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航船再度踏上征程。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第二季”(李克强总理语)里,通过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通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确保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根本性的核心任务,而提升制造业水平则是重中之重。正如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视察时所说,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
应当说,中央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抉择是高瞻远瞩的,恰恰抓住了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要害。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要想完成转型升级,就必须要建设制造强国,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其理由有三。
理由一,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还远不是制造强国。虽然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但总体上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高,尽管有少数行业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多数行业都是大而不强或者不大也不强。制造强国不仅仅在于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强弱,也不仅仅在于制造出的产品的优劣,而是制造产品的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性、品牌附加值、市场价值以及利润分配的综合体现。即使能够造出性能卓越、质量上乘、成本受控的可靠产品,如果品牌和技术不属于自己,劳动含金量不高,那也只是在给人家打工,“帮别人养儿子”!因此,能否决定产品的DNA,才是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的本质区别所在!
根据美国经济咨询机构IHS Global Insight研究数据显示,早在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就已占世界的19.8%,高于美国的19.4%,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但是同期美国制造业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制造业雇用员工则约有1亿人。同时,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平均水平20%~30%,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更远。这个对比是令人震惊的。显然,中国制造业决不能满足于这样的低水平,否则将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简单依靠积累量的发展模式已经无以为继,毕竟能源、劳动力以及环境承载力都是有限的。未来,我们必须依靠提升质的发展模式才有出路,才能做到以最小的人力投入、最小的资源使用、最小的环境伤害,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和利润,实现中国制造的历史性突破。也只有这样,不断增长的制造业才能带动中国经济整体的持续攀升。(www.daowen.com)
理由二,作为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制造业的强弱事关全民族的竞争力,做强制造业是中国别无他途的战略选择。如果说一些较小的国家有可能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实现富足的话,中国则没有这种可能。中国自成世界之一极,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基础,广大百姓的收入就没有保障,广阔的消费市场也就失去了原动力。反过来讲,有了强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充分的就业,创造了足够的财富,第三产业才有了发展的依托。一句话,中国如果不建成制造强国,创造价值并带动产生更多的价值,让广大制造业及相关从业者都获得更高的收入,将很难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国家阵营迈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法实现,中国成为富国的梦想将遥遥无期。
理由三,建设制造强国意味着中国要在世界大分工中从低端向高端跨越,而这正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方向。目前,中国所谓“世界工厂”的地位,只是在为先进工业国“卖苦力”,我们能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却依然只是为人家代工,同时能耗和污染又由我们承担。例如苹果手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很少有使用者注意到,iphone的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美国加州设计、中国组装(Designed by Apple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有数据显示,苹果公司的利润率高达58.5%,而代工方的利润则只有可怜的0.5%。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制造出了世界一流的手机,但我们制造的产品并不属于我们,我们只从中分得了少得可怜的利润。中国自己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还不多,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低端和劣势地位。这种局面必须扭转,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非常迫切,外在压力异常巨大,因此,必须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建设制造强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