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由于采取传统的工业城市化发展模式,以市区、特别是市中心区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广大的城市郊区往往被视为城市居民所需的粮食、蔬菜、奶酪产品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导致上海郊区产业和功能单一,经济实力不强,并逐渐演变成为中心城市的附庸,形成了所谓的“大城市、小郊区”“郊区围着市区转”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郊区城市化发展缓慢,城镇普遍规模不足,功能不全,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对人居环境的质量要求。
改革开放后,按照“依托城市工业、走城乡一体化、城乡联营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上海增强县、乡发展工业的自主权,建立了城乡工业协调小组,制订了促进乡镇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乡镇企业有了巨大发展,企业数量、产值、规模快速增长。
郊区工业化,带动一批集镇繁荣起来。1995 年,上海正式提出“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郊区发展战略。2003 年《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以“三个集中”思想为指导,首次提出要把建设的中心从中心城区转向郊区,进一步提高郊区的城市化水平。2004 年上海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郊区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总目标,以及切实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总战略。 [16]
相较于郊区乡镇企业发展,上海城市郊区化可能是推动郊区城市化更为强大的一股力量。20 世纪90 年代起,上海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心城区原有的传统工业向城郊迁移,在浦东新区以外的九个区县,分别建立9 个市级工业区(表5.9)。
表5.9 20 世纪90 年代建立的9 个市级工业区(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据统计,1985—2000 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71.6%下降至22%,而同期郊区工业总产值占比由28.4%上升为78%。
随着上海城市产业功能和人口向郊区扩展,大批成片的居住区、工业园区、各类开发区等新区在郊区崛起,而中心城区的郊区化同郊区的城市(镇)化两股势能相互汇合,推动了上海郊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如今原先属于郊区的农村大多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农村和城市的边界逐步消失。传统农业的比重越来越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型就业及职业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传统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6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取消本市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调整并逐步完善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