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盐文化的共同传承与发展

盐文化的共同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井盐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锅盐和筒盐。不管是龙王会还是龙王庙,都可以看出诺邓和乔后盐井当地人们对盐神的共同崇拜。诺邓盐井和乔后盐井的发现也有相关的盐神传说。从诺邓和乔后盐井有关盐的传说来看,都与牛羊等动物发现盐卤有关。都重视儒家文化的传播。诺邓和乔后虽然都是以白族为主要民族的聚居地,但是,随着两地盐业经济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同时也带来了儒家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

盐文化的共同传承与发展

(1)制成的盐皆是筒盐。

云南井盐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锅盐和筒盐。其中,锅盐行销最旺。而筒盐是将卤水煎成的盐沙和灶灰(或灶土)混合后,再筑成圆筒,筒盐的行销往往不如锅盐。

诺邓盐井和乔后盐井生产的都是筒盐,即“云龙井场各井均系筒盐,用蓝草装载”。[12] 诺邓井盐作为云龙井场五井之一,其生产的品种也是筒盐。

而“乔后井场各井均系筒盐,故无须包装,商脚承运亦须用骡马驮载,每驮平均能载盐十筒许”。[13]

从生产的盐的品种来看,诺邓盐井和乔后盐井都生产筒盐,而筒盐相比较锅盐更便于马帮运输和携带。

(2)都盛行龙神崇拜。

云南以产盐为大宗,而龙常常被人们视作是盐产生的源泉,因此在产盐的地区都信奉一种龙文化,并专门为龙王建庙祭祀,即“雍正二年,巡抚杨名时以盐课充溢,民食有赖,请准加各一井龙神封号,为普泽龙王,春、秋致祭。”[14]诺邓和乔后盐井也不例外,都有龙神崇拜。

在诺邓地区,村民十分崇信卤龙王,专门建有一座卤龙王庙,该遗迹至今还存在;此外,还在地下的盐井深处专门设有卤龙王的神坛,来供下井汲卤的盐工祭拜。诺邓地区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还举行为期两天的龙王会,有接水、祭祀和唱戏等各种娱神活动。其中,在接水活动中还专门有“接水魂”的仪式,即去村寨北山的一处溪泉,象征性地取回一瓶“龙泉水”,倒入盐井之中,祈求卤脉兴旺。[15]龙王会也成为诺邓村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乔后盐井亦如此。龙王是当地人们的一种信仰,并专门修建了龙王庙,即“矿(卤)龙王庙,在城南乔后井,光绪九年井大使赖继舜建”。[16]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杜文秀和贡生王勋臣、邑增广博士陈纪等承首募捐重修乔后井本主龙王庙。[17]直到今天,乔后地区仍然存在盐龙祠(盐龙祠位于今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距县城72公里)。“盐龙祠”是乔后盐矿旁边的一座寺庙,在盐龙祠堂的正殿中供奉着“盐公”和“盐母奶奶”,在正殿的旁边还有一个小房间,里面专门供奉着一尊“龙王”。由于当地村民认为龙的口水就是盐水,为祈求盐源不断,因而供奉龙王。

不管是龙王会还是龙王庙,都可以看出诺邓和乔后盐井当地人们对盐神的共同崇拜。(www.daowen.com)

(3)盐井发现传说极为类似。

滇西盐井地区的人们除了信奉龙王以外,还常常把发现盐井的人或者动物视为盐神,在民间也流传着各种盐神传说。诺邓盐井和乔后盐井的发现也有相关的盐神传说。诺邓盐井发现的传说,据说是由村中的一牧羊人家去放牧时,羊群在青石崖底下舔石崖不肯离去,牧羊人觉得奇怪进行察看,只见青石崖底下的石洞中流着一小股水,牧羊人尝了一下,才知道是盐水。随后就有了盐的开发。[18]

乔后盐井传说也是由一位放牧的人发现的。据清代《光绪剑川州志》记载:“乔后井,原名北坡井。前明洪武四年,土人有陈姓者牧牛于村之北坡,山腰有泉一窪,牛至此辄饮之,留连不去,牧者异之。以告人,一掘而卤泉混混。今庙中像供骑牛者此物此志也。”[19]而当地人们为了纪念发现卤水的骑牛者,还专门修建了硔王庙,尊其为“硔王”。在当地,“盐”又称之为“硔”,因此,“硔王”也就是“盐王”。在硔王庙还专门有一副对联,即“厨中百味盐为首,美肴当思硔王功”[20],道出了人们对硔王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从诺邓和乔后盐井有关盐的传说来看,都与牛羊等动物发现盐卤有关。

(4)都重视儒家文化的传播。

诺邓和乔后虽然都是以白族为主要民族的聚居地,但是,随着两地盐业经济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同时也带来了儒家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

诺邓盐井在其兴盛的明清时期,就举办尊儒祀孔的活动,同时还开设学校来传播儒家文化,“雍正三年,知州陈希芳设传心、修翎二书院,更于天耳、诺邓、江外分设,训诲子弟,以广文治。”[21]

乔后盐井在清道光年间也设了桥川义学,史载桥川义学设在乔后,“道光二十二年知县樊肇新设。”[22]除了桥川义学以外,在同治年间,还设敷文馆。

诺邓和乔后都通过设置学校来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