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历程回顾

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历程回顾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国家和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到生产领域,忽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致使上海的住宅、道路、水电煤等公用事业建设严重滞后,负债累累,突出表现为城市面貌陈旧、住房极为紧张、市政设施老化、交通严重堵塞、环境污染恶化 [2]。[3]上海财政上缴中央额度很高,本身支出很低,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

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历程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国家和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到生产领域,忽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致使上海的住宅、道路、水电煤等公用事业建设严重滞后,负债累累,突出表现为城市面貌陈旧、住房极为紧张、市政设施老化、交通严重堵塞、环境污染恶化 [2]

据统计,1950—1983 年,上海的基本建设投资共350 亿元,其中250 多亿元是用于工业方面,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第三产业的资金不足100亿元,平均每年不足3亿元。而且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期为60.7%,“一五”时期下降为50.4%,1983 年仅占20%。 [3]

上海财政上缴中央额度很高,本身支出很低,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甚至直至20 世纪80 年代初,上海中心城区格局包括市政设施、住宅区状况,几乎全是30 至40 年代留下来的,城市轮廓线、街道面貌基本未变,初建时属于世界先进的市政设施因长期得不到更新而严重老化,上海不免显得“老气横秋”,曾经的国际化大都市风光不再。 [4] 曾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曾说:“在我当上海市长期间,我上对得起朝廷(喻中央政府),每年上海上缴国家财政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6,但对不起黎民百姓(喻上海市民)。每天早晨我看到马路上有那么多的煤球炉在生火,到处在烟雾腾腾,那么多的马桶在马路上刷洗,我直感到心痛,当时上海实在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改善和发展市民的生活了。” [5]

接替汪道涵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决定从1986 年开始,面向社会发布实事项目,解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他说:“当我们在车站上、车厢里看到拥挤不堪的人群时,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简陋甚至危险的教室里上课,数万名幼儿入托困难使年轻父母愁云不展时,当我们了解到全市有两万名职工上下班路上要花费4小时以上的时间,当一场暴雨使11 万户居民家中进水时,心里就感到深深的不安。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们是人民公仆,我们有责任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谋求幸福。” [6](表3.2)。(www.daowen.com)

表3.2 1989 年全国主要省市上缴财政情况表

资料来源: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上海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年,24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