出较大兴趣。但由于相关国家的分歧和资金短缺问题,北南走廊计划中的铁路和公路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一度被搁置。此后,在2012年1月召开的“北南走廊”14国专家会议上,印度表示可以承担伊朗境内的铁路与公路建设,[2]该计划有向前推进之势。
3.欧盟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为降低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欧盟于2009年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即通过修建“纳布卡天然气管线”这一能源运输南部走廊,加强与中亚及周边国家在能源、商贸、人员、信息等方面的联系。“纳布卡天然气管线”全长3300千米,从中亚里海地区经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延伸至奥地利,并把中东地区作为潜在的天然气来源区域,预计2014年建成通气。通过实施“新丝绸之路计划”,欧盟一方面可以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合作,保障欧盟能源供应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欧盟与中亚及其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增强欧盟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4.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2007年,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斯塔尔(Frederik Starr)在其主编的《新丝绸之路:大中亚的交通和贸易》一书中,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构想,主张通过加强交通联系建设“大中亚”经济圈。以这一构想为基础,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于2011年7月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战略”,力图在美国主导下,依托阿富汗连接中亚和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以阿富汗为中心的“中亚—阿富汗—南亚”交通运输与经济合作网络,促进这一区域的能源南下和商品北上。此后,美国将其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并积极向其盟友推介这一战略。[3]美国实施“新丝绸之路战略”,一是可以推动阿富汗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阿富汗的经济发展,减轻美国的战略负担;二是可以提升印度的发展空间,加快印度经济崛起,使印度在地区和国际层面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可以加强美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开发中亚地区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由此可见,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可以削弱俄罗斯等大国在中南亚的影响力,建立美国主导的中亚和南亚新秩序。
此外,伊朗于2011年提出了“铁路丝绸之路”计划,力图将伊朗境内的铁路经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铁路连通。哈萨克斯坦于2012年开始实施“新丝绸之路”项目,积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国丝绸之路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主要国家,有必要提出自己的丝绸之路战略。
(三)亚欧国家合作日益密切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亚欧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其时已到、其势已成。进入21世纪以来,在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正常运营的基础上,中哈第二条过境铁路投入使用,丝绸之路复兴项目、中吉乌铁路、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增进交通联系的同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合作也不断加强。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致力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在此之后,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五国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土耳其、斯里兰卡和白俄罗斯三国成为对话伙伴国。此外,该地区还建立了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为成员国,以亚美尼亚、乌克兰、摩尔多瓦三国为观察员国的欧亚经济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大多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以这两个组织为基础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密切亚欧国家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
中亚地处连通中国与欧洲的枢纽位置,无论是从地理、历史还是当前合作关系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都有紧密联系,这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是在地理联系方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山水相连,共同享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并已开辟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地利之便。二是在历史联系方面,中亚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和重要区间,中国历代都与中亚地区有着密切交流,各民族在这一区域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历史基础。三是在当前合作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强了中国西部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联系。近年来中国把中亚作为外交优先方向,通过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在经贸往来、能源合作、交通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已与哈萨克斯坦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能源为中心的经贸往来方兴未艾,中国已成为中亚各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或投资来源国,这是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现实基础。此外,中亚及其周边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国外投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在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式,可以促进亚欧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与空间范围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横贯亚欧大陆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其目标是把亚欧国家打造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从空间范围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为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三个层次。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亚欧国家的经济联系将更为紧密,相互合作将更为深入,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古丝绸之路为文化象征,以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为主要合作平台,以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纽带,以沿线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点,以跨国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动力,以区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基础,以货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友好往来为保障,以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和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带状经济合作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国际性、综合性三大特征。从历史性特征来看,古丝绸之路为亚欧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提供了历史纽带和文化象征,这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传承历史、关照现在、开启未来,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从国际性特征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跨亚欧两大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辐射带动功能显著;从综合性特征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政治互信、军事交流、文化往来、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个长期的全局性战略构想,为亚欧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整个亚欧大陆,对于促进亚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广义范畴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始于经济繁荣的东亚经济圈,西边直达经济发达的欧盟经济圈,中间是以中亚为中心的泛中亚经济圈,在如此广袤的地域范围内,交通运输网络承担着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纽带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既要建设以航空、高压电网、信息传输为重点的“空中丝绸之路”,又要建设以客运铁路专线、货运铁路专线、高等级公路为重点的“地面丝绸之路”,还要建设以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成品油管道为重点的“地下丝绸之路”。通过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丝绸之路经济带把沿线城市群及中心城市连为一体,亚欧国家共同制定战略规划,加强贸易投资合作,促进货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友好往来,可以构成世界上距离最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最广的经济一体化大走廊。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穿整个亚欧大陆,其空间范围可分为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三个层次(表2、图1),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开展建设工作。具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4]地域面积3069.92万平方千米,2012年人口规模为15.60亿人,GDP总量为10.55万亿美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扩展区是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国及观察员国,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白俄罗斯、亚美尼亚、乌克兰、摩尔多瓦等9个国家,这些国家地域面积892.20万平方千米,2012年人口规模为15.87亿人,GDP总量为2.87万亿美元;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区包括西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可连通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这些国家(地区)地域面积945.26万平方千米,2012年人口规模为9.24亿人,GDP总量为26.82万亿美元。
图1 广义与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
表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地理特征分析(2012年)
注:中亚五国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欧亚经济共同体其他国家为白俄罗斯、亚美尼亚、乌克兰、摩尔多瓦;欧盟包括欧洲28国;西亚包括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也门、阿曼、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家。资料来源:人口和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国土面积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附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2 -334页)。
这里认为,基于合作基础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图1)。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核心区和扩展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体和建设重点。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国家均为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或观察员国),在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这两个组织加强合作,可以较为顺利地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012年,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域面积为3962.1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1.47亿人,GDP总量为13.42万亿美元,各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并且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广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目标和理想状态。2012年,广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域面积为4907.38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2.94%;总人口为40.71亿人,占全世界的57.42%;GDP总量为40.24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55.55%。由此可见,广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无与伦比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如果广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建成,将实现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促进整个世界繁荣发展。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起点与建设区域之争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之后,国内相关城市和省份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及建设区域展开了激烈竞争,其实质是对经济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的争夺。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起点之争
对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历来就有“长安(西安)起点说”和“洛阳起点说”之争,这一竞争在丝绸之路“申遗”过程中愈演愈烈。2006年8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丝绸之路申遗国际协调会上,把西安和洛阳共同列为“丝绸之路中国段”的起点,但这并未消弭西安与洛阳的丝绸之路起点之争。2011年11月,重庆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加强了与亚欧国家的联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之后,西安、洛阳、重庆等国内多个城市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展开了激烈竞争。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西北中心城市,具有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科技教育、开发开放等综合优势,因而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竞争中抢占先机。2013年9月欧亚经济论坛期间,西安联合欧亚国家13个城市签署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宣言》,并把“丝绸之路起点”作为城市宣传名片,扩大了国际影响。与此同时,西安开通了直达中亚、欧洲的“长安号”国际货运专列,并积极向国家申报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力图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使领馆中心为依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和桥头堡。
洛阳作为汉唐时期的都城之一,与西安并列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有3个遗产点入选中国丝绸之路首批申遗名单(共计22个),正是由于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促使洛阳积极竞争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城市”。但洛阳作为河南所辖地级市,其行政地位、产业基础和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城市品牌也不够响亮,因此很难与西安、重庆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进行竞争。
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城市的竞争中表现得较为积极。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讨论通过了《关于充分发挥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建议》,并将其作为全团建议提交给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希望中央把重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重庆竞争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优势包括:第一,重庆率先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并实现了常态化运行,在中西部城市向西开放中处于领跑位置;第二,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政治优势明显,城市建设和产业基础发展较好;第三,重庆公路、铁路、水路、空运交通便利,具备连通全国的区位交通优势。(www.daowen.com)
除西安、洛阳、重庆之外,郑州、武汉、乌鲁木齐、成都、连云港等城市也对竞争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表现出浓厚兴趣。国内城市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竞争,体现了相关城市发展经济和提升形象的强大动力。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建设区域之争
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以来,国家尚未划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内的建设区域范围,国内17个省份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展开了竞争。其中,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并且与中亚国家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为全面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北五省区各自提出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表3),从而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建设区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表3 西北五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公开资料整理。
2013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外交部共同主持召开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除西北五省区之外,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南四个省份和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等东部五省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西部九个省份被视为列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规划建设范围。以此为契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南省份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尽管河南、内蒙古、山东、山西、湖南、湖北、贵州、江苏等省份未能参加国家部委主持召开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座谈会,但也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展开了竞争。例如,河南省于2013年12月联合亚欧八个国家召开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欧物流通道建设国际交流会,并计划于2014年开通郑州—阿拉木图、郑州—莫斯科、郑州—汉堡等三条通往亚欧国家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以此加强与亚欧国家的经贸联系。内蒙古作为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5]的重要项目执行区域,不断加大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力度。山东、山西、湖南、湖北、贵州、江苏等省份借助交通或者地缘优势,也各自提出了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建设区域范围之争日益白热化。
这里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区域范围应该是开放的。以西北五省区为建设重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建设范围可以沿交通大动脉向东、向南、向北延伸,形成横贯东中西的对外经济走廊,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水平。
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而提出的亚欧大陆带状经济合作构想,对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保障中国战略安全、推动中国经济重心西移、优化中国城市和人口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相关国家通过消除贸易壁垒,有助于扩大进出口规模,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并且可以增强区域大国的国际竞争力。基于此,世界大国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内推进经济一体化,对外开展经济竞争与合作,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国际活动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尽管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但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机制仍不够紧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进展缓慢,并且美国积极构建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在此背景下,中国除了巩固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机制外,还应加快向西强化区域经济合作。在中亚及其周边区域,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已经建立全方位联系,以这两个组织为基础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能够进一步提升相关国家的发展空间。通过表4可以看出,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世界范围内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经济总量位居第三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且其经济总量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建成之后,可以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有助于加快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此外,通过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区域经济组织之间加强合作,将对亚欧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产生深远影响。
表4 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比较(2012年)
资料来源:人口和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国土面积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附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2 -334页)。
(二)有助于形成世界新兴增长区域,摆脱世界经济低迷状态
近年来,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急需通过建设新兴增长区域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通过图2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侧是经济繁荣的东亚经济圈,日本和韩国2012年人均GDP高达40056.50美元;西侧是经济发达的欧盟经济圈,2012年人均GDP为32789.78美元;中间是中国和泛中亚经济圈,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6091.78美元,中亚五国为4615.38美元。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区域。近年来,日本、韩国及欧盟经济增长乏力,而处于凹陷区域的发展中国家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国中西部地区及泛中亚经济圈的经济发展,熨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凹陷区域;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世界新兴增长区域,有助于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增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经济凹陷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亚地区具有广阔的经济发展潜力。从自然资源禀赋来看,中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储量较大,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从经济发展基础来看,中亚地区采矿业、冶金业和加工业发达,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农业发展条件优越,这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从国外投资情况来看,中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对外资的吸引力日益增强,2009—2012年引进的外资额较2000—2005年增长逾5倍,这为中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由此可见,中亚地区经济增长空间广阔,通过中国与中亚及其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合作,有望形成世界新兴经济增长区域,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助推世界经济摆脱低迷发展状态。
图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2012年人均GDP(美元)
数据来源:依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的GDP和人口数据计算。
(三)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
西部地区是关系中国战略安全的重要区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助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对于维护国防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纵深、稳定能源供应、保障经济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从维护国防安全来看,西部是中国国防力量布局的重心,中国在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存在边界争端等不稳定因素,通过与中亚及周边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加强政治互信、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保障国防安全和边疆稳定。从拓展中国战略纵深来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使中国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升中国向西发展和开放水平,扩展中国的战略空间。从稳定能源供应来看,2012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4%,能源安全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国可以加强与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俄罗斯的联系,形成以油气管道运输为主的地下“丝绸之路”,提高中国能源安全水平。从保障经济安全来看,中国经济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一带,对海上交通的依赖性过大,近年来海上货运风险不断升高,在此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提升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经济份额,扩展陆上运输通道,保障中国经济安全。
(四)有助于培育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重心西移
西北五省区作为古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主体,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建设的重点区域。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北地区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西北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明显进步。通过图3可以看出,2000—2012年西北五省区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望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中国经济重心西移。但与此同时,西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受偏居内陆等因素的影响,西北各省区经济外向化程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不仅阻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对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长造成了消极影响。中国与亚欧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形成“横贯东中西”的对外经济走廊,有助于全面提升西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今后,西北地区不仅可以与国内的东北、中部、东部地区加强经济联系,向东承接产业转移,而且可以向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扩大开放,大力发展面向中亚及周边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助推西北地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西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可以缩小其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乏力所造成的缺口,保障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重心西移。
图3 2000—2012年西北与全国经济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相关数据来源于全国和西北五省区理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五)有助于提高西部城镇化水平,优化中国城市和人口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西部人口大量向东部迁移,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东西部地区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平衡日益加剧。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大城市和城市群发育较为完善,2012年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4];而西部地区大城市较少,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群发育程度较低,57%的国土面积上仅聚集了23%的人口[5]。城市和人口在区域之间分布不平衡,不仅会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不利于中国的战略安全。大城市和城市群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促进大城市和城市群发育,提升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这对优化中国城市和人口的区域空间布局具有重大意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西北地区可以重点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以银川为中心的银川平原城市群、以兰州和西宁为双中心的兰白西城市群、河西走廊的酒嘉玉城市群,同时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龙头城市,把兰州、乌鲁木齐等建设成为特大城市,把西宁、银川等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上述城市群和大城市的建成,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可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有力支撑,使城镇化进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西北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吸引其他区域的人口到西北地区就业,优化城市和人口的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 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J].西北民族研究,2005(2):90 -106.
[2] 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中国的历史机遇、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2013(12):6 -13.
[3] 赵华胜.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5 -23.
[4] 黄伟,曾妮,何又华.珠三角城市群,离世界级有多远[N].南方日报:2013 -10 -31.
[5] 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 -10.
(原刊于《改革》2014年第3期)
【注释】
[1]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背景、内涵与战略意义》。
[2]河中是指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
[3]中亚及南高加索8国是指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4]尽管土库曼斯坦作为永久中立国未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但它与周边国家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
[5]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倡议成立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有中国、巴基斯坦、蒙古、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阿富汗等10个成员国,该组织已成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