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1 被习近平主席称为“常青树”的滕头村
(1)滕头村: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浙江奉化滕头村,位于奉化城北6千米,距宁波市区27千米,距宁波栎社机场15千米。它是中国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村庄,户籍人口891人。这里是9亿农民梦寐以求的和美家园,是全球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是人类践行和谐理念的前沿阵地。这里曾令国内外政要驻足并由衷地留下赞许,被习近平主席称为“常青树”。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而在国内外享誉盛名。
1993年,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多德斯维尔女士考察滕头村后,欣喜地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我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少看到像滕头村这样美丽整洁的村庄。”也就是这一年,联合国颁给了滕头人“全球生态500佳”的匾额。14年后的2007年,滕头村又从联合国捧回了“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匾额,并被评为“全国绿色指数第一村”。2008年,滕头村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乡村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这是一个人与社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村庄。放眼滕头,碧波万顷,走进聆听,百鸟和鸣。这里的绿地、碧水、游鱼,这里的花圃、果蔬、盆景,这里的农家住宅、小康别墅,这里的鸟语、花香、蝶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漫步滕头,生态和美,精致别样。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里,滕头人把园林艺术与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有机地融为一体。将军林、院士林、公仆林、柑橘观赏林、婚育新婚园、绿色长廊、喷泉广场、盆景园、农家乐风俗馆等20多处景观,任你尽情享受。
如今已是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的滕头村,初显以精品、高效、生态和旅游观光为主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格局优势。生态环抱下,滕头村的工业如万绿丛中竞相开放的红花。目前拥有60多家企业的滕头集团公司,已形成了以服装为龙头,电子设备、建材、机械、出口包装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新格局。滕头村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房地产、园林绿化、生态旅游、多元化投资等第三产业的深层次开发。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在滕头村得到真情演绎,滕头人提出了属于自己的世博梦想“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滕头村将向世界诠释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美好前景,成为全球各国建设乡村的典范。
(2)经济大繁荣:各大产业全面发展
滕头人的追求,让全世界把目光投向了一个中国小村庄。20世纪60年代,滕头人决心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到如今才四十多个春秋,沧桑巨变,令访问者啧啧称奇。当初“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女不嫁滕头村”,而今“花香日丽四季春,碧水涟涟胜桃源”,“口袋富,脑袋富,家家都是小康户”成为我国新农村发展的典范和样板。
特色一:农业先行。
滕头顺应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标准化生产,探索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成功转型。滕头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学习借鉴,改良土地。20世纪60年代,滕头村民买来橘树苗,种植在垒土堆上。经过多次努力,最终存活下来了,成为日后滕头村多样化生态农业的源头。20世纪80年代初,滕头人把近千亩高低不平、常年旱涝的低产田改造成200多块大小划一、沟渠纵横、排灌方便的高产田。
第二步,规模生产,专业经营。解决温饱之后,滕头人开始着手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在田边溪头植上果树苗木,房前屋后栽种花草盆景。同时,他们致力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探索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组建了集体农场、大型畜牧场、果蔬场、花卉园艺场、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农机服务队,把90%的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以从事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步,科技兴农,旅游战略。20世纪90年代,滕头人抢抓机遇,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如与日本大和种苗株式会社合作成立了滕头种子种苗有限公司,同时又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联姻创建了滕头植物组织培养中心。今天,滕头村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汇、精品、高效、生态,以农业观光园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走过令人振奋的三大步码,目前滕头农业已形成了创汇、精品、高效、生态和以农业旅游观光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特色二:产业兴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滕头人已不仅仅满足于“米袋子”,滕头人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契机。
2001年初,滕头村开始兴建特色产业经济工业园区,引进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竹木工艺、机械五金等产业的42家企业落户。目前拥有60多家企业的滕头集团公司,已形成了以服装为龙头,电子设备、建材、机械、出口包装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新格局。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滕头人没有止步。在巩固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滕头人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房地产、园林绿化、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深层次开发。滕头房地产公司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多次获得嘉奖。滕头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已获国家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和风景园林设计甲级资质,是全国最具实力和规模的园林绿化、市政施工综合企业之一,目前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准备上市。
滕头村很早就意识到了绿水青山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生态立村”的发展理念。1993年,滕头就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员会,把住发展经济的成色,实行引进项目环评“一票否决制”,已经累计否决了50多个效益看好但可能影响环境的项目。产业的提升也是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从发展清洁工业(服装为主),到园林绿化、生态旅游。目前滕头村绿色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70%以上。
2018年,滕头村社会总产值97.43亿元,创利税10.45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6.5万元,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4倍还要多。
(3)生态旅游崛起
走进滕头村,满村绿色映入眼帘。村内有吉祥瓜果长廊、根雕博物馆、田园阁廊桥、盆景园、滕头公园等景观,田地整齐、道路干净、两侧花木葱茏,好一幅“花香日丽四季春,碧水涟涟胜桃源”的江南美景!
生态旅游是滕头人的不懈追求。在不断地努力下,滕头人生态立村结出了硕果。1993年滕头村入选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吸引了全国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和考察。1998年,滕头人开始真正把生态旅游当作产业来做。2001年,滕头村获得“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0年4月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5A级旅游景区”称号。在上海世博会上,滕头人打出了“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主题,被参观者冠以“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
滕头村的生态旅游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还有各种乡味浓郁的娱乐节目。在江南风情园里,可以看到水车、吊桶等农家器具;在石窗馆里,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奉化一带石匠们雕刻的石窗;在婚育新风园里,一对对新人披红绸,坐花轿,抛绣球,生动地阐释了宁波十里红妆的特色婚俗;在百年老屋里,可以了解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走在滕头村的田园里,可以采摘草莓、葡萄、黄花梨、小青瓜、水蜜桃、芋艿等。
2010年,滕头村与溪口风景区一起申报宁波地区唯一一家5A级景区——溪口-滕头国家级5A旅游景区,为奉化构筑全域旅游框架,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为发展出力。滕头大力推动以游促村,通过“三农一体”“三生”互促,实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品服务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探索形成“景区+村庄”“生态+文化”的乡村旅游新格局,真正做到“处处是景区、家家是景点、人人是景色、时时有景致”,把整个村庄打造成全国首家5A级乡村旅游景区。2018年滕头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达1.7亿元。目前,滕头“追梦外婆溪”田园综合体被列入宁波市级创建项目,随机将会完成滕头民宿文化园、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6.9.2 西塘:体验小镇的快乐、自在与闲适
西塘古镇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高速公路、320国道、沪杭铁路穿境而过,距离上海、苏州、杭州均在100千米以内。该镇拥有千年的历史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目前,西塘古镇核心保护区有近25万平方米的明、清、民国古建筑群,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保存面积最大的古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塘古镇取得了飞速发展,现已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获得了“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最具人文底蕴古城镇”等众多荣誉称号。2017年,西塘古镇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审,当年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了900万人次。
(1)坚持两个理念、处理好三大关系
西塘古镇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坚持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合理追求GDP,保护文化DNA,当经济的GDP与文化的DNA发生冲突的时候,以保护文化的DNA为主要任务,切实保护传统文化的灵魂核心;二是古镇历史文化保护的核心是生活,西塘自古到今,虽经战乱和自然灾害,却一直繁衍生息,是生活着的古镇,生活是不可复制的。为此,西塘从打造原生态的江南古镇角度出发,努力使西塘古镇始终散发着原汁原味的江南气息,体现了未经破坏的原生态风貌。
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对于西塘古镇区以“保护为主”,只有保护好古镇才能为以后的发展营造一个灵魂核心,从而在保护与开发中做到灵活平衡、互为补充。
第二,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政府是古镇保护的主要责任人,群众是古镇的灵魂,通过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做到和谐人居、互利共赢。
第三,处理好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传递历史,才有真正的未来,通过不断挖掘、整理与展示古镇的文化价值,坚持传承传统文化与融合现代元素相结合,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做到传承沟通、持续发展。
早在1986年,西塘古镇就邀请浙江大学编制了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开始提出“保护古镇”的思路,并先后制定了《西塘古镇保护管理实施办法》、“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西塘古镇保护暂行规定》、“西塘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近年来,西塘古镇旅游发展更加注重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修编“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与“西塘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统筹考量。与此同时,西塘古镇还出台了前置审批规章制度,外立面样式管理指导手册等,从方案、用材、施工队伍等细节入手保护古镇文化。截至目前,西塘共抢救了近25万平方米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www.daowen.com)
(3)传承古镇风情,保留原生态生活样式
西塘古镇在抢救古建筑等物质文化的同时,十分注重对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从而原汁原味地保存西塘人的生活脉络,如田歌、越剧、七老爷庙会、跑马戏、摇燥船、荡湖船、踏白船、杜鹃花展、剪纸艺术等众多民俗文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塘“田歌”改编的音乐剧《五姑娘》还荣获了第七届中国国际艺术节文华大奖。此外,西塘古镇还积极拓展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如开展对王宅等景点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在原有单一的古建筑体上增开了西塘平民文化展示馆、西塘名人馆等,形成以展馆为载体,集中展示西塘的建筑、饮食、儒商、名人等方面文化资源的综合景点,并配上图片、文字、音响,让游客实现从观光式旅游到体验式旅游的转变。以相同的方式,西塘正在深度挖掘瓦当馆、七老爷庙等其余10个景点,并建造顾锡东戏剧艺术馆、九德堂古玉博物馆等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形成了家庭文化(醉园为代表)、建筑文化(木雕馆为代表)、商业文化(纽扣馆为代表)的西塘三大文化旅游资源。
与此同时,西塘古镇还维护了2600多户原住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样生活。这一“西塘模式”赢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前来考察时说:“这就是我梦中的江南水乡。”冯骥才先生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江南古镇里,西塘的模式最好。它保留了原住民,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化,保留了原有的生活形态。”
(4)注重宣传营销打造古镇旅游品牌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影响力,一直以来,西塘古镇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开展旅游宣传,向游客介绍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西塘古镇还连续举办了10届“中国古镇西塘国际文化旅游节”、5届“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1届“国际旅游小姐亚洲区总决赛”、6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以及民宿论坛等,对于宣传西塘古镇文化、打造古镇旅游品牌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塘古镇历史文化的核心是生活,生活是不可复制的。西塘创5A拒绝走“迁民出城”的老路,而是努力保持了古镇原汁原味的生活氛围,体现了未经破坏的原生态气息,使古镇的生活成为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西塘古镇的5A创建之路上,最关键的环节在哪里?早在5A创建工作开启之初,西塘景区管理者们就达成了共识:当经济的GDP与文化的DNA发生冲突的时候,西塘主要的任务是保护文化的DNA,即“保护为主”,留住西塘最为珍贵的文化、血脉、灵魂。在此基础上,积极举办“与千年古镇一起生活”“探寻东方古镇,游访江南民宅”“到西塘过中国百姓年”等文化主题系列营销活动,不断打响“国际牌”和“文化牌”,让西塘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渗透力不断提高。
(5)1000多家风格各异的民宿
在西塘,1000多家风格各异的民宿散落各处,它们既包容着白日游人的热闹喧嚣,又独辟出一方静谧的天地,静静听时光流过。近日,西塘民宿协会推出了专门针对景区民宿制定的星级评分标准,从安全、服务、硬件等方面对提出申请的民宿客栈进行综合考量,最终以“三花”“四花”“五花”划分等级,朵数越多意味着品质越高。
西塘如今民宿遍地的形态,也许在部分人看来并非好事。过于良莠不齐,对古镇水乡风情的营造也有影响,显得过于商业化。不过,这里民宿的呈现度、活跃度都是其他几个古镇上看不到的。从西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长三角民宿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7年4月14日,对于西塘民宿从业者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当天上午,嘉善县公安、消防、旅游、工商等部门在西塘镇联合举行“特种行业许可证”颁发仪式。饮居九舍、下一栈、乐家等9家符合相关条件的民宿拿到了西塘古镇景区颁发的首批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这意味着西塘民宿审批和监管走出了一条新路:西塘民宿有了统一的“入门”门槛,实现“有证经营,规范管理”。今后,在西塘开民宿将“没那么简单”。
据了解,此次向古镇内民宿发放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为嘉兴市首次,未来将发挥正面溢出效应,引导更多民宿“转正”。
“在西塘开客栈这么多年了,之前客栈没有‘特殊行业许可证’,可谓‘名不正言不顺’。现在得到了政府的审批有了这个证,我的客栈也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客栈了,心里也踏实了。”在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颁发仪式上,“乐家”民宿经营者陆海斌拿到了期待已久的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陆海斌告诉记者,为了能申请到这张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他们这群经营者可下了不少功夫。
2019年1月,嘉善县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确定民宿范围和条件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出台了《嘉善县民宿(农家乐)规范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县的民宿(农家乐)管理提出了具体标准要求,鼓励民宿经营单位在健康、规范的政策下开展经营活动,并对其所辖民宿进行提升管理,对符合该规定相关条件的民宿,核发“特种行业许可证”。
管理办法出台后,由县公安局牵头、西塘古镇民宿(农家乐)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民宿(农家乐)整治动员座谈会,对西塘民宿展开排摸整改;同时,引导民宿自觉地补办各类手续。在西塘派出所、西塘镇专职消防队、工商、客栈协会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各民宿进行了一次“自我提升”。在硬件上,增加了烟感、喷淋等消防设施,每个房间增加了防烟雾面具、手电筒等逃生工具;在软件上,提升登记管理系统、明码标价、制度上墙等。做了这些“升级”工作,加上有关房屋的基础证明材料,民宿顺利通过了相关部门验收。
近年来,随着西塘古镇旅游业品质的提升,全镇特色民宿迅速发展。据统计,西塘古镇景区内外在营业的民宿目前已超过1000家。民宿生意火了,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虽然民宿是类似旅馆的提供住宿的场所,但它作为新兴行业,无法套用现行的旅馆审批标准和程序。
“现在有了《浙江省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民宿(农家乐)经营应符合治安管理和消防安全基本要求,彻底解决了民宿管理上无法可依、无据可循的现状。”在9家民宿取得首批“特种行业许可证”之际,西塘的民宿整改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西塘镇民宿客栈协会副会长沈炯表示,未来,西塘古镇所有民宿都要“持证上岗”。这样一来,西塘民宿管理有了“自治+法治”的双重保险,这将为西塘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
6.9.3 古堰画乡:乡村旅游金名片
古堰画乡实际有两个风景区,即古堰和画乡。古堰风景区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当我们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不是仙境,却胜似仙境。走进古堰画乡,细听流水潺潺,坐看日升日落,春日烟波中的瓯江,闻得到白鹭声声,寻得到帆影点点。江堤古树人家,炊烟袅袅,让人误以为到了世外桃源。错落交织的古村落,挺拔雄壮的古樟树群,还有两岸河谷冲积平原和近河地段的湿地枫杨林,都是古堰画乡的精华所在。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记挂起在浙江任职期间曾8次视察过的丽水,并对莲都区的“巴比松画派”记忆犹新。丽水市莲都区委书记林健东在详细汇报古堰画乡发展情况时说,“古堰画乡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融合古今智慧打造文化景区
“古堰画乡这块宝地是历史留给莲都的宝贵财富,也是留给中国的宝贵财富,要好好挖掘,妥善保护。”这是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研究员丹青多次到古堰画乡指导时不断强调的话语。
2005年,在丽水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大背景下,古堰画乡用“生态”“文化”“休闲”三大特色全力打造三基地一中心: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商品油画生产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2017年景区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小镇核心区居民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4325元增至39000元,增长了8倍多。古堰画乡成为丽水对外旅游和乡村振兴一张名副其实的金名片。
在文昌阁旁看世界上第一座水上立交,在堰渠两边观苍劲挺拔的千年古樟,在堰头古街抚摸那写满故事的牌坊,在通济堰坝倾听那段神奇感人的过往。拜龙王、祭先贤,感受这里的传统民俗,听鼓词、赏乱弹,品鉴这里的民间技艺。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它与千年古镇、千年石函、千年古碑群、千年双龙庙会、千年古窑址、千年古村落、千年古樟树群、千年古墓群等人文胜景,共同展示给世人一篇独特而厚重的历史传承。如何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成为旅游吸引力,是古堰画乡景区建设的目标。
(2)打响油画文化品牌
古堰画乡的“古堰”,说的是散落在瓯江两岸的古迹遗存,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它与都江堰、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齐名,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大不朽杰作;“画乡”,说的则是这一地的文化风情,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群借鉴法国巴比松画派技法的画家、摄影家在此写生创作,逐渐形成了丽水巴比松画派,并由此聚集而成一个享誉全国的创作中心。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却因为油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融汇成一种难以言表的脱俗意境,让人心驰神往。
“这是一个现代艺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小街,很适合创作。”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先生走在画乡里连连叫好。曾先生说:“‘画乡’虽没北京的798(艺术区)和成都的宽窄巷子出名,但历史留下的痕迹让这条画街多了份韵味。”曾老先生还计划在这里建立一个国家性的创作基地,希望带更多的朋友走进古堰画乡,分享它独有的宁静和美。
古堰画乡的油画文化品牌,得益于景区坚持“塑品牌”的理念。他们积极采取多形式的宣传营销,推介古堰画乡油画和丽水巴比松文化,通过参加旅游交易会、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举办油画展及到外地举办旅游推介会等方式,推介古堰画乡油画文化和景区旅游资源,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使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高。古堰画乡每年定期举办“全国知名画家写生创作”“摄影文化节”“油画学术讲座”等互动交流活动,并注重搭建合作平台,通过古堰画乡小镇艺术节加强与国际国内学界的文化交流,提高当地画派的学术水平和技能,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景区进行文化创意策划,为文化旅游产业大造声势。目前,景区美术馆馆藏名家写生创作作品已达320余幅;与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缙云工艺美术学校等地方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培养油画人才,推进乡土特色进课堂。
(3)走特色发展之路
行走在古堰画乡,树丛中会突现一条活灵活现的青蛇盘桓在枝杈上;一只小浣熊吃饱后心满意足地回窝时仍警觉地回眸一望;几只昆虫懒洋洋地趴在树叶上……树丛中的小“惊喜”引得我们一行喜出望外;不过这不是动物园,而是散布在画乡角角落落的“微”风景——石头画、树洞画!
这些别出心裁的作品出自古堰画乡的油画家们,其创意来源于在网络上走红的“树洞画女孩”王月。那一个又一个藏匿在树洞里、石头间的童话世界,不仅为景区增添了妙趣与生机,也让“画乡”的味道愈加浓厚。
在大碗茶体验点,这是景区为了方便游客特地设置的休憩站,在这里贴心地奉上大碗茶,一解游客舟车劳顿之乏。据介绍,即便是免费开放,这里的每一张茶桌、每一把靠椅都是景区四处搜罗来的上好古物,一切都是为了协调景区的古色气息。如此巧思,不禁引得众人纷纷感慨:以小见大,美丽无处不在!
除了石头画、仿古服饰、大碗茶体验点等,游览过程中对于象形植物指示牌、摄影指示牌、景区二维码应用等,一大批别具特色的旅游细节,我们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拿起了自己的相机、手机,以微博、微信的方式向网络世界迅速扩展着自己的惊喜发现。
当前,古堰画乡景区以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为契机,以独有的“千年古堰”历史文化为依托,以其独特的风光优势,把国学文化与古堰画乡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将创意融合到景区建设中去,以“生态”“文化”“休闲”为特色,全力打造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商品油画生产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为游客提供了一种融主题性、文化性、娱乐性、休闲性为一体的新兴游乐方式,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说千年的古堰画乡是丽水人千年的生活遗迹,那这保存完好的古堰、古樟、古村对于现代人而言,更像是一个流传了千年的梦,一个寻找身体与心灵都能栖息的世外桃源的梦。古堰画乡的未来,必将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始终古韵绵长而不失现代典雅之风,清雅含蓄而不失西方艺术之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推动下,向更高品质的景区迈进。
近年来,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古堰画乡以国际化的视野为格局,用艺术生态的学术态度来审视“巴比松”油画群体的现象,从艺术介入乡村的视角,探寻助力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和实现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