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期改革开放中上海工业困境:生产要素市场化和价格上涨的影响

初期改革开放中上海工业困境:生产要素市场化和价格上涨的影响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要素市场化,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使上海工业成本和产品价格优势逐步丧失,甚至因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导致工厂开工不足或停产。表2.201992—2007 年上海GDP 增速与全国同期增速比较续表资料来源: 孙海鸣《上海30 年: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202 页。

初期改革开放中上海工业困境:生产要素市场化和价格上涨的影响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末,上海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具体表现为:

(1)GDP 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78 年到1990 年,上海GDP 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3 年,其余9 年均低于或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 年上海创造的GDP、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06%、8.65%、8.16%和13.0%,而1990 年已分别下降到4.21%、5.37%、4.29%和4.85%(表2.19)。 [24]

表2.19 1978—1992 年上海GDP 增速与全国同期增速比较

资料来源: 孙海鸣《上海30 年: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201 页。

(2)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作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代表性城市,由于长期缺乏自身积累对工业设备的更新改造,同时又缺乏国际范围的先进技术交流,上海庞大的工业只能长期在低层次、粗放型水平上增长。生产要素市场化,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使上海工业成本和产品价格优势逐步丧失,甚至因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导致工厂开工不足或停产。20 世纪80 年代,上海得到的计划能源原材料比重,已从1978 年的80%剧降到1988 年的25%左右。且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25],据统计,1985—1987 年间,上海工业因原材料涨价每年增加的支出都在20 亿元以上,1988 年更是高达30 亿元。 [26] 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大量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技术和管理,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工业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大幅上升。乡镇企业崛起,对上海工业发展形成竞争态势。上海市场份额逐年下降。新中国成立后,经上海加工、批发、经销的日用工业品远销全国各地,一度百货供应量约占全国的60%、纺织品约占1/3,国有批发企业成交额一般占全国供货会的40%~60%。而从1985 年以后,上海向外地购进工业品的速度和数量明显增长,上海市场上的外地产品渐占主流。上海逐渐从全国日用工业品主供地,转换为主要承担集散地功能。 [27]

(3)外贸出口比重下降。1980—1990 年,上海外贸出口总额从42.7 亿美元增长到53.2 亿美元,年均递增率仅为2.2%。其中1980—1985 年连续五年下降,出口总额从42.7 亿美元下降到33.6 亿美元,平均每年下降4.7%;从1986 年开始有所回升,但到1990 年,上海外贸出口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已下降到8.6%。 [28](www.daowen.com)

(4)地方财政收入徘徊不前。1978 年,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为169 亿元,到1990 年仍为170 亿元,在12 年中几乎没有增长。 [29]

20 世纪90 年代初,上海启动浦东开发开放战略,上海经济迅速进入增长快车道,不仅改变了上海在80 年代一个很长时期的徘徊发展,而且创造了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数的高速增长的奇迹。1990—1999 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从756.45 亿元增至4034.96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 年的5818 元增至1999 年的30805 元。从1992 年起,上海经济连续17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1992—2007 年,上海GDP 年均增长超过11%,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表2.20)。

表2.20 1992—2007 年上海GDP 增速与全国同期增速比较

续表

资料来源: 孙海鸣《上海30 年: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202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