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湖北内陆经济:开放的新机遇

湖北内陆经济:开放的新机遇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在开放型经济环境下, 湖北的这一作用不能形成并发挥出来, 湖北今后与国内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逐渐疏远。随着关税税率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 国内市场加速放开, 湖北参与国际分工的处境将日益尴尬。

湖北内陆经济:开放的新机遇

1.地理区位影响了湖北发展国际贸易的能力

湖北地处中国中部, 长江中游, 洞庭湖以北, 故名湖北。它东连安徽,南邻江西、湖南, 西连重庆, 北与陕西、河南为邻。与重庆一道, 湖北是中国仅有的两个通向沿海沿边需要跨经两个及以上其他省份的地区。湖北地处中国内陆中部, 长江自西向东, 横贯全省1062 公里, 江汉平原横亘其中,省会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封闭经济条件下, 这种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完全能自力更生, 丰衣足食。但在开放型经济环境下, 与沿海沿边地区相比, 影响区位优势的因素及其权重发生了变化, 在同等情况下, 沿海沿边地区因为在对外交往时享有交通距离和运输便捷的先天优势, 对国内外要素资源、商品和服务产生强烈的吸附能力。尽管高科技产品和服务贸易对交通距离和运输成本并不敏感, 但在内陆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落后于沿海沿边地区的情势下,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贸易谈何容易。因此, 在开放型经济环境下, 湖北经济的内陆性地理区位特质对国际贸易能力的影响将愈加显著, 这是湖北在制定投资政策时必须坚持的认知, 任何悖逆这一基本事实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乃至经济政策, 都是不合时宜的。

2.经济实力制约湖北整合周边要素资源的能力

近年来, 中央多次强调并极力推动国内不同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比如城市圈、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带等国家规划的提出, 都是这种战略意图的重要体现, 但是通过行政手段规划、推动不同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乃至经济协同, 在以行政区划作为考核对象以及各地方政府“分灶吃饭”的现行体制下, 这些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事实上, 湖北与长江上游、下游以及周边其他省市的经济合作尚难言已经形成,湖北内部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城际经济合作的成效也并不显著, 这使得湖北各城市之间, 以及与国内其他省市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处于松散状态或行政权力推动状态, 这种基于行政权力干预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努力, 既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有悖于开放型经济环境的基本要义, 最终难如人愿。最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推动力, 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依托市场的力量集聚要素资本。但就湖北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 恐怕难担此重任, 湖北尚没有实力对周边的省市产生吸附能力, 发挥辐射作用。如果在开放型经济环境下, 湖北的这一作用不能形成并发挥出来, 湖北今后与国内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逐渐疏远。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由中央强力推进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四大经济圈一旦发展成熟, 势必对周边地区发挥进一步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在湖北或武汉尚未成长为中部一极, 没有力量对周边省市产生吸附能力的情况下, 湖北周边的省市基于产业分工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向西看”或“向东看”是可预见的必然的选择。在此背景下, 湖北在未来的区际经济合作中被“挤出”恐成事实, 因此, 谋求“独立发展”“自成一极”, 应尽早成为湖北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共识。(www.daowen.com)

3.科技创新妨碍湖北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 所有企业必须参与国际的或区域的产业分工, 否则, 没有出路。一个企业如此,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二战”后, 国际分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日益为世界工业分工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所取代;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 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产业部门内的分工; 由国内市场调节的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分工过渡到由跨国公司协调的企业内部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逐渐取代垂直型国际分工。在国际经济关系中,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主导国际分工, 就必须参与国际分工,否则, 就会陷入被边缘化的局面。随着关税税率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 国内市场加速放开, 湖北参与国际分工的处境将日益尴尬。要想摆脱当前的被动局面, 唯有依托高科技和创新, 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规避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地理区位上存在的劣势。但湖北当前的创新力和高科技水平尚难支撑湖北在关键领域或行业主导区域产业分工或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以至于湖北目前没有一个城市, 包括武汉市在内, 能对周边省市甚至是周边城市,产生明显的吸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