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稳定粮食生产,优先发展多元农业

稳定粮食生产,优先发展多元农业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泽雅山区首先主张农业“优先、稳定、一起上”,更有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说明泽雅山区部分农民的用粮水平仍在维持线上,还需进一步大力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生产,以满足农民需要,减少国家负担。

稳定粮食生产,优先发展多元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客观经济规律。我们只能认识它,自觉运用它,而决不能违背它。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在泽雅山区首先主张农业“优先、稳定、一起上”,更有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一,从泽雅山区劳力、资源、自然条件优势来看。

泽雅劳力特点:劳力多、劳动技能低。所谓劳力多,是指就目前生产水平状况而言,全区现有劳力24000余,14000余名用不上,这是一个负担、劣势。如果我们深度开发泽雅山区特有丰富优越的山、水、地资源,大幅度地发展农、林、纸、牧、养、菜、特、加工业生产,就有充裕的后备力量投入;所谓劳动技能低,是指现代专业劳动技能低,全区95%以上劳力没有现代专业技术,如果搞现代工业或现代专业是一劣势,但对于务农、种山、做纸、畜牧、养殖、加工,泽雅山区农民却有世代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劳动技能,可说是泽雅山区发展农业的一大优势。

泽雅山区资源:自然资源有山、水、地;物产资源有林、竹、纸、牧、特(产)和近年来开发的高山蔬菜、食用笋、蘑菇柑橘、小水果伊利石矿等等。尤其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全区总面积139.56平方公里,除部分居民的村落和4万亩高寒石山不能种植以外,其余几乎都可为农业开发利用,有水田21418亩,旱地12076亩,宜林山地12万亩,又地处戍浦江水系发源地,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达130.9平方公里,溪干支流长度达50.9公里,年径流量达18155.9万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达2006.8毫米,人均占有水量达3233立方米。虽然农民人均可耕水田仅三分多一点,但把旱地、宜林山地加在一起,又伴取之不尽的水资源,人均所占有土地资源为全县之最之优,可谓是泽雅山区发展农业的优势之二。

泽雅山区自然条件:全区属亚热带季风区,为典型的浙江沿海丘陵地域性气候,四季互异,润湿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诸条件良好,更为优越的是日夜温差较大,对植物生长有特殊“激素”作用,是种植高山蔬菜的良好条件;土沃,大部分属黄红壤土壤,种植适应性强;山场广,覆被厚,水源涵养能力强;溪流纵横交错,水量多而均,农业排灌方便,机械抗旱程度要求低。此外,水源可用率高,不但是取之不尽、不用花钱的制作卫生纸之自然动力,而且全区蕴藏可开发水电40000千瓦(现仅开发2500千瓦),是发展乡镇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能源宝库,是泽雅山区发展农业优势之三。

第二,从市区经济发展趋势和泽雅地理位置来看。

温州市区是浙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市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区,其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展是可想而知的,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年来,建成区已扩大了四个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也迅猛增加,原来作为市区后勤供给基地的近郊地区几乎都成为建成区,其发展趋势、市区人民生活后勤和工业原料供给的任务必将由远郊或附近县农村来承担。泽雅山区有广阔的山场和土地,有丰足的自然水源(系属国家自然水源保护区,已建有专用引水给市区用水);有能种善山、勤工会纸的充裕劳力;有漫山遍野丛林茂竹和丰富多样的土特产山货;有青山环抱,溪水潺潺,林间翠竹,野果清香的幽静山村风光环境和温和舒适的气候,是市区理想的良好生活后勤基地和工业原料供给基地,又是市民疗养、游览胜地。况且,离市区近,仅42公里,公共汽车只用一小时就可到达,交通运输方便,供给及时,就这一点,不但是远离市区的文成、泰顺山区所不及,就是邻近的瑞安、永嘉山区也不可相比。泽雅山区在全市的经济地位,客观地具有一定的特殊战略意义。因此,在这里“优先发展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农、林、纸、牧、养、菜、特、加一起上”,不但适应本地实际,而且有利于生态平衡,有利于为城市服务,有利于工业原料供给和工业产品粗加工,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并且,偌大的市区市场,又是泽雅山区实现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坚实依托和支柱。

第三,从泽雅山区农业生产现状和农民实际用粮水平来看。

以1985年为基比,三年来泽雅山区农业生产情况是好的,每年都有所增长,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全县唯一连续三年增产的区。但进一步研究分析这几年的产值产量数据,就不难看出它的问题所在:低效率,不稳定。请看近三年的农业产值:1985年为1690万元;1986年为1905万元;1987年为1934万元;1988年估计保持上年水平,三年中最好年成是1988年,没什么增值。三年共增值不到250万元,平均每年增值80万元左右。这个增值数包括卫生纸增产增值因素在内。如果去掉这个因素,三年来的农业生产状况只能说平平过,而且波动幅度大,不够稳定。粮食生产也是类似情况,1986年比1985年增产160万公斤;1987年比1986年增产16.5万公斤;1988年春粮增产68.5万公斤(不包括议价粮),虽然每年都有增长,但没有超过1984年历史最好年景,也没有减少国家一斤供应粮,每年不管增多增少吃国家供应粮108.5万公斤(不包括议价粮),今年甚至国家还增拨35万公斤救济粮。而农民的实际用粮水平还是偏低,年人均口粮不到200公斤,少数村还出现春夏荒的现象。这说明泽雅山区部分农民的用粮水平仍在维持线上,还需进一步大力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生产,以满足农民需要,减少国家负担。

在全国农业不景气、粮食生产滑坡的情况下,泽雅山区农业“平平过”应该说是好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平平过”的成绩还不能都归功于近几年的工作,很大因素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使长期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力集中迸发的结果,千万不能高枕无忧,盲目乐观。否则,很有可能产生“大滑坡”的严重后果。因为“重工、热商、轻农”的社会人为大气候对农业、粮食、农副产品生产很不妙,一些不利的消极因素正在农业的领导、政策、科技、投入等四大方面滋长,并且日益明显地反映出来阻碍甚至破坏农业生产力发展。首先,在区乡干部领导群中普遍认为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了,农业生产农民自己会搞,不用花多大力气去抓了,可转过头来抓乡镇企业产值、税收,产生了农业生产放松的思想,削弱了领导力量的配备,全区农业由1名身兼政法、文化、卫生、教育数职的副区长分管,5个乡有2个乡没有领导干部管农业,3个乡都是身兼数职的副乡长分管,村基层力量更松散,半数以上村干部经营工业、运输、外出做工、跑供销,很少精力领导村里农业生产。其次在农业政策方面,包括和农业经济密切相关的税收政策,农贷政策,农业生产资料管理、供给、价格政策,农副产品组导、价格、收购政策,山区农业干部待遇政策,外来扶贫人员政策等等,缺乏政策的协调性、实际性、完善性、促进性。某些部门行施某项政策脱离山区农业实际,以部门标准搞“一刀切”,或迫于“大气候”“大政策”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到办不到”,不敢因实践需要而“变通”。如对农村特产税征收问题,农民反映较为强烈:不种柑橘只纳50%农业税,积极农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反而要纳100%的特产税,还是“老套头”好。又如农业生资料供给状况,出现供给不保证,价格不稳定,时间不及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再如农副产品收购状况,生产无主导,收购无基点,政策无调节,产前产后放任自流,影响多种经营发展稳定性,其中毛猪生产就是如此导致大起大落。其三,在农业科技方面,首先是科技人员力量逐年削弱,近几年内泽雅山区仅有的几名农业专科毕业的农技干部全部调走,由一名老会计担任站长,指导全区农业科技工作。去年玉米大面积生产,由于技术指导乱了套,种子调拨错了都不知道,加之干旱缺水,造成部分村颗粒无收。不但造成农业减产,而且影响农民接受农业新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其四,在农业投入方面,和工业相比明显大落,如所谓农业机械配置,全区只有将近报废的2台高扬程水泵、4台抽水机,没有打稻机和抽水机埠。近年来全区47个小水电站有13个报废,计装机容量500多千瓦。一些村还吃老本。由此可见,近几年的泽雅山区的农业建设、农业资金不是增长,而是减弱,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从此角度出发,我们也更应该重视农业,强调“优先、稳定、一起上”。

综观全区诸因素,在泽雅山区主张农业“优先、稳定、一起上”有优势,有必要,有潜力,有前途,有作为,有战略意义。为了把这“六有”变为现实,我们还必须通过以下对策:

1.把“优先、稳定、一起上”落实在领导、政策、科技、投入上以创造更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

首先,农业的领导,务必加强。农业是各业的母产业,没有它的发展,一切产业发展都是空话,而加强农业领导是发展农业的根本措施之一。①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区乡一把手重点抓,副手专职管,或抓或管,其重点是在领导、政策、科技、投入上下功夫。②要理顺部门条块关系,健全农业领导体系。目前,泽雅山区农口部门以及和农口有关的部门不少,有农技、农机、种子、林技、土管、水管和农口直接有关的畜牧兽医、供销、农金、粮食等部门,但各有各的上司管理,分散行使其职能,缺乏统一领导指挥,出现“看着管不着,管着看不着”,无形中削弱了合力作用,甚至连一个农技站的站长任免区公所都不知道,一般人员调动更不得知。为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必须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包括主要负责人的任免权、考核权、奖惩权,由当地党政统一领导管理、指挥、调度,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指挥体系。③要加强村级农业经济领导建设。泽雅山区的村级农业经济领导力量基本是松散的,半数以上村处于无人领导状态。这主要是村组织建设不健全,经济基础薄弱,绝大部分村没有集体收益。不要说公益事业无法建设,就连电灯、电话、报纸、文具都无钱开支。村干部报酬更无着落,不少村干部为了生计,只得外出出卖劳务或跑供销,经商赚钱过活。

其次,增强农业政策的调节灵活度和效应力。农业政策的特性与功能作用都是植根于实际,实践于调节诸关系,集中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但是目前农村现行的农业政策的缺陷是:由于“大气候”的影响执行不力,一些部门脱离实际,按部门标准、教条标准、任务标准施行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策的协调性、实际性、完善性、促进性,有些甚至起倒退作用,急需在稳定条件下加以完善、充实、发展。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经营形式,这是发展农业的大政策。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在很大程度上是责任制和经营形式不健全、不完善引起的。村级经济组织有名无实,无服务、无财源、无经营门路,82个村只有7个村有一点钱,基本上处于空虚状态。比较突出的是林业承包责任制经营形式,大多数村是沿用农业的承包责任制和经营形式,统发到户,零星碎片,根本无法大面积发展林、竹和山地作物,给发展规模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www.daowen.com)

为使农业稳定发展,除用好用足用活现有农业政策外,还需设立:(1)农业奖励政策;(2)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的农业建设发展基金政策;(3)农业补偿政策;(4)农业干部待遇优惠政策,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的农林干部,包括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5)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和农副产品组导、收购、销售奖赔政策;(6)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税收优惠政策;(7)农业开发资金优惠贷款政策;(8)农业垦荒优惠政策;(9)粮食奖励政策;(10)接受农业新科技推广和应用鼓励政策等等,以增强农业政策的调节灵活效应力。

再者,充分发挥农业科学作用,“自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由于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度低,从长远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很大程度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在泽雅山区要积极推广投资少、效益高的先进农作物栽培技术,特别是适应山区且有利开发山、水、地资源的农业高效新科技,如旱地改种、品种改良、推广杂交、名优特产、高山淡季蔬菜、玉米套种、制种技术、土壤改良、柑橘上坡、庭院种植、山区养殖、快速养猪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并且注意发挥山区传统农业技术的优点,不断推进“丰收计划”“星火计划”,作为推广适用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山区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

泽雅山区科技人员紧缺,全区大学本科、大专、中专人才不到70人,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全区农、林、水部门没有一个农业大学毕业的技术干部。必须重视解决山区科技人才缺乏问题,特别是科技教育人才。泽雅山区的科技人才靠组织派、靠引进,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自我培养”好,运用现有的泽雅中学开设农业专科班,或县农业部门开设短训班等形式把本地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培养成为能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从中选拔优秀人员脱产到农技、林技、农机、水利、畜牧兽医等农业部门来。提高山区劳力的质量,是最大的资源开发;普及山区科技是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农业最根本的投入。

最后,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业生产力。农业投入,是一个多元素、长积累的庞大基础建设工程。山区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只有同相应的投入相结合,才能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一个精神和物质的结合,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产生动力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倚。

所谓“多元素、长积累”,是由农业生产客观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是现代农业生产能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一种综合生产力。具体地说,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系统包括:农户积极性和经营素质;化肥、农膜、农药等农用工业的发展和供给;水利、农机等基础设施和交通、能源、通讯、气象等辅助设施;农业新科技研究和推广;现代化的流通和农副产品加工设施;政府的调控和保障。二是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的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用搞“运动月”“活动周”的办法是解决不了的。以粮食高产品种的培育为例,一个好的杂交优势良种从培育、试验到大面积推广,一般需要七、八年的时间。修建一个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建一个大型化肥厂,都要五六年或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

因此,我们对于泽雅山区的农业投入应该:(1)要及时入手,不间断地渐进投入。特别是当政策对头、农民积极性释放出来的时候,切不可使尽“精神力量”,要相应的物质投入;(2)农业投入必须配套投入。五凤垟蔬菜基地之所以一年建成,当年见效,农民欢迎,其根本一条就是“领导、政策、科技、投入”相配套。(3)要根据当地实际投入。如泽雅山区当前最迫切投入是领导力量、政策调节、科技人才(包括社会科学人才)、农业生产资料。(4)鉴于我国国情实际和农业投入的特殊性,泽雅山区投入的路子,要靠国家、集体、农户一起上。但是,从根本上说,应当走“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动力是广大农民,而政策予以创造必要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2.按照商品经济发展需要,从各乡实际出发,稳妥合理的有计划的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以发挥泽雅山、水、地资源更大效益。

广义的农业,其内部产业结构,大致上可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产业。随着工农业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势必发生变化,由单纯发展种植业向大农业方向演进,促进农、林、牧、渔、农、工、商、运的综合发展。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必然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泽雅山区的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虽然近几年来已着手调整,但仍然处于自然经济状态,还很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有碍于农业生产发展。为了促进泽雅农业持续稳定地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对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它将给泽雅山区农业带来:(1)有利于农业内部的各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为农业内部各产业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需要在与其他生物以及非生物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循环关系。例如森林是粮食生产的屏障,畜牧是粮食品生产的动力和肥料的来源。(2)有利于充分和合理地利用不同劳动技能的劳力、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泽雅山区虽然地盘不大,但各乡劳力的劳动技能、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有差异的,如西岸乡山多水足田少,劳力传统擅长利用水动力做卫生纸;五凤垟乡山高日夜温差大,地沃而连片,适宜种植粮食和高山蔬菜;泽雅镇田小丘地沿溪,田丘隔离条件好可开发水稻良种制种基地,地沿溪多属石砾土宜种水果;周岙乡曾是江溪结合地带,其土壤宜种粮食瓜果葱蒜;北林垟乡地处偏僻山底,地少山多,宜种林、竹、食用笋和高山蔬菜。总之,要因地制宜,从各乡村实际出发,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纸则纸,宜菜则菜,宜加工则加工,不能任其自然。(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业的资金积累,为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建设资金。(4)有利于促进泽雅山区工业、商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5)有利于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避免出现生产失调,产品滞销。

3.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建立商品农业生产专业基地,促进农业生产上规模,向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渐进。

近几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启迪下,泽雅山区农业在摆脱自然经济禁锢、实现自我发展的努力中,找到了一条符合泽雅实际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建立商品农业生产专业基地”,向“三化”渐进的路子。这条路子具有“五适应”:(1)适应泽雅山区“初级中的初级”的生产力,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处;(2)适应国情,含有明显的社会主义联合体的特征,趋向大农业发展;(3)适应泽雅山区农民对商品经济觉醒之初的心理状态——又惊又喜小心翼翼。这种心理状态必须尊重,因为他们长期受自然经济支配下形成的意识观念和经营方式所制约,需要有个实践过渡时期;(4)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因此,泽雅山区仅在短短的3年时间,建成小水果基地(葡萄200亩,枇杷554亩,柑橘2400亩)、茶叶基地(2000亩)、高山蔬菜基地(700亩)、食用笋基地(1500亩)、蘑菇基地(20万平方米)、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00亩)、毛猪基地。今年又开发了香料烟基地(500亩)。这些基地大部分都已有收益,如200亩葡萄出产已成为本地县葡萄酒厂主要原料,所生产的红、白葡萄酒今年荣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金鹤杯奖和铜质奖;蘑菇基地已形成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生产,去年初已创外汇7000美元;食用笋已大量出产,垟田村平均每亩收益800元;柑橘和枇杷等小水果今年就可大量出产上市;特别是五凤垟高山蔬菜基地收益更为显著,一年建成当年见效,400亩全年收益35万元,亩平均收益将近900元,比种番薯增加500元左右,原年人均收入150元的包岙村当年就出2户万元户。泽雅山区的实践证明:“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建立商品性农业生产专业基地”的路子是成功的。我们应该扶持、完善、发展它,坚持下去,作为发展泽雅山区农业之对策。

4.建立和发展农工商经济关系,扩大销售渠道,结成生产、供绿化带、科技、加工、储藏、运输、服务正常运转机制,以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必须运用商品经济的规律和经营的手段,一手抓生产组导,一手抓市场营销,两者是基础和依托关系,缺一不可,否则,必将失调,无法扩大再生产。1984年,由于产品经济的管种不管销,使泽雅山区曾经发生“生姜大积压”事件,劳民伤财,怨声载道,至今还有一些农户积有上百斤姜干。又如蘑菇生产,曾经发展到40万平方米的规模,也由于销售价格不稳定、加工不配套而大落。近年来,由于注重商品经济规律,搞好产销关系,生产比较顺了。如葡萄生产和葡萄酒厂建立产销联合关系,农民生产积极了,生产也稳定了;又如新开发的蘑菇、蔬菜基地,由于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产销畅通,收益保证,农民积极性也就高了,使基地建设有了新进展。

目前,泽雅山区所面临的是:十大基地都陆续出产,销售是一大紧迫任务,如果弄不好,“生姜事件”又将重现。为使农业稳定发展,在领导上切不可时左时右,必须考虑着手:(1)建立国家、集体、个体,外销、内销,横向、纵向,联营、合股,工贸挂钩、农工结合等多种销售渠道;(2)建立区农副产品贸易公司,以开辟经营窗口,沟通产销关系;(3)在鹿城区或其他县设立农副产品供销经营部门,形成产销网络;(4)和供销社、市副食品公司、食品罐头厂、外贸企业等建立横向联营农工工贸结合关系;(5)筹办农副产品、食品罐头、水果饮料加工厂,争取形成就地加工,一条龙生产,多次增值;(6)加强村级经济合作社建设,兴办农业服务实业,开设农副产品生产、销售、运输、技术组导和信息机构。总之,只有沟通产销关系,结成农工商一体化,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才不会落空,这是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