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以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更小的能耗,实现大批量的个性化生产,以更快速、更充分地满足未来消费者对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是因为德国已经做到了“工业3.0”。德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极高,在这种条件下提出“工业4.0”,既是德国对制造业转型的未来展望,也是其加快制造业升级的现实目标,更是其试图继续“称霸”国际制造业的战略布局。
相比于德国制造业,我国制造业目前总体上还处在“工业2.0”至“工业3.0”之间的水平。以汽车制造为例,不少本土企业的焊接、冲压车间还远未实现自动化。这不只是资金和设备投入方面的差距,更是生产管理、工艺技术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水平的差距,也可以说是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工业4.0”固然为我国制造业向更高层次直接迈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给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全新的、更艰难的要求,使正在努力向“工业3.0”追赶进军的中国制造业面临“雪上加霜”的挑战,因为“工业4.0”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制造业如果选择“跨越式”的迅速跟上,以现有水平难度很大;但如果选择暂时不跟进,未来则可能要面对更大的落后,处在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www.daowen.com)
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标志的“工业4.0”,将使“中国制造”低成本的传统优势丧失殆尽。未来的智能工厂,将是一个人工智能管理的、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制造体系,传统制造工人发挥作用的空间所剩无几。同时,“工业4.0”还将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革,通过充分的物联网平台,消费者可以直接向工厂表达需求,智能工厂则经过大数据分析和云端处理后,及时组织各相关要素,按照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产品的设计、生产及服务。因此,不仅生产环节,还有销售和流通环节的人力成本所占比重都将显著降低。这些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产业而言,产生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工业4.0”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没有可能避开“工业4.0”而实现制造强国,因此必须基于现有水平,努力填平补齐,倾全国之力争取迎头赶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