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为盐文化饮食代表,诺邓火腿和鹤庆火腿的制作过程差异较大。
诺邓盐井和乔后盐井都形成了与井盐文化有关的饮食,即诺邓火腿和鹤庆火腿,同为火腿,但二者的制作过程又不同。
在诺邓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云龙一大怪,火腿裹着泥巴卖。”这里指的就是诺邓火腿。在盐卤下沉淀的泥浆是制作火腿的一个重要原料,诺邓的火腿在腌制过程中都会在火腿表面均匀地涂抹一层诺邓盐卤水下沉淀的泥浆,这层泥浆可以使火腿保鲜,防虫的同时增加香味。至今,诺邓地区的人们在腌制火腿时仍然沿用此法。
相比较之下,鹤庆火腿虽然也是用乔后盐井产的盐腌制的,但其腌制方法并不是在其表面抹盐卤沉淀的泥浆,而是用竹签在火腿表面的骨肉上扎几个小孔,再撒上乔后井盐。
可以说,诺邓火腿和鹤庆火腿都比较有名,但相较而言,诺邓火腿主要因诺邓盐而出名,而鹤庆火腿则因其火腿的肉质和其独特的形状(即腿脚弯曲但外表圆整)而成名,其二者差异一目了然。(www.daowen.com)
(2)有关盐的建筑遗存不同。
诺邓盐井地区至今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万寿宫。而万寿宫的修建则是与盐息息相关。明清时期,诺邓地区的盐业发展是最为兴盛的,盐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贸的发展,该时期在产盐地区还专门形成了集市,即“旧州街,初六、二十一日;关坪街,以朔望日为期;漕涧街,以辰戌日为期;天耳街,初二、十六日;师井街,初五、十九日;顺荡街,初八、二十四日”[23]。集市的兴起也从侧面反映出诺邓地区商品经济活跃。而这种活跃是得益于盐业经济的发展。正是盐业经济的发展,才使诺邓地区商业繁荣,商贾云集,货物众多,可谓是“万驮盐巴千石米,百货流通十土奇;行商坐贾交流密,铓铃时鸣驿到里”。[24]众多的商人聚集到诺邓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为了给涌入的商人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贸易场所,才专门修建了会馆——万寿宫。来自各地的马帮和牛帮在此把盐运出去,又把粮食和其他的商品运进来。
然而,乔后盐井虽然也产盐,但因其地势狭窄,且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生产的盐主要是通过马帮运到沙溪地区进行集中销售,而沙溪地区则成为乔后盐的集散地和贸易地,故而亦因盐兴盛。但是,正因为这个原因,乔后反而无法留住商人,故而也失去了修建万寿宫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