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前景看好
未来的数字农业一定是全面数字化的,每一个生产要素在数字世界里都有一个对应的影子,不需要实际操作生产要素,我们就能通过计算模拟操作所带来的效果,实现对生产、消费、流通全链路的预测,做到资源效率最大化、柔性定制按需生产、透明监管等。一切都是由数据驱动,由计算机在抽象的世界里模拟运营再反馈到现实中。同时,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一起配合,推动农技和品种改良的快速进步。数字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农业走向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也可以起到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作用,助推农业进一步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
4.5.2 实施不易
发展数字农业科技,需要政府、相关研究机构、学者及农业信息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引导,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业信息科技企业的补贴力度,促进创新发展、技术落地;相关研究机构、学者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将自己的经验、方法以适宜的方式传递给相应的农业从业人员,将传统的农业耕作知识变成数字化、数据化产品,为未来的智慧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以市场化为思考逻辑,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需要深入一线,以农户为核心服务客户,思考如何帮助农户更好地发展,解决农户的根本问题,农业信息科技的发展重点在于落地。
另外,数字农业使得全程追溯农产品的生长过程成为可能,亦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在指导农民精耕细作,在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多个环节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单位产量,促农增收。然而要普及科技农业并没有那么容易,面临着不少难题。
难题一:数字农业属于高技术、高市场化的产业,需要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对于技术的要求也高。一方面,农业信息科技主要应用于几百米以上整体耕地,而此类耕地数量较少,且实现全面数字化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另一方面,设备或软件价格较高,平均每亩需要几百至几千元不等,而产品销售没有议价权,采用数字农业对农业实际收益没有显性变化。农业数字化程度低,获取数据较难,同时传感器采集数据少,精度不准不稳定,并且核心设备及传感器来源于国外,中国大部分核心技术研发仍处于实验室当中,应用性不强。
难题二:许多看似简单一气呵成的操作,实际上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培养懂科技、懂电脑、懂市场、懂管理的知识型人才。但是,对于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说着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其实难上加难。我国农业人才短缺是最为严重的,根据2017年12月统计的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共31422万人,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比为91.8%,农业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农业人才缺口严重。实现农业数字化、智能智慧化发展,需要着重加强农业人才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生产经营效率,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如何帮助农民解决问题。(www.daowen.com)
难题三:农业大数据难以前行。基于大数据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势头,农业大数据生产的潜力不容小觑。以阡陌网络科技、天创金农科技、慧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在初探大数据指导农产品产销结合、供需对接等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现代农业依靠大数据,可以提前预测农产品的产量,使得农业生产更具针对性与计划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部分农业大数据公司还在起步阶段,其中还面临着成本、推广等问题,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也许是开始实施数字农业的引领者。
4.5.3 探索思路
以数据平台为发展方向,横向拓展,通过不断地为行业内从业者提供解决方案,包括种植、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从而获取更多的数据;但该类方式仍以某个具体的项目为主,可复制性不强,而且获取某一产业的可用数据均较少,但这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方式。
以数据平台为发展方向,纵向发展,先解决某一类农产品的联网,跑通某一类农产品的数据模型,如慧云信息的葡萄联网、农信互联的猪联网等;但每种农产品又含有多个品类,如柑橘分为柑、橙、橘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数据模型仍不容易。
以上游核心产品为发展方向,如某一类价格昂贵,如铁皮石斛、大闸蟹等,但必须应用传感器,如实时测量、显示土壤氮磷钾含量的传感器。当然,现在也有部分企业从研发传感器入手,同时通过自研或其他企业合作,为行业内提供解决方案,但资金、精力等投入时间较长,短期内企业无竞争力。如图4-3所示。
图4-3 雁荡山的高附加值农业产品铁皮石斛采用物联网土壤检测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