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58 年开始,上海经济建设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但很快被三年大跃进冲破。大跃进时期大投入、高速度的三年建设,使上海的工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导产业,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观,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工业能级得到了提升,表现为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建立、专业化协作生产能力的提高、新兴工业的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逐渐成为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从1958 年开始,上海经济建设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 年),但很快被三年大跃进冲破。大跃进时期大投入、高速度的三年建设,使上海的工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导产业,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观,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工业能级得到了提升,表现为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建立、专业化协作生产能力的提高、新兴工业的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逐渐成为工业发展的推动力。但三年大跃进的折腾,也带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基本建设战线过长、工程质量与投资效益下降,以及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生产计划指标过高、规章制度被破坏等问题 ,[19] 使上海经济发展从顶峰跌倒低谷。1961 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比1960 年下降37.3%。1962 年继续下降18.9%。 [20]
1961 年,中共中央决定在两三年内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按照中央的部署,上海前两年着重调整,主要是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基本建设,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后三年着重充实提高,包括继续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支援三线建设。经过连续调整,上海经济形势明显好转。1965 年的国民收入比1962 年增长64%,平均每年增长18%,其中工业净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1.5%;全市财政收入83.18亿元,比1962 年增加34.8%。 [21](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上海模式 上海社会研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