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多元文化的国际社区:上海的挑战与机遇

打造多元文化的国际社区:上海的挑战与机遇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社区可以定义为大量不同国籍人士汇集的,在建设、规划、治理和服务上能达到国际标准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生活居住区。[15] 由于人口构成以及文化的差异,上海的国际社区与本市其他社区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境外人士虽然购买了国际社区的住宅,但由于自己不常住或有更佳选择,往往将房屋转租他人。

国际社区可以定义为大量不同国籍人士汇集的,在建设、规划、治理和服务上能达到国际标准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生活居住区。 [15] 由于人口构成以及文化的差异,上海的国际社区与本市其他社区具有明显的差异。 [16]

(1)居民流动性较大。国际社区以租户居多,很多居民因为职业流动经常搬家,他们在社区内居住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境外人士虽然购买了国际社区的住宅,但由于自己不常住或有更佳选择,往往将房屋转租他人。

(2)社区配套设施和物业服务比较到位。国际社区的房产档次和价位普遍较高,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室内游泳池、室内健身房、网球场、幼儿游乐场、酒吧、超市、饭店以及相配套的国际学校等。对业主多元化的需求,物业公司基本上做到有求必应。

(3)居民对安全、隐私有较高的需求。国际社区的居民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文化背景呈现多元化和差异性,但对社区环境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希望拥有安全、尊重隐私、独立、环保、和谐、舒适的社区环境。他们最看重的,一是安全,二是对个人隐私和不同文化习俗的理解和尊重。

(4)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相对疏远。国际社区自成一体、相对封闭,拥有独立而完备的文化、娱乐、休闲、体育和生活设施,物业管理社区服务非常周到,门禁系统相当完善,进出管理非常严格,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远不如一般社区那样紧密。

(5)人口规模比一般社区小。由于对社区的绿化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居住空间等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国际社区的人口密集度一般较低,相当一部分国际社区的居民在200户左右,有的仅有几十户。

国际社区居民权利意识强,强调法治、隐私、自主以及对社区服务需求具有品质高、多元化的特点,对地方政府管理带来很大挑战,传统的居委会工作方式为此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注释】

[1].周振华、洪民荣《上海改革开放40 年大事研究系列》(卷三),格致出版社,2018 年,18 页。

[2].陈奇星《改革开放40 年上海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12 页。

[3].周振华、洪民荣《上海改革开放40 年大事研究》(卷三),格致出版社,2018 年,22 页。

[4].周振华、洪民荣《上海改革开放40 年大事研究》(卷三),格致出版社,2018 年,33 页。

[5].陈奇星《改革开放40 年上海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19 页。(www.daowen.com)

[6].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105 页。

[7].郭圣莉等《转型社会的制度变革:上海城市管理与社区治理体制构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年,108 页。

[8].徐中振《小区发展与现代文明》,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6 页。

[9].陆晓文《上海社会发展与变迁:实践与经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119 页。

[10].康燕《解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31 页。

[11].康燕《解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145 页。

[12].康燕《解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146 页。

[13].康燕《解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138 页。

[14].康燕《解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107 页。

[15].文嫮等《上海国际社区需求特点和规划原则初探》,《现代城市研究》2015 年5 期,17 页。

[16].李友梅《上海社会结构变迁十五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年,89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