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工业布局调整和国防安全考虑,上海并没有被列入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城市。在实行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53—1957)时,一个国家重点项目都没有给上海安排。据统计,“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基本建设投资5.6 亿元,仅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2.2%。 [18]1955 年上海市委根据中央关于上海不发展、不扩建、一般维持即可的决定,确定上海采取“积极改造、逐步紧缩”的方针。
当时,上海虽然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地区,但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工商业城市,仍然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国家的计划下积极地支持全国的经济建设。具体地说,第一,要为全国重点建设单位提供协作、生产配套产品,还要为全国各地市场供应大量消费品;第二,要争取多出口工业品,为国家换取更多的外汇;第三,要充分利用上海加工工业集中、技术水准较高、协作面较广、生产成本较低、加工利润较大的有利条件,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第四,要为全国各地输送和培训技术人才。由此导致1955 年在全国工业总值比上年增长5.6%的情况下,上海反而下降了2.8%。(www.daowen.com)
1956 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陈云到上海,传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上海的期望:“上海有前途,要发展。”根据毛泽东、党中央的指示,以及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充分利用上海工业潜力、合理发展上海工业生产的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上海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进行了经济改组和技术改造,扭转了“一五”计划前三年工业生产低于全国发展速度以及1955 年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的局面。1956 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4.3%,高于全国增长28.2%的幅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