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拆迁补偿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调整和完善:从数人头到数砖头,再到数砖头加套型保底;从二次征询到阳光动迁。
1992 年,上海实施以“数人头”为主的拆迁补偿制度,根据拆迁房屋内户籍人口数量,确定动拆迁补偿数额。从“十五”开始,实施以“数砖头”为主的拆迁补偿政策,根据拆迁房屋面积确定补偿数额。2009 年,上海开始实施“数砖头+套型保障”政策。拆迁补偿在执行拆一还一的“数砖头”政策基础上,对原有房屋面积过小、达不到一定居住标准的家庭(旧式里弄房屋、简屋、非成套独用居住房屋),实行户型托底。即根据被拆除房屋的房地产市场评估单价和建筑面积,确定被拆除房屋市场评估价,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价格补贴和套型面积补贴;对家庭人口多、住房面积小、按照补偿标准安置后居住仍然困难的动迁居民,符合住房解困标准的,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在动迁过程中,上海探索实行了动迁事前“二次征询”机制。在动迁启动前,首先了解当地居民想不想动迁,同意动迁的居民是否占大多数。如果同意改造户数超过规定比例,办理地块改造前期手续。其次了解当地居民想怎样动迁,征询居民房屋拆迁补偿意见,初步明确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在一定时间内,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居民户数超过规定比例,进入实施改造阶段;如果居民同意改造比例或居民签约比例达不到规定要求,则停止动迁改造工作。(www.daowen.com)
阳光动迁,强调动迁过程和动迁结果必须全部公开透明,增强房屋拆迁透明度和公信力。以杨浦区为例,从2004 年开始,杨浦区推行了一套“阳光六公开”的动迁新办法,即“每家每户的评估单价公开,每个被动迁户的人口与面积公开,所有动迁房源公开,特困对象照顾名单公开,动迁居民签约情况公开,动迁户的奖励条件公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