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运用非均衡政策,打造地区增长极,推动省域经济繁荣

运用非均衡政策,打造地区增长极,推动省域经济繁荣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借助于政府的政策干预。今天,承认和接受非均衡发展理论仍是湖北认知省情, 找准湖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制定湖北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运用非均衡政策,打造地区增长极,推动省域经济繁荣

1.承认发展不均衡

承认发展不均衡, 就是在制定湖北的经济发展战略时, 首先必须承认中国东中西区域间发展不均衡、湖北内部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现实, 也必须承认这是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经济学认为, 由于各国及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社会资源配置的非均匀性,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性, 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时, 提出了许多有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 主要有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梯度转移论。发展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理论已被我国经济学界所认可, 且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得到了验证。其实, 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既可通过国家经济体的形式体现出来, 也可从一国域内区际差异得到验证。湖北作为省级经济体, 与国内其他省级经济体存在发展的不均衡性; 在湖北内部, 不同的市县之间或乡镇之间也存在发展的不均衡性, 这种不均衡是由复杂的、综合的因素叠加累积而成。[8]无论是哪一个层级的地方政策, 须理性客观看待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 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 找到缩小不均衡政策的“良方”。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 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 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发展的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利于突出重点, 集中优势资源, 解决燃眉之急,让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产业先发展起来。改革开放早期, 中国政府提出并实施的“先富带后富”“先沿海后内陆”和“三步走”等内容, 就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这既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借鉴。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借助于政府的政策干预。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 这事实上包括政府投资和政府政策扶持。今天,承认和接受非均衡发展理论仍是湖北认知省情, 找准湖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制定湖北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3.确定优先发展的地区

实施区域发展非均衡战略, 必须首先承认湖北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平衡这一客观现实, 认同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极及其成长产生的价值, 以便确定有限的政府资源优先投放的地区。湖北长江沿线的武汉、宜昌和襄阳, 可以成为政府资源优先投放的区域, 理由有四: 第一, 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宜昌地处鄂西南, 武汉盘踞鄂东, 二地分处长江西东, 首尾相望, 而襄阳位居西北, 三地呈三角形状, 彼此由陆路铁路或水路相连, 交通四通八达。第二, 三地均具有相对较好的成长基础。与湖北其他城市相比, 这三个城市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较大的人口规模和悠久的历史底蕴, 具有发展壮大的综合条件。第三, 辐射范围广泛。武汉能对周边城市群产生辐射效应, 且有“8 +1 城市圈”作前期支撑; 宜昌和襄阳一旦形成区域增长极, 即会对鄂西南、鄂西北广大地区形成辐射, 引领作用将十分明显。第四, 宜昌和襄阳已经是湖北自贸区的组成部分, 具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优势, 在湖北政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对他们进行重点支持是非常恰当的。(www.daowen.com)

此前, 除了武汉、宜昌和襄阳外, 其他如十堰、荆州、黄石等都被确立为湖北的区域中心城市, 如果湖北省政府对其都给予支持, 既不符合非均衡发展战略, 也可能导致政府力不从心。当然, 如果政府的规划仅仅代表一种区域城市的发展愿景, 并不代表行政资源的投入, 这类规划也未必必须被排斥。但如果政府的规划即意味着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行政资源的投入, 这就另当别论了。这是因为: 第一, 作为省内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太多, 在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时可能会稀释政府有限的资源, 不利于打造区域增长极; 第二, 过多照顾现有的地级行政区划, 不完全符合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要求。比如十堰、荆州, 虽然都很重要, 也都是湖北甚至中国的历史名城, 但作为湖北优先的增长极培育城市, 应当放到稍次要的地位。

4.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

在开放型经济环境下, 湖北的各个城市在确立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时,不能忽略几个客观因素: 首先, 必须对湖北深处中国内陆地区, 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时与沿海沿边城市相比, 在区位上存在诸多不利条件保持客观、清醒的认知, 勿好大喜功, 勿急于求成, 勿盲目攀比, 这是湖北确立产业发展规划的政治基础。开放型经济的实质, 就是让外国的、外地的要素、商品和服务进来, 而自己的, 也须有实力走出去。否则, 长此以往, 区域经济在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中就会进入失衡状态, 这对地方经济而言, 将预示着本地区将充斥外国的、外地的商品, 企业倒闭, 工人失业, 人口流失, 地方经济陷入衰败境地。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 区位优势显得格外重要。与沿海沿边省市相比, 湖北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在国际运输距离和交通便利度上明显处于劣势, 导致物流成本明显增加。为了避免物流成本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湖北不得不选择对运输距离、物流成本不太敏感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在此情形下, 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服务贸易则成为必然。因此,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能求多、求全, 而应当求专、求强。湖北是教育大省, 武汉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湖北的产业规划应当围绕这两个基础性优势条件做文章, 切勿急功近利, 贪大求全。具体来讲, 武汉是高校的聚集之地, 发展高科技企业和服务贸易既有潜力, 也有优势。武汉也是国家的重工业中心, 拥有多家中央级国有大型制造企业, 比如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 这些企业文化底蕴厚重, 品牌深入人心, 具有主导产业链的基础和潜力, 一旦与现代高科技嫁接, 转型成为大型高端设备加工企业和制造企业, 其对湖北经济的拉抬作用不容置疑。这些企业虽为央企或股份制企业, 湖北应有“不求所有, 但求所在”的胸怀, 也应将其纳入地方政策支持的范畴, 并引导地方企业与其对接, 形成产业分工与合作。此外, 信息技术、生命医药、智能制造、服务贸易也具有对运输距离不敏感的属性, 可以将它们列入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前述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长, 拉动作用强, 一旦发展起来了, 与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以及消费性也将依附其逐渐发展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