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您认为车企到2020年要满足百公里5升的油耗限值标准的压力大吗?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赵福全:压力的确不小。对于自主品牌企业来说,一是技术储备不够;二是还存在侥幸心理,对于国家到底会以多大力度执行百公里5升油耗法规,一些企业还在观望;三是实现这个目标确实需要大幅度的技术升级,而这是要以增加成本为代价的,以自主品牌车企的品牌溢价力,如何消化这些成本是很大的挑战。总之,这是技术、成本、市场、企业能力和政府执法力度之间的一个博弈。
对于外国车企来说,可以直接把能够满足油耗限值的产品引到中国,但同样需要技术成本,市场会不会为这部分成本买单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为了满足中国的油耗限值标准,需要重新梳理确定产品组合。由于限值标准有“抑大扬小”的特点,必须加大更节能的小型车的比例。而大车的利润空间远比小车高,这种产品组合的变化将会影响外国车企的收益。所以外国车企也说百公里5升油耗很难,很大程度并不是它们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而是它们不愿意减少自己的利润。
新京报:但是国人就是偏爱加长加大的车型,SUV也卖得很火,这样的消费习惯是不是助长了这些企业的行为?(www.daowen.com)
赵福全:消费者愿意买大车这无可非议,企业迎合消费需求多赚钱也无可非议。但作为国家来说,这种消费文化下的汽车社会是难以持续的。能源早已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全局的最核心问题,去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9.6%,这个数字预计还将增长,而汽车是石化燃料消费的大户。如果我们不对油耗高的车型进行限制,能源短缺的局面就会更加严峻,甚至直接制约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因此,站在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国家必须把能源合理地、有限制地分配给各个领域,以保证国家能源指标总体受控,落实到汽车产业就有了燃料消耗限值标准的出台。
要确保汽车产业节能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严格执法,否则不仅油耗限值本身形同虚设,更会带来无穷后患:第一,国家短期的节能减排目标不能实现,将导致长期的目标面临更大挑战;第二,第三阶段百公里6.9升的目标只剩不到一年了,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没有达标。实际上很多企业仍然觉得反正到时候大家都做不到,国家肯定会放松标准,或者法不责众。有这种侥幸心理作祟,我认为未来我们的节能技术将很难有快速的进步。国家切不可传递错误信息,必须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一些鱼目混珠、得过且过的做法依然能够大行其道,不仅油耗法规无法落地,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更会使整个产业创新环境遭受巨大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