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
1997年以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收入低,已经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更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稳定的政治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农民增收问题入手,制定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据统计,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每年平均只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2002年与1997年相比,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00元左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3〕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2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显然已不可能再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去强迫农民种粮。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首先必须让种粮农民能赚钱。〔25〕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着农村的购买力,抑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启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限制。现实表明,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还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26〕
因此,为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共中央把文件的主题确定为促进农民增收符合时代要求。
(二)文件的主题、内容及政策调整的亮点(www.daowen.com)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第六个“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其主题是促进农民增收。文件提出:“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文件由九个方面,22条组成。“一是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二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三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五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六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七是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八是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九是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27〕
该文件政策调整的亮点是根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措施,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三项补贴”政策,很受农民欢迎。
(三)影响
2004年,国家财政用于支农资金为2 357.89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603.4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28〕施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再降一个百分点;〔29〕当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30〕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等购置或更新大型农机具也给予相应的补贴;扩大小麦、大豆等的良种补贴范围。这些政策的施行,有力地保护了粮食主产区和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2004年粮食产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总产9 389亿斤,比2003年增产775亿斤,增幅9%;农民人均纯收入2 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增速比上年高出2.5个百分点,〔31〕是1997年之后增长最快的一年。新世纪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个“中央一号文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