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事实上,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还远远没有达到上限。我也和很多专家、学者进行过探讨,大家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三千万辆绝不是上限,甚至四千万辆也极有可能。现在各种预测给出了不同的增速,但顶峰何在却无人敢断言。从这个角度讲,守着家门口作战的中国自主品牌应该还有很大的机会。
但机遇大,挑战更大!中国汽车市场这块全球最大的蛋糕无比诱人,世界汽车豪强无不垂涎三尺,竞争日趋白热化。当前,国外品牌对自主品牌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外车企本来就有品牌、产品、技术、经验和积累等多方面的优势;自主品牌的相对优势只在成本、灵活性和文化等方面,但是现在很多国外品牌选择下探产品线,也开始造“便宜”车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提出实施全面本土化,不只包括研发、制造、销售的本土化,也包括战略、决策、管理、人才的本土化,以加快反应速度,提供针对性更强的产品;同时在中国打拼了30年,国外品牌也越来越了解和适应中国文化。
与此对应,自主品牌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以前靠低成本优势竞争,现在这个优势正在削弱,国外品牌也开始进入中低端市场了;以前车市常常是两位数增长,自主品牌靠“水涨船高、随行就市”也能过日子,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尽管和自身纵向对比,自主品牌进步显著,但与国外品牌横向相比差距依然巨大。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现在已经短兵相接了,尤其是在A级车这个产品线上。如图3-8所示,国外品牌从传统的B级下探,自主品牌则从A0级上行。但国外品牌是轻松下探,少投入甚至无投入换大销量——通过简化技术和配置进入低端市场;利用已有的投入来进一步扩大销量,分摊成本,即使不赢利都行,且越往低走销量空间越大;唯一的顾虑就是可能对品牌有伤害,但现在又有了“中国特色”的合资自主品牌做招牌。而自主品牌则是艰难上行,大投入换小增量:品牌不支撑、技术无储备、成本增加难消化;越往高走品牌依存度越大、技术要求越高、销量增加的空间反而越少;但为了提升品牌、增加份额,自主品牌又不得不如此,否则以后会更加艰难。(www.daowen.com)
图3-8 短兵相接:合资品牌产品线轻松下探VS自主品牌艰难上行
那么到底如何赢得这场空前惨烈的竞争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要在保持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竞争对手的优势,努力做到“我有的优势别人没有,别人有的优势我尽量拥有”。国外品牌正在通过全面本土化来实现低成本、高灵活度以及适应中国文化的复杂性;自主品牌理应也唯有加快正规化和国际化的脚步,才有可能逐步缩小在品牌、产品、技术、质量和运营经验等方面的差距。因为正规化和国际化是国外品牌最大的优势之一,特别是进入微增长时代,企业之间比拼的更是实力,正规化、国际化就显得更为重要。
必须看到,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海外市场,自主品牌的竞争对手都是国际化、正规化的集团军。自主品牌面对的国内市场占全球份额的1/4,但几乎全球的竞争者都在此竞技,在本土作战同样要和跨国巨擘们较量,也要和外国供应商打交道。而国外品牌正规化、国际化的运作与经营深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同时,海外的市场更为广阔,但分布零散,多数市场对中国品牌抱有“低质低价、不规范、抄袭”等极深的成见;而对这些市场,外国品牌则以其正规化、国际化,包括品牌认知、产品品质(平台化、系列化以及高品质的形象)、核心技术(正向开发的形象)、服务及广告宣传等,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充分认可。面对国内外这样的竞争对手,我认为自主品牌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正规化、国际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