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决定上海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机电工业。1953 年起,上海被确定为国内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1956—1965 年,上海先后对全市工业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调整改组。1956 年第一次改组,加大对重工业特别是机电工业、冶金工业投入,以及对企业进行合并,扩大工业企业规模。1958—1960 年,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组建大型骨干企业,调整产业空间,兴建郊县卫星城,以及发展仪表电子等高级、精密、尖端产业。1962—1965 年,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上海工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扩大企业规模。此后,上海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表2.5;表2.6)。
表2.5 1949—1957 年上海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 李敦瑞《上海服务业的发展轨迹与新态势》,《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2 期,79 页。
表2.6 1958—1977 年上海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对比
注:“两类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 李敦瑞《上海服务业的发展轨迹与新态势》,《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2 期,80 页。
至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上海基本上还是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生产型城市,工业生产具有压倒性优势(表2.7)。
表2.7 1978—1990 年上海市生产总值构成
续表
资料来源: 孙福庆、徐炳胜等《从经济中心城市到全球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年,52 页。(www.daowen.com)
1992 年,上海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产业结构从传统的“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在“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指引下,上海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1999 年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49.59%,首次超过第二产业1.16 个百分点。2000 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表2.8;表2.9)。
表2.8 1991—2000 年上海市生产总值构成
资料来源: 孙福庆、徐炳胜等《从经济中心城市到全球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年,62—63 页。
表2.9 2001—2010 年上海市生产总值构成
资料来源: 孙福庆、徐炳胜等《从经济中心城市到全球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年,74 页。
2012 年,上海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为39.36%,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60%,第三产业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表2.10)。
表2.10 2011—2015 年上海市生产总值构成
年资料来源: 孙福庆、徐炳胜等《从经济中心城市到全球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年,83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