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泽雅山区经济建设,首先进必须认识泽雅山区区情。对泽雅山区区情的认识就是要对泽雅的生产力状况进行分析。过去我们对泽雅山区区情的分析,以静态分析、纵向比较为多,讲资源丰富、电能充足、劳动力多等优势。这种分析和比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远远还不够,还要从发展观点进行动态分析,横向比较,特别要用生产力标准认识泽雅区情,不能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地谈论发展泽雅山区经济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正确认识泽雅山区区情,是发展泽雅山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把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具体化、地方化的根本依据。也就是说,从泽雅山区实际出发(不是从瓯海出发,一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研究和制定泽雅山区发展经济的战略,确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找出一条符合泽雅山区实际情况的发展经济的路子。总之,发展泽雅山区经济建设,只有用生产力标准,不能用其他标准,如教条主义标准、各种条条框框标准、道德标准、部门标准等等。否则,无曲直可言。
马克思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不但标志着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而且标志着它们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正因为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力,这些社会形态才可能代表着人类历史高低不同的最基本的发展阶段。我国还处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固然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但根本原因和主要依据还是生产力落后,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突出的景象是: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这一报告这样分析,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一个区、一个乡,我们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详细地分析本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传统和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几年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三方面情况,以加深对省情、市情、县情、区情、乡情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这是因为我国地大、幅员广阔,有沿海、有内地、有平川、有高原;有发达的上海,有落后的青海,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差距很大。如我们瓯海,不过是一个907.66平方公里、51万人口的中等县,但情况非常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差距也很明显,有比较发达的永强、梧埏,也有贫困落后的泽雅山区。也就是说,在“初级”中还有更“初级”的地区。泽雅山区实际情况如何?就全国范围来说,它属于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几个“同时存在”的后者。简言之,全国是初级,瓯海是初级,泽雅是“初级”中的“初级”。这种“初级”中的“初级”,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泽雅社会生产力还相当落后的客观必然。泽雅这种落后状况,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分析,表现为其基点水准都比较低。首先,从劳动者素质来看: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始终是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首要因素。泽雅山区的劳动者素质,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区将近6万人口中,大学(包括大学毕业、大专)、中专文化程度只有68人(其中大学大专只有19人),每万人中大学生仅为3.1人,比全国每万人中16.4人少13.3人。高中文化程度也只有1500余人,文盲和半文盲占30%;现代专业人员不到2%,95%以上是普通粗工。显然,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从总体上说是非常之低的。其次,从劳动资料来看: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在这一方面,泽雅山区的状况,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基本上靠手工工具搞饭吃。全区有耕地33494亩,包括水田21418亩。但所谓农业机械配置,却只有2台高摇程水泵、4台抽水机,且都将近报废,最普通的打稻机也很少见,89台小型手扶拖拉机,很少为农业机耕,大都在跑运输。百分之百的纸农靠自然动力伴手工操作,一张张做、一张张分、一张张晒、一张张整理,72道工序一家人忙到底,千百年来的古老而原始的生产手段没有改变,全家人劳动一个月不过收入150—120元工资。直到去年下半年才出现150余台电力机械的再生塑料造粒机,有472户、2000余人开始改变这种低效率的生产手段,但由于电能不足亦时停时开。这种落后的生产手段限制着人们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再次,从劳动对象来看:劳动对象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和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泽雅的山、水、矿等自然资源拥有量虽然很可观,但由于生产手段的落后,资源的使用效益很低,几乎没有什么开发,即使有一点也还处于自然生产状态。如现有宜林山地12万亩,基本上处于自然生产状态,还没有按照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安排产业结构,甚至相当一部分还是处女地。坑谷纵横、溪流湍急,水利资源相当丰富,但除了建造部分简易小型经流水电站外,基本上仅供给做纸的水碓动力之用,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如储水量达2500万立方米、发电量达12000千瓦的火烧桥、庙后、双坟、安乐溪等四处还亟待开发。全区还有石灰石、含钾紫石、伊利石、白泥、钼、铝、银、锌、铅和黄、赤铁矿等十多种矿藏财富,都还处在地下沉睡。唯一开发比较成熟的资源是3万多亩耕地和500所生产卫生纸的水碓,近6万人年复年、月复月地用手工在劳动着。第四,从能源设施来看:作为生产力因素的能源,主要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的资源。而能源设施,就是开发利用能源以及提供能量的设施。生产力运动必须以能源提供的能量为推动力,否则生产力就无法运动。没有能源,机器等生产工具就不能运转,从而就没有生产力。泽雅山区的能源和能源设施极其低下落后。全区至今没有“电户口”,仅靠装机容量2523千瓦而只能实际发电1200千瓦的径流水电维持,基本上靠天发电,丰水期时随水流失,仅实发电976千瓦,如有多余水电出卖给外区每度电价只5分钱;枯水期时少到只发200—300千瓦,今年甚至少到只发30千瓦,连民用照明农副业加工都不够,向外地买进低谷电每度要0.6—2元,不但不稳定,而且根本不能满足供给乡镇工业用电,一天几次停电停产。而且其装置设施都是50年代的,线损、铜铁损很大,实际用电量仅为60%左右,严重地制约着工业发展。第五,从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设施来看:交通运输工具,就是为生产力诸因素提供空间变化和位置移动的运输条件,而交通运输设施,就是保证运输工具正常运行的一切条件。它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和扩大了生产力诸因素活动的范围,促进了各种物质资源的互相交流,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如果汉有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运输条件,它的生产力诸因素就不能迅速结合,它的物质资料生产就会遇到很大困难。泽雅山区近几年来的交通运输发展还算是快的,但到目前为止,仅建有5条简易公路,全长44公里,82个村还有44个村公路通不到,即使通到的村庄,班车也很少,多数是小三轮大篷车,拖拉机时有时无地在行驶,且大多是外地的。全区单位车辆只有5辆,计23吨运输能力,社会车辆26辆,计105吨运输能力,而且大都是外地挂户的。在电讯能力方面,更低得惊人,全区84个村基本上没有电话机,一个乡最多的不过10部,最少的只有2部,总共不到30部,而且都是30年代的手摇电话机,总机人员的工资待遇低到几乎是义务劳动。这种落后状况是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我们泽雅山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
显然,这种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一方面严重制约着泽雅山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由政治、文化乃至社会各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泽雅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落后,全区还有10%左右学龄儿童没有入学,45%小学毕业不能进初中。即使入学的儿童还有三个人一张桌一张凳的,甚至自己拿凳桌上学的。小学教师和学生比数1:30,中学教师和学生比数1:25,而且多数教师是代课、民办编制;70%左右中学教师是高中以下学历。医疗保健水平更低,全区仅1名师级医生,82个村只有36个村有接生员。而另一方面,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落后,又造成泽雅社会生产力的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落后。因此,泽雅山区生产力的落后并不仅仅表现为泽雅山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很落后,还表现为泽雅山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方面也还仍然相当落后。(www.daowen.com)
总之,用生产力标准衡量泽雅山区的区情,概括地说是:全国三个“同时存在”的后者,“初级”中的“初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