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规划的公共参与实践:民意被充分吸纳

上海城市规划的公共参与实践:民意被充分吸纳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可以说是公共参与的典范。在编制工作序列中,专门设立了公众参与小组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每个阶段的公众参与工作。通过不懈的公众参与宣传和行动举措,城市总体规划逐渐从技术性文件变为全社会共同热议的焦点,民情被广泛了解、民意被充分吸纳,未来也将促进实施。

上海城市规划的公共参与实践:民意被充分吸纳

20 世纪90 年代的上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传媒常常开展大讨论,吸引公众参与,发动他们积极投身到改革实践中来,把改革看做是自身的事情。

1991 年12 月11 日,一位名叫“巍澜”的读者来信,异乎寻常地刊登在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能不能在贵报上开展一场题为“90 年代上海人”的讨论,讨论的范围可以是广泛的,比如上海人的历史责任、上海人的精神风貌、上海人的效率和节奏、上海人应该发扬哪些优点摒弃哪些缺点,等等。上海人的事要靠每一个上海人来办,上海人的明天需要每一个上海人付出心血和劳动。从这个观点出发,相信讨论对于振奋上海人的精神,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都将是有益的。

《解放日报》为此配发的编者按中写道:“90 年代是祖国振兴的关键十年,同样也是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关键十年。90 年代上海的振兴、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全体上海人民的团结奋斗。90 年代上海人该具备什么样的风貌与精神、确立什么样的观念与作风,上海人该树立何种形象等,确实是每一个上海人都应认真思考的大问题。”于是一场大讨论开始了。十年之后的世纪之交,又开展了面向新世纪的上海人精神大讨论。 [10]

在上海,对涉及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市委、市政府总要主动征求专家和市民意见,听一听群众的声音。让老百姓“知情、理解、支持、参与”,从而疏导了民怨,赢得了民心,培养和造就了最广大的支持者,“这就是上海十年改革开放与发展之所以能在平稳中有序中不断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11]

1990 年12 月,上海新闻媒体公布了上海住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草案),在全市市民中进行了大讨论。全市80%的职工和居民参加了讨论。从交给市民讨论到最后定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作了19 次较大的修改,并将每次修改的情况在报纸上公布。通过讨论提高了市民对房改意义的认识和参与意识,为顺利进行房改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关部门曾对全市职工做了1%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赞成者占84.6%。 [12]

1996 年公交改革,全上海的报纸、电视、电台开足马力,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公交改革的意义、主张和做法广为传播,使这次改革成为街谈巷议、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甚至在公交车上,向乘客宣传公交事业改革。 [13](www.daowen.com)

除了集中大讨论外,1992 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制作并播出名为“市民与社会”节目。节目内容涉及时政文化体育、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都是关于城市发展的公共事务问题,与市民的个人利益存在直接的关系。节目邀请对于特定话题熟悉的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与话题有直接关系的权威人士,为市民深入浅出地讲解问题,并回答市民提问。上海市民听众对各种各样的话题都非常关心,积极参与,在节目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很多经过政府机关部门的调查研究付诸实施。2012 年,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咨询、求助和反映问题需要,上海对过去的众多热线电话进行了整合,设立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方便了市民和政府的互动。

上海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可以说是公共参与的典范。在编制工作序列中,专门设立了公众参与小组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每个阶段的公众参与工作。正是在细致的方案谋划、团队保障和机制设计下,规划在公众参与方面实现了从启动之初的1 万,到刚要公示时的10 万,再到成果公示时的100 万的“三级跳”。通过不懈的公众参与宣传和行动举措,城市总体规划逐渐从技术性文件变为全社会共同热议的焦点,民情被广泛了解、民意被充分吸纳,未来也将促进实施(图4.2)。

图4.2 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架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 石崧《〈新城市议程〉视角下的中国城市总体规划转型》,《规划师》2017 年12 期,9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