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产阶层社区:上海国际化移民社区的代表-联洋社区

中产阶层社区:上海国际化移民社区的代表-联洋社区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浦东的联洋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层移民社区。“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既是居民社区生活的体会,也包含了这些居民内心的自豪感。普通话取代上海话成为联洋社区日常生活中共同使用的语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国际化、境外人员的增多,上海国际社区已经形成并日益扩张。进入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大量外来投资、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相继涌入,境外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在上海形成又一个国际社区聚集区。

中产阶层社区:上海国际化移民社区的代表-联洋社区

移民偏好聚居,世界各地皆然。 [3] 移民的聚居性带来了移民社区的形成和发展。

上海城郊结合部及远郊部分地区形成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农民工)聚集区。有学者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三种类型。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套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完善,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较易形成认同感(表5.2)。 [4]

表5.2 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特征比较

续表

资料来源: 罗仁潮、王德《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城市规划》2009 年2 期,31 页。

浦东的联洋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层移民社区。在20 世纪90 年代,处于城乡结合部的联洋社区还是一大片农田。此后,随着浦东地区急剧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从1999 年开始,逐步开发成为面积250万平方米、以高层和小高层为主、具有代表性的集中规划的中高档新型社区。作为一个全新的中产阶层移民社区,联洋社区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完全以现代化国际化的面貌展现,地方特色的商铺在这里绝迹,邻里中心集中的是各类国际国内连锁的商铺、餐馆、健身中心、休闲场所。提供给业主的不仅是单纯安静和谐、与生态融合的物质空间,还有供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在此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一种人文环境。(www.daowen.com)

(2)从社区人口组成上看,联洋社区近六成居民来自国内其他省市,三成左右来自港澳台以及国外,上海本地居民仅占一成左右。“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既是居民社区生活的体会,也包含了这些居民内心的自豪感。

(3)普通话取代上海话成为联洋社区日常生活中共同使用的语言。在联洋社区的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公共场合中,居民习惯性地使用普通话交流。共同的语言,从一开始就形塑了更为平等的社区关系。

(4)共同治理的法治社区。面对社区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来自五湖四海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社区成员,表现出了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以及共同治理的心愿。在中国普遍的城市社区参与不足之中,展现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区参与场景。

(5)联洋社区是开放而又多元的社区。作为新上海人,联洋社区成员都很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也认可具有异质性的社会现象、地方习俗、文化以及价值观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国际化、境外人员的增多,上海国际社区已经形成并日益扩张。上海最早的国际社区是位于长宁区虹桥街道的古北国际社区。1986 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长宁区率先在古北兴建了一批欧式风格的高级住宅,吸引了大批来沪工作的境外人士。这里一度居住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34 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 余户居民,此外还有大约4000 多名台胞。随着境外人士的集聚,餐厅、娱乐、购物、健身、酒吧、主题式商业设施逐渐完善,形成了闻名上海的古北国际社区,其中以亚裔人士和小型外资企业老板为多,社区氛围具有亚裔文化特征。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大量外来投资、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相继涌入,境外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在上海形成又一个国际社区聚集区。这些国际社区分布在黄浦江边、世纪公园周边、世纪大道两边,以及陆家嘴金融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其中欧美人士的比例相对较高,职业也以在跨国公司供职的高层为主,文化上带有欧美文化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