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运动引发的严重问题

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运动引发的严重问题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8月,《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北戴河会议获通过,决定在全国普遍建立人民公社。〔34〕从此把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急于求成,一哄而起,在实际工作中又不适当地介绍和推广某些错误的甚至假造的所谓典型经验,这就使人民公社化运动从一开始便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普遍泛滥起来。

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运动引发的严重问题

(一)历史背景

1958年初,毛泽东在视察河南新乡县七里营一个人民公社时指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33〕他当时认为,人民公社就是“一大二公”,可以加快农业的发展,并为农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毛泽东的上述谈话发表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仿效,一些地区出现了联乡并社转公社的热潮。同年8月,《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北戴河会议获通过,决定在全国普遍建立人民公社。〔34〕从此把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急于求成,一哄而起,在实际工作中又不适当地介绍和推广某些错误的甚至假造的所谓典型经验,这就使人民公社化运动从一开始便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普遍泛滥起来。“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到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35〕

(二)简要经过

1958年7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农业社办食堂促进生产发展和集体主义思想成长》的文章,总结了公共食堂的八大好处:一是吃饭时间一致了,社员出工、开会和学习都不再等待了,可以节省出许多时间用于生产;二是可以把妇女劳动力从做饭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了一批劳动力;三是解决了单身汉做饭、喂猪的困难;四是家禽家畜集体饲养了、社里的轻微劳动就多一些,稍能劳动的“五保户”都可以参加工作,这样就减少了“五保户”,减轻了社员负担;五是有计划地用粮,就可以消灭吃过头粮的现象,也没有人闹粮食问题了;六是便于发展集体副业;七是过去夫妇、妯娌、姑嫂、婆媳之间,往往因做饭、吃饭问题闹意见,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家庭和睦了;八是人畜分居,卫生情况大改善,社员心情舒畅。把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增加了劳动力,减少了粮食问题的矛盾,团结了群众,提高了社员集体主义觉悟。〔36〕

1962年9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60条)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该条例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即把基本核算单位放在生产队〔37〕该条例对纠正平调风,稳定农业生产有一定作用,但把当时各地农村把自留地、农贸市场、家庭副业作为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加以批判,有的地方出现把核算单位由生产队变为生产大队,实行“穷过渡”。〔38〕(www.daowen.com)

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调整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认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能够比较彻底地克服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调整基本核算单位,是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求对调整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和组织问题,须周密地调查,反复同群众商量,然后再进行处理。

(三)影响

人民公社具有“一大二公”的特点,“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