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关键在执行:优化治理雾霾

关键在执行:优化治理雾霾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四,也就是欧四排放法规,同期全国汽车保有量约为1.2亿辆;而欧洲是在2005年推行欧四标准,同期汽车保有量已达2亿辆以上,但是欧洲并没有出现雾霾。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汽车并非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要么就是我们的排放法规执行得不到位。”所以说,国五还是国四都在其次,关键问题还是在执行,通过一辆就是一辆。

关键在执行:优化治理雾霾

【精彩语句】

“中国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四,也就是欧四排放法规,同期全国汽车保有量约为1.2亿辆;而欧洲是在2005年推行欧四标准,同期汽车保有量已达2亿辆以上,但是欧洲并没有出现雾霾。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汽车并非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要么就是我们的排放法规执行得不到位。”

“在立法时首先要进行科学分析,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立法,要根据执法的可操作性稳健地立法。汽车排放对于雾霾的贡献度到底多大应该系统研究,用科学的数据证明。”“一旦立法,要坚决执法。”

【编者按】

在重重的雾霾之中,限制汽车使用的声浪在各地此起彼伏,一些城市已开始付诸行动。在本篇专访中,赵福全教授冷静地阐述了对于汽车与雾霾问题的深度思考,强调执法重于立法,对雾霾系统研究和综合治理方为上策。

汽车纵横:由于持续的雾霾,很多地方对于汽车的使用采取了“围剿”的方法——限行、限购,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赵福全:我认为短期内可能有一定效果,但长期看这不是一种科学的解决办法。事实上,老百姓生活水平提升了就想买车,这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正常需求。拥堵和污染问题,不应该通过限制消费、限制使用来解决,而应该采取系统的治本的办法,如通过合理的城市和交通规划等。中国十年间汽车产业规模增加了1600万辆,而达到同样的规模美国用了近80年,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尚未进入汽车社会的旧模式来做城市和交通规划,当然会出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必然会出现的,假以时日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汽车产业不仅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象征,更是工业进步的一种体现,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支柱性产业。如不系统研究快速进入汽车社会的诸多问题,而是简单粗暴地限制,不仅无法长期有效地解决当前的这些问题,还会给百姓的日常便捷出行造成很多不便,长期下去也会对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汽车纵横:为了应对大气污染,汽车的排放法规也呈现出越来越严格的趋势,这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构成了不小的压力……

赵福全:实际上,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排放标准制定得不严格,而是法规执行得不到位。我们的法规只限制新车,但是污染严重、不达标准的老车更多。虽然现在北京的标准都到了国五,相当于欧五,但是北京路上跑的车到底有多少真正达到了国五标准呢?有的车通过环保认证的国五了,但真要是随机去抽查能达标吗?有的新车是能达到国五,但跑了一年之后还能达标吗?所以说,国五还是国四都在其次,关键问题还是在执行,通过一辆就是一辆。我认为加速立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执法,否则即使立法定的是国六,但路上跑的全是国一、国二,能解决我们的雾霾问题吗?

汽车纵横:能否再详细解释一下?(www.daowen.com)

赵福全:做个横向的比较就能一目了然。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实施与中国接近的排放标准时,其汽车保有量远比中国更大,但并没有出现雾霾。这就说明造成雾霾的一定还有其他很多原因,需要科学系统地认真分析、研究,以便有效治理。例如,中国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四,也就是欧四排放法规,而欧洲是在2005年推行同样标准的;中国全面推行国四时汽车保有量大约1.2亿辆,而欧洲同期的汽车保有量已达2亿辆以上,远超过中国,但是欧洲并没有出现雾霾。这其中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汽车并非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要么就是我们的排放法规执行得不到位。所以我们应该先把执法不到位的漏洞补好才行。一旦立法,要坚决执法!

汽车纵横:不过有人觉得,严格立法总没有错。

赵福全:逐步提升法规标准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在立法时首先要进行科学分析,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立法,要根据执法的可操作性稳健地立法,否则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而又得不到实际效果。

首先,应该系统研究汽车排放对于雾霾的贡献度到底有多大。如果汽车不是现今中国雾霾主要的原因,我们有必要一味加快排放法规的升级吗?我们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来评价法规升级后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度,以及由于法规升级所带来的经济成本增加,而不是简单的“跟着感觉走”。国家立法一定要科学、系统、务实、长远。

其次,立法的同时就应该考虑如何将执法贯彻到底,确保落地,否则无法达到立法的效果,长期下去政府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例如,对于北京数以百万辆低排放标准的老旧车辆,不快速加以更新,即使每年新增的二十几万辆新车排放再低,改善环境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最后,环保要求对于企业来讲是技术问题,更是成本问题。环保法规加严,需要更高的技术,增加更多的成本。在这方面,国外车企早有技术储备,届时只要把国外的技术导入即可,不需要额外的研发投入;而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挑战则要严峻得多,必须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攻关,同时增加的成本又没有品牌支撑来买单。从这一点上讲,那种对环境保护贡献不大的法规升级真的要慎之又慎,否则不仅无法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还会给外国企业在中国抢占市场提供有利的武器

总之,如果我们确实有科学的数据证明汽车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只要把国五升级成国六就可以改善环境,那么即使牺牲一些本土企业的利益,也应该强制推行。然而现实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应首先将现有的法规执行到位,同时开展系统科学的研究工作,找到雾霾的真正原因,并进行有效的根治。从这个角度来说,环保和汽车产业不应对立化,而应该和谐发展,从而既让汽车更好地服务于绿色社会,又为汽车强国建设提供充分的空间。

(本文根据《汽车纵横》2013年11月25日赵福全教授专访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