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优劣势

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优劣势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一,新一轮科技变革期与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期相互交汇,使智能汽车发展同时兼备外部契机和内部动力。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框架和“互联网+”的明确方向指引下,智能汽车发展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优劣势

1.中国发展智能汽车的优势

中国加快发展智能汽车正当其时,具有以下四个突出优势。

其一,新一轮科技变革期与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期相互交汇,使智能汽车发展同时兼备外部契机和内部动力。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框架和“互联网+”的明确方向指引下,智能汽车发展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其二,工业体系完整、基础完备。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同时也是具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国家。经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方面有了巨大提升,占据了本土1/3的乘用车市场份额,在研发方面也完成了由逆向模仿为主、向正向自主为主的转变,这为后续进一步发展智能汽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中国拥有规模超大的汽车市场,对智能化的迫切需求将会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已达2460万辆规模,远超美国巅峰时期的总量,而且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绝无仅有的庞大市场、不断升级的法规标准、差异化明显的消费群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将促使国际车企加大在中国的本土化研发,然后再将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产品推向全球。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市场的引领作用,按照自己的需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汽车标准体系,从而赢得未来竞争的宝贵话语权

其四,中国信息产业拥有全球顶级的互联网公司。中国的互联网消费者数量众多,语言文化自成一极,不仅为开展“互联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也加大了外资企业在中国竞争的难度。同时,中国在包括5G在内的通信等行业拥有国际先进的技术以及标准的发言权。此外,中国独立于GPS之外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也在国家战略层面确保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自主权。(www.daowen.com)

2.中国发展智能汽车的劣势

在具备独特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看到,中国在发展智能汽车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存在着明显短板。

其一,传统汽车产业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目前,中国尚无世界级的汽车品牌和整车企业,质量控制能力和基础研发能力不足;本土供应商的实力大多有限,产业链条上存在关键缺失;而与汽车产业紧密相关的基础工业水平,包括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元器件及技术基础也存在严重不足。按照德国的标准衡量,中国制造业整体上还处于工业2.0到3.0之间的水准,尚不能直接支撑向4.0的跃升。必须明确的是,智能汽车首先依然是汽车产品,造好“传统”汽车是造好智能汽车的前提和基础。正如造好电池电机不等于就能造好电动汽车一样,拥有一些智能互联技术或平台也不等于就能造好智能网联汽车。我们切勿陶醉于所谓“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必须踏踏实实提升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业实力。

其二,和智能互联相关的核心技术领域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如果说,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中国的起步基本与国际同步,那么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并非如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了V2X(车和人、车、路等)通信及控制的大规模道路测试评价,并从国家标准法规方面提出了ADA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强制装配时间表,现已进入产业化及市场部署阶段。发达国家在智能汽车发展的时间节点上趋于一致,如美国目前已经在既定战略和布局下明确了发展方向以及分工协作,开始通过各类组织形成联盟关系,试图构建统一的行业标准,以期形成新的行业壁垒。而整体来讲,中国智能汽车自主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如不能在产业新格局形成阶段介入其中,很可能会被屏蔽于外,不仅不能缩小差距,更有进一步落后的风险。

其三,中国虽有强大的互联网产业基础,但有过分偏重销售和服务端的明显倾向。无论电商多么发达,也只能解决如何更方便地销售产品的问题,而不能创造优质产品本身,更无法通过智能化来使产品使用价值最大化。特别是面向未来的“智能制造”体系,消费者与制造商直接对话将成为主流趋势。中国互联网企业同样面临转型挑战,必须思考如何介入和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否则,不仅无法对智能汽车的发展提供助力,甚至反而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