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改革开放序幕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改革开放序幕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1年10月4—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讨论起草放宽农业政策的文件。〔2〕(二)文件的主题、内容及政策调整的亮点1982年元旦,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就是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改革开放序幕

(一)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后,长期形成的“左”倾错误得以纠正。农村政策发生了变化,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村出现了罕见的好形势。但是,这些都是在坚持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微调,是在坚持人民公社体制下的改革,已经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1980年9月27日,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75号文件),其中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产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这种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1〕文件强调:“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这个文件对包产到户,并没有直接回答姓“社”还是姓“资”,但也说明了中共中央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的重大突破。文件下发后,包产到户有了很大发展。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原先设想的“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向其他地区延伸和扩展。

1981年10月4—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讨论起草放宽农业政策的文件。胡耀邦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文件需要讲清楚。这就是,农村改革,包产到户,并未动摇农村集体经济。责任制用了‘包’字本身,就说明了不是‘单干’。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坚持土地公有,只是‘包’给农民,就不是‘分田’。我国农业坚持土地公有长期不变,建立生产责任制也长期不变。”〔2〕

(二)文件的主题、内容及政策调整的亮点

1982年元旦,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就是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其主题是解决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文件涉及“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3〕并指出:“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4〕(www.daowen.com)

这个文件政策亮点是:突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框架,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5〕

(三)影响

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关于“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争论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停止,对该政策的肯定和支持已占绝大多数;截至1983年初,全国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而且大部分包干到户。〔6〕此后,联产承包制逐渐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并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历史;文件在农业经营制度的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解除了禁锢,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正名,农民不再担心被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文件让广大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7〕

1982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2 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粮食总产量达到35 450万吨,比上年增长9.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