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正确的战略判断是中国最终做强汽车产业的前提和基本出发点。而制定及实施正确、科学、有效的汽车强国战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首先,我们要认认真真从曾经的战略误判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前面提及的种种因素和依据,一再对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做出过于保守的估计。“十五发展规划”提出,2005年汽车产量达到320万辆,其中轿车110万辆,实际上当年中国生产汽车超过570万辆,其中乘用车突破了300万辆。接下来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2010年汽车产销量达到900万辆,似乎比“十五”要“大胆”了许多,但最终实际数字竟然是超过1800万辆!如此巨大的预测差距,反映了国家严重低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国民消费能力骤增,以及百姓对拥有汽车的强烈愿望,这就难怪我们在各个方面都未能做好准备了。
也许有人会讲,当时的情况下即使最乐观的估计者也很难预料到1800万辆这样惊人的数字。如果是商业误判也在情理之中,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连续的误判的确应该反思!第一,国家战略必须高瞻远瞩,否则如何把握全局、掌控未来?第二,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国家战略必须“赌赢不赌输”,就算2010年没有这样高的产业规模,但汽车社会的到来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理应早做准备,提前布局能源需求、城市规划和交通模式。即使汽车社会晚到几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浪费,而会变成战略储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三,我们不仅对国民购买力的增长估计不足,也没有站在必须建设汽车强国来实现制造强国的国家高度上来看待汽车产业。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充分认识到做强汽车产业的战略意义,并充分利用好快速增长的本土市场来发展自主品牌,而非单纯的“市场换技术”,那么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远非如此。第四,我们更要自问,是否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曾经的误判及其危害,并下定决心“亡羊补牢”,重新制定正确的战略,彻底扭转之前的被动局面。而现实是我们的汽车强国战略在哪里?谁在制定?谁在实施?又有谁在考核督办?如果这些都没有,我们的汽车强国梦岂非“黄粱一梦”?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对汽车产业战略定位的模糊,对做强自主态度不明,对合资企业何去何从争议不断,对汽车不断的“限”和“制”。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太久,做强汽车产业可能会错失最后的“良机”,而中国永远只能是别国汽车的“加工厂”和“大卖场”!
其次,汽车强国战略必须能够细化分解,成为可操作、能落地的战略。
战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以确保最终实施到位,这集中体现在战略能否与战术实现有效结合。战略指导着战术,战术支撑着战略,两者互为依存,相辅相成。一方面我们不能将战略和战术混为一谈。五年规划其实只是国家长期战略的阶段性战术实施,建设汽车强国应该成为长远的国家战略,并通过多个五年计划稳步实施。另一方面,高高在上、孤立存在的汽车强国战略也没有意义。要让正确的战略判断转换为有效的战术执行,在层级上必须构建合理的战略阶梯金字塔,即由汽车强国战略,自上而下,到地方战略、产业战略、能源战略、人才战略、技术战略等,再到城市战略、企业战略、本土战略、海外战略等,逐次分解,直抵战术;在时间上必须形成循序渐进的长远谋划,即由眼前的五年规划,前后相接,到后续的下一个规划,环环相扣,逐步落实。唯有如此,汽车强国建设才有可能真正实现。(www.daowen.com)
最后,正确的汽车强国战略指向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汽车强国战略绝不仅仅是汽车产业自己的事情,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是由汽车产业极强的关联性和复杂性决定的,也是将其确定为国家战略的原因之一。因此,正确的汽车强国战略必须涵盖做强汽车产业所需的各方面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对汽车产业发展的预测及评估,对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认识和肯定;面向未来的汽车产业应具备的特点和优势;能源问题的全面梳理及解决方案;环保问题的系统研究及应对措施;全新的城市规划及城镇布局;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分工及合理分配;本土企业做强的制约因素以及解决方案,等等。任何环节都不能稍有轻视忽略,每个问题都必须通盘思考。这也正是汽车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总之,正确的汽车强国战略不仅是一种判断和预见,还应是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的综合解决方案,也只有在这样的战略指引下,我们才能向着最终做强汽车产业的目标不断迈进!
战略必须与时俱进,汽车强国战略也是应运而生的。过去中国可以通过卖服装、卖家电发展经济、赚取外汇,这在当时是有效的战略,因而也是正确的战略。但是未来我们如果继续如此,恐将难以为继,新形势下的竞争要求我们必须主动积极地谋求产业升级,通过卖汽车、卖飞机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实施战略转型的意义所在。在中国汽车产业尚无足轻重之时,我们当然提不出汽车强国战略;但当今天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时,我们必须自问,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美、德、日、韩等汽车强国那样,让本土汽车企业的产品行销全球?我们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
“往事不可追,来者尤可鉴”,汽车强国战略应建立在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而非对历史的否定与抱怨之上。曾经的战略误判固然令人遗憾,但只要能从中吸取教训,那就不是包袱,而是新的起点。“未雨绸缪”尤其难能可贵,“亡羊补牢”更须坚决及时。我们呼唤清晰科学的汽车强国战略。我们坚信在正确的汽车强国战略指引下,中国汽车产业一定能继往开来,大有所为!
(本文原载于《中国汽车报》2013年12月2日A5版赵福全教授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