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改革:序幕揭开

农村改革:序幕揭开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简要经过1979年3月12日到24日,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农委召开了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这是一次专门讨论责任制问题的会议。〔82〕这是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突破。〔85〕邓小平的讲话成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口。〔87〕75号文件使包产到户由半明半暗的、自发的、不合法的状态逐步转入公开状态,对农村改革起了指导作用。

农村改革:序幕揭开

(一)历史背景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在安徽省凤阳县是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1978年11月24日晚,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危险做出一个决定:“分田单干,包产到户。”〔79〕这是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从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979年秋,小岗村全村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2万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生产的总和。过去这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交售粮食超额任务7倍多,完成油料统购任务超额80多倍,还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留储备粮1 000多斤,留公积金150多元。〔80〕小岗村由原来远近闻名的“乞丐村”变成“冒尖村”。从此,中国农村揭开了改革的序幕。

(二)简要经过

1979年3月12日到24日,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农委召开了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这是一次专门讨论责任制问题的会议〔81〕“经过争论,在‘会议纪要’中提出:现在存在的包括‘常年包工包产到组’在内的几种办法,‘只要群众拥护,都可以试行。’这样就确定了对包产到组的共识。发言中,赞成包产到户的人占多数。会议产生的文件不得不妥协,说包产到户,不是统一经营,从这点讲接近单干,但不同于单干。对于群众搞包产到户,‘如果一时说不服,也不要勉强去纠正,更不能搞批判斗争’,这句话等于批准既成事实。最后,华国锋同意‘深山、偏僻地区的孤门独户,实行包产到户,也应当许可’。”〔82〕这是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突破。(www.daowen.com)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但文件毕竟对包产到户开了个小口子。这种政策上有限制的放宽,使包产到户有了新的发展,到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已占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28%。〔83〕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在与胡耀邦、万里等人谈话时说“农村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地区……我赞成政策要放宽……有的可以包产到组,有的可以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的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84〕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赞扬了安徽省肥西县实行包产到户和凤阳县搞“大包干”,指出“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总的来说,现在农村中的问题是思想不够解放……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85〕邓小平的讲话成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口。

(三)影响

1980年9月14—22日,中央召开省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专门讨论生产责任制问题,会议在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即75号文件。〔86〕文件认为“包产到户的性质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87〕75号文件使包产到户由半明半暗的、自发的、不合法的状态逐步转入公开状态,对农村改革起了指导作用。然而,包产到户并没有被肯定为社会主义性质,因此,争论仍在继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