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建立起来的国有经济比重很小,私营经济占绝大比重。在1950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占30%、私营经济占70%。1956 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有经济和合作经济的比重达到97.6%,私营经济的比重下降到2.4%。到1978 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达到99%,私营(个体)经济只有1%。 [5]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上海从发展个体经济入手,发展私营经济。1981 年,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本市适当发展城镇个体经济的意见》。1982 年,发布《关于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若干规定》。1987 年以后,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1988 年,上海私营企业登记开始。1990 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9 万户,从业人员达16.12 万人;私营企业1604 家,注册资金6684 万元。1991 年,上海市私营企业协会成立。
20 世纪90 年代,上海市制定并实施《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政策性规定》和《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政策性规定的补充规定》,出台《上海市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上海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进入总量增长和规模扩张阶段。1999 年底,上海有私营企业10.99 万户,户均注册资金71 万元。
进入21 世纪,上海私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从传统制造业、餐饮业和商业批发零售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2003 年底,全市私营企业总户数达29.1711 万户,注册资金4108.1 亿元,从业人员318.084 万人,上缴税收248.5 亿元。
“十五”期间,私营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经接近三成。目前上海私营经济占上海地区增加值比重的四分之一强(表2.3)。
表2.3 2012—2016 年上海私营企业税收收入变动情况(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 史健勇《让民营制造企业在上海创新转型中更好发挥作用》,《科学发展》2018 年10 期,17 页。
上海私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夹击,空间和余地有限,因此规模偏小,少有国内知名企业。外地私营企业迁入上海,成为壮大上海私营经济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转型中,经济所有制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已超过公有经济。1990 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非公有制经济仅占4.6%,公有制经济比重高达95.4%,其中71.2%为国有经济。到2000 年底,上海经济结构中公有制经济比重仍高达71.4%。 [6]“十一五”期末,上海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9.5%。2011 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首次过半,超过了公有制经济。2012 年底,上海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公有制经济占49.3%,其中国有经济占44.6%、非公有制经济占50.7%(表2.4)。
表2.4 1990—2012 年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中不同经济成分构成
资料来源:薛艳杰《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年,61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