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制造2025”起草的背景是什么?
赵福全:“中国制造2025”最早源于中国工程院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在新一轮科技变革的大潮下,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计划、日本的“智能机器人”计划等,都是实现制造业网联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不同路径。中国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制造2025”。
21世纪经济报道:据说一开始对汽车产业到底要不要写进“中国制造2025”是存在争议的?
赵福全:是的。起初重点产业中并没有列入汽车,理由是汽车产业自主部分做得不好。后来,相关专家和领导据理力争,充分解释了汽车在制造业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战略制定应该面向制造业未来的竞争力。汽车业过去不强不意味着未来不应该强,不能够强。制造业转型如果不把汽车作为一个抓手和龙头,那么其转型将缺乏重要目标和有效载体。
此外,“中国制造2025”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国家在战略层面上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到2025年,中国跨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个阶段,到2035年,进入中等水平的制造强国行列,这个内容已经开始讨论了;第三个阶段,到2045年,也就是接近建国100周年时,中国争取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把汽车放进这个规划里是有很大问题的。
我个人认为,汽车在民用工业里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因为它涉及材料、能源、机械、电子、信息等,市场巨大,拉动力极强,所以国家战略不应该以能力定方向,而应以需求为衡量标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包括汽车产业,并应把汽车作为龙头来抓。(www.daowen.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在规划中,关于汽车部分,专家组撰写的思路是什么?
赵福全:核心思想是,要利用“中国制造2025”这个契机,把汽车纳入到国家的战略产业中,以期将自主品牌做强。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把中国的制造业做强,而中国制造业做强应该有一个载体和抓手。对此,汽车专家组认为,汽车既是最好又是最难的切入点。事实上,德国“工业4.0”也是以汽车业为切入点的。它由德国工程院牵头,以弗劳恩霍夫协会作为顾问,宝马、西门子、博世等汽车相关企业都参与其中。
德国选择以汽车为载体推行“工业4.0”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工业4.0”的核心就是实现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越是在产业链复杂、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高的产业实现,其价值和效果也就越大。而汽车正是这样的产业。第二,汽车的关联性、带动性强,德国认为如果汽车业实现了“工业4.0”,对整个制造业的转型都将有巨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未来,中国制造业要想有大突破,如果汽车产业不能做强,我认为会非常困难。像装备制造业产出的机床、材料和工艺方面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可以在汽车上找到“用武之地”,而且这些相关产业也必须做强才能最终造出好车。
所以,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我们认为必须把汽车列入“中国制造2025”里,即使现在汽车还比较弱,但作为龙头也作为载体,未来一定要做强。最终,这些意见也得到了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