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忠 何炼成 李忠民
【摘 要】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八大战略路径是交通、能源、产业、城市、贸易、金融、文化、生态一体化。在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初级阶段,应着重推进交通、能源、产业、城市一体化,高级阶段应重点关注贸易和金融一体化。当前,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是能源一体化,实施的优先方向是交通运输一体化。为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实施,首先应加强政府间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其次是加快推进操作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步伐。
【关键词】 新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发展带;一体化战略
作者简介:王保忠(1975—),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运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何炼成(1928—),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名誉院长,中华西方经济学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名誉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资本论;李忠民(1966—),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绸和纺织品多经此路西运而得名。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东方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这一称谓。此后,“丝绸之路”研究远远超越了“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丝绸之路”是沿线亚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经济和文化平等交流、合作的对话之路,也是人类新文明成长和繁盛之路。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丝绸之路”已由一条人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的实质性道路,升华成为一种人类精神理念的象征——勇于探索、平等交流、友好合作、文化融合。[1]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建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新丝绸之路”势在必行。1990年,我国北疆铁路与苏联土西铁路在阿拉山口接轨,一条新的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横贯亚欧两大洲的综合性国际运输干线全线贯通,新亚欧大陆桥由此形成,这也意味着以现代化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为标志的经由中亚通往欧洲的“新丝绸之路”的诞生。[2]新亚欧大陆桥正逐渐成为欧亚重要的国际运输和贸易大动脉、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轴线以及繁华的社会与文化交流走廊。[3]
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经济合作探索“新丝绸之路”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关键重要途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兴起,预示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将重放异彩。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发表了重要演讲。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已经存在一段时间,学术界也有不少探讨,但由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公开的国际场合正式提出,尚属首次。这表明,从中国向西开放的国际战略视野来看,开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当其时。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开创现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形式。当然,“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合作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步骤、分层次、按阶段逐步推进,更离不开政府在经济合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新的国家战略为背景,着重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与实施对策进行研究。
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发展”,但这一目标不同于传统的、狭隘的发展观,即仅将“发展”定位于纯经济发展,“发展”必须要求消除贫困,同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在畅通战略和地区开发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并最终实现“新丝绸之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总目标的引导下,应系统、科学、完整地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做出具体规划。规划应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交通一体化、能源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城市(群)一体化、贸易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态低碳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的八个方面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机整体。一体化战略的构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跨国区域经济合作更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因此,“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实现必将是一个从较低形式向较高形式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其中,交通、通信等基础实施一体化是先决条件,能源一体化是合作重点,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能源、产业一体化又形成了城市(群)一体化的基础,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贸易和金融一体化是战略高级阶段的实现形式,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的水平直接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和深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同时需要兼顾文化目标和生态目标,即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态低碳化的构筑。
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实施步骤与重点
由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成员构成非常复杂,在区域一体化的实践中,属于典型的异质结构成员,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需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同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典型的陆桥经济带,又是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延展而来,其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步骤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阶段:
(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初级阶段
1.推进交通、能源、产业一体化战略。交通一体化、能源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构成了“经济风车”的三个相互驱动的“桨叶”,奠定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的基础,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以交通、能源、产业合作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同时它们也为沿线城市一体化进程打下基础,共同构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支撑。
目前,新亚欧大陆桥沿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连云港—霍尔果斯等公路干线竣工、精河—伊宁—霍尔果斯等铁路工程稳步推进,基本形成点线协调、交通顺畅的中亚运输网络。在通讯领域合作方面,中国同中亚国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有着国际先进水平的通信设备和技术,而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亚国家正在全面推进电信行业的私有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与中亚国家在通信领域、信息服务领域的成功合作必将进一步推动彼此经贸的往来和发展。[4]
能源一体化,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内,各成员地区发挥其先天资源禀赋和后天技术管理等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彼此照顾和实现各自诉求的能源发展新战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合作是促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重点所在。目前,中哈和中土石油天然气管道铺建工程均取得重大进展。
产业一体化,是指根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现状,逐步打造一条产业链,实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各自发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模式。产业一体化有利于交易成本内化,减少贸易壁垒,降低交易费用,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发展。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取得较大进展。双方三大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分工初显眉目,分工合作的趋势加强,但因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总体水平较低,并且存在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中国与中亚各国产业合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和能源工业为基础,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合作。
2.强化沿线城市一体化战略。城市是“新丝绸之路”这条珠链上的明珠。城市一体化的核心目的是打造城市群,形成城市带、城市链。[5]“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城市(群)一体化目标可概括为三个方面:[6]第一,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链。就“新丝绸之路”城市(群)中国段而言,至少要形成三个大的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主要包括咸阳、榆林等城市的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等城市的城市群;以青岛为中心,包括日照、连云港等城市的城市群。第二,形成以苏北经济区、中原城市群、关天经济区为增长核,以三大经济区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第三,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鲜明、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示范型城市带。
(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实施的高级阶段
1.以交通和产业一体化战略为基础,加快推进贸易一体化进程。“新丝绸之路”是指将东亚、南亚、中亚和西亚以及欧洲连接起来的贸易、交通、经济网络。构筑新亚欧大陆桥,复兴“丝绸之路”,所启动的“新丝绸之路”内涵与外延都与古“丝绸之路”有很大的不同,且远远超出贸易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的范围。[7]为振兴出口市场,中国必须寻找有潜力的海外新市场,而“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正是一个具有贸易潜力的巨大新兴市场。同时,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中国与中亚各国交通状况得以改善,贸易成本也会显著下降,这为“新丝绸之路”贸易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欧盟的成立和成功运行为世界其他区域一体化合作提供了借鉴经验,但欧盟是一个“同质”成员结构的区域,而“新丝绸之路”区域是一个“异质”成员结构的区域,这种“异质”结构特征意味着其区域经济合作将有着自己独特的路径和特点。[8]“异质”结构成员间贸易一体化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贸易一体化、共同市场、经济联盟以及共同体安排等阶段。与“同质”成员结构的区域相比,“异质”结构成员间进行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最终目标只能是一种共同体制度安排,而不可能实现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2.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加快区域金融一体化步伐。区域金融一体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区域之内,金融资源、金融市场、金融活动的相互融合。推进“新丝绸之路”区域金融一体化建设的核心举措就是打造“新丝绸之路”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在优化资源配置、集散金融信息、进行风险防范、提升城市和地区核心竞争力、促进一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西安市地处中国东、西结合部,承东启西,居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中点,是黄河中、上游乃至中国的西部金融中心、制造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及科教中心,是“新丝绸之路”沿线中国段内最大的中心城市,[8]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增长极,也是跨国公司沿“新丝绸之路”由东向西产业转移的落脚点。西安市已具备了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而辐射西部的基础性条件,能够顺畅承接中国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及信息,成为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流向西部的中转加压站,这些条件也为西安市建成“新丝绸之路”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客观基础。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东、西部差距仍有扩大趋势。由此,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以金融业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巨大差距,已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同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又对建设西部区域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为此,打造西安国际金融中心应当遵循“省内金融中心—跨省金融联动中心—西部金融中心—新丝路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8]
(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实施的重点:能源一体化
在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以能源一体化战略通道为重点的“新丝绸之路”建设成为沿线国家一面颇具影响力的旗帜。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动荡和全球能源危机的凸显,“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已在加强能源领域合作、应对能源挑战及保障能源安全方面达成共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正逐渐成为最大、最稳定的国际油、气市场。而中亚地区作为世界三大能源中心之一,为中国的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与中亚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家战略利益互补格局。“新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的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地域相连,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挥着引进中亚能源的桥头堡作用,而且肩负着向中亚地区输出中国产品的重任。利益驱动是国家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中亚国家的能源外交实践中,中国政治稳定且能源需求旺盛的发展态势,成为中亚国家能源进入中国能源市场的战略新取向。[9]
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间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是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基本前提
当今世界,日益加深的市场化改革趋向为区域经济深化合作提供了体制基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融入区域经济,全球经济才能为市场化改革找到新的出路,而融入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需要以政府间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为条件。[5]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国家间谋求政治修好,缓解矛盾冲突,稳定地区局势。亚洲早在1999年东亚领导人关于东亚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就明确提出了开展政治、安全对话与合作的议题。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东亚为代表、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亚洲地区,其经济一体化进程却从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根本原因就是国家政府间缺乏政治互信。二是各国努力推进国内体制改革步伐。20世纪90年代,东欧转型国家与欧盟签署区域贸易协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以此推动国内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三是谋求区域层面的政治保护以抗衡其他区域集团经济冲击。当今世界,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经济体都在加紧组织和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加强区域经济内部协调与合作,以维护自身利益。
(二)加入WTO构筑双边、多边区域协定是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基础平台(www.daowen.com)
WTO的核心理念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合作深化离不开这一重要平台。当前,由于WTO谈判前景的不可预测性,为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议提供了发展空间与机遇,也为更多的经济体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因其成员常常是地理位置相邻、社会政治制度相似、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文化历史背景类似的国家,因而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诸多优势。因此,“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基础、基点与平台也应力求纳入到WTO框架之内。到目前为止,中亚国家只有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了WTO,其他国家仍在为入世而不断努力。中国政府也正在积极帮助中亚国家早日入世,以便尽快搭建起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争取早日实现区域繁荣。“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构筑也必然要求各成员国在积极加入WTO组织的同时,由核心成员国倡导缔结新的区域贸易协议或重新启动沉寂多年的区域经济合作谈判,各成员国应致力努力搭建一体化的合作平台,即积极加入WTO和开展其他双边、多边、区域性协定。
(三)突出新丝绸之路一体化战略实施重点,加速推进能源一体化进程
能源合作是国家关系之中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新丝绸之路”能源一体化进程符合中国与中亚各国的长远国家利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然而,当前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严重阻碍着能源一体化的进程。大国地缘政治压力和地缘经济压力是能源合作深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民族宗教问题、边界问题等多重矛盾交织,地缘安全形势较差,严重影响能源合作。另外,能源合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技术问题、投资问题、规范问题及协调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加快推进“新丝绸之路”能源一体化进程,需要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密切配合,调整西部发展思路,改变西北由单纯的能源开发区向储备基地和能源战略大通道转变;强化本地能源开发与利用境外能源兼顾的能源战略;加快与中亚各主要产油国之间跨境石油管道的建设,为“新丝绸之路”能源一体化奠定基础。此外,应继续强化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合作与能源安全方面的协调和保障作用。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为“新丝绸之路”能源一体化战略保驾护航。[9]
(四)明确“新丝绸之路”一体化战略实施优先方向,提升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陆桥经济带,属于典型的交通经济带,畅通高效、保障运输是其基本目标。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20年来,不仅促进了我国海铁联运的发展,使物流经济发展模式得以更新,推动了沿线城市的频繁交往和密切合作,带动了沿线经济带的较快发展,还强化了亚太地区与中亚乃至欧洲的经贸合作,但目前陆桥经济带交通运输一体化程度仍然偏低,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铁路运输能力和物流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物流需求;国际协调机制欠缺和国内协调机制不完善使瓶颈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公共统计欠缺和基础研究不足影响国际、国内政府和官方组织的重视程度;国内外政策和法规建设严重滞后影响大陆桥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各部门信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多个信息孤岛使物流信息化服务体系支持能力较弱。因此,应加快陆桥通道铁路运输能力建设和关键节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加快完善国内协调机制,尽快建立综合性的国际协调机制;逐步开展行业公共统计,建立官、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研究机制;尽快出台促进大陆桥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推进行业保护的国内法规和国际公约的立法进程;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实现全程信息系统互通互联。
(五)重视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的文化与生态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与文化多样性保护
“新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民族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重启和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把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放在首位,争取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开展合作对话。在保护民族文化和促进文化融合过程中,各国、各级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尤其在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宏观控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政府是不可代替的关键角色。开发“新丝绸之路”区域经济,对西部地区及沿线区域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开发必须以不损害民族文化作为条件。当然,对于区域内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不是哪一个人或一些人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全民参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职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挥整体引导作用。同时,“新丝绸之路”的重启与开发必须符合生态低碳化目标。重启“新丝绸之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走过去高消耗、高污染之路,而是要谋求一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10]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把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负荷降到最低,形成相对低碳状态,实现“新丝绸之路”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之路。
(六)加快推进操作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步伐
在本文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与实施重点的基础上,应加快推进一些实质性的、操作层面的工作。应尽快完善“新丝绸之路”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具体合作机制建设,构建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次区域合作形式,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与作用,为“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和经济协调平台。在区域反恐合作、双边与多边沟通机制等方面,上海合作组织已发挥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经贸方面,上海合作组织推动能源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后应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其他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建立,力争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实施提供更加完善的软环境。另外,应着力完善新亚欧陆桥国际协调机制。该协调机制从2000年创立至今,已召开六次正式工作会议,并举办了五次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未来该协调机制的完善重点是与上海合作组织加强联系,推动“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跨国协调机制的建立。
四、总结与启示
新亚欧大陆桥交通走廊的逐步完善,为“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从“交通走廊”向“经济发展带”的转型,不仅可以实现这一新兴优势区域的快速发展,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增长极”的功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实现全面发展。[11]“十二五”之后,在新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当中,“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也必将有新的内涵与新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共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思路,进而提出“五通”举措: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就为“新丝绸之路”逐步实现一体化指明了方向和基本路径,表明了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政策导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实现内外联动、东西互动,力争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为贯穿欧亚大陆的一个金色的经济走廊。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本文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八大路径,即交通、能源、产业、城市、贸易、金融、文化、生态一体化路径,是“交通走廊”向“经济发展带”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八个方面构成了新丝路区域经济深化合作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在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初级阶段,应着重推进交通、能源、产业、城市一体化,高级阶段应重点关注贸易和金融一体化。当前,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是能源一体化,实施的优先方向是交通运输一体化。为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实施,首先应加强政府间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其次是加快推进操作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步伐。另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的推进,需要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政治环境,在当前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出现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需要加强政府间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努力搭建一体化的平台,即WTO和其他双边、多边、区域性协定。同时,在明确一体化战略实施的重点和优先方向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一体化战略路径实施的操作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2] 张文尝,金凤君,樊杰.交通经济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周励.复兴“丝绸之路”计划[J].西部大开发,2008(1):17 -22.
[4] 李忠民,刘育红,张强.“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多维要素空间面板数据模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1(4):116 -121.
[5] 张津梁.科学开发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现代丝绸之路大旅游格局[J].大陆桥视野,2007(8):29 -31.
[6] 崔林涛.加强陆桥区域合作,共创现代丝路辉煌[J].中国软科学,2001(10):1 -3.
[7] 张德广.新丝绸之路与上海合作组织[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 -3.
[8] 王保庆,李忠民.金融中心形成机理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3(7):68 -72.
[9] 李琪.“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安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7 -83.
[10] 马明成.促进陆桥经济发展实现新丝绸之路繁荣[J].大陆桥视野,2007(7):31.
[11] 陆建人.论亚洲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6(5):3 -17.
(原刊于《经济纵横》2013年第11期)
【注释】
[1]注: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0年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实现减排目标的关系研究”(编号:10BJY012)、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陕西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研究”(编号:2011KRZ03)和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项目“能源富集区低碳转型发展研究——以晋、陕、蒙三省为例”(编号:2013CXB018)的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