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厂古镇保护与开发原则

宁厂古镇保护与开发原则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厂古镇空间狭窄,植被较差,暴雨、洪灾以及塌方、落石等地质灾害频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故生产、生活、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应限定其范围、方式和强度。

宁厂古镇保护与开发原则

1.系统耦合

宁厂古镇的复兴,其实就是“再城镇化”的过程,虽说城镇规模较小,但也是肝胆俱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产业恢复、城镇功能修复、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等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同时,承担各子系统建设的,是不同的部门、单位、经济主体,以及民居群众等,他们本身就有各自的不同利益和诉求。故在规划实施中,一定要综合平衡,密切协调,消除内耗,使各子系统相互契合,步调一致,形成内生合力

2.开放集成

宁厂古镇的保护、开发,是一个繁复工程,不是某个部门或单位能够独自完成的。所以应秉持开放的态度,摒弃“开发商独家运作”或政府直接经营的固有模式,借鉴互联网的理念,搭建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欢迎各方力量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参与主体不仅包括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包括有实力的开发商(1~2家)、众多的本土民间资本、文化保护(研究)机构、土著居民,及社会各界人士。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赋予各参与主体不同的职责和权利,将建设任务“分包”给最恰当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创造力。尤其应重视本土中小民间资本的力量,他们胸怀深厚的故乡情怀,更有积极性和责任心;他们拥有一定的资金,熟悉市场和乡土民风,经营灵活,适合承担恢复传统产业(兴办各手工作坊)这一最基础、最繁琐、最重要的任务,以及生活服务等经营项目;重大旅游项目(游客接待中心、盐水浴等)可通过招商引资交给外地有实力的开发商完成;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可培育本土专门机构或由民间协会、社区、文化(艺)工作者承担;政府主要负责总体规划、扶持政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并协调各方面关系,将各子系统集成在一起。

3.原样修复

维持原来的城镇空间形态、街巷肌理建筑风貌、河岸线和天际线。除市政基础设施、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需拆迁外,70%以上的街巷空间和乡土建筑应予以保留,其中,核心街区可视范围内的建筑全部保留。被保留的街巷空间和乡土建筑应尽量按原来的材料、工艺、结构、式样进行修复或重建。北岸公路混凝土堡坎应做石堡坎装饰处理,几座现代索桥应原样重建或做仿古风貌处理。新建的基础设施、现代文旅项目等,应选址于城镇核心街区之外的偏僻处(隐蔽处),尽量采用传统材料、色彩、建筑元素、建筑风貌。不设置观景平台,禁止对河滩混凝土硬化,禁止使用外墙瓷砖、墙漆、铝合金门窗、玻璃幕墙太阳能热水器光伏板等现代建筑材料、器件。禁止使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表现手法(街心花园、庭院绿化)。建筑临街面不得出现西式风格装饰、塑胶金属管网电缆钢结构部件、外挂空调等。地砖、护栏、电杆路灯、标识牌(路牌)、垃圾箱、井盖消防栓等市政设施,以及门牌、招牌、匾额、广告等也应尽量采用传统材质和风格,或作隐蔽处理,以求达到古镇整体风貌(古朴)的协调一致。除上述硬件设施应遵循原样修复原则外,生活状态、传统习俗、民间宗教信仰等传统社会形态,也应尽量遵循原样修复的原则。

4.活态传承

传承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传,即是传播、宣传,使大家知晓;承,即是承袭,延续其香火,使之后继有人。博物馆展示、文字(图片)记载等方式,只是保护了文化的“僵尸”,而不能延续文化的生命。故不宜采取该方式,而应尽量采取“活态”保护的方式——文化传承。即在现实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予以应用,寓文化于生产、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延续文脉。让文化“活”在衣食住行之中,“活”在街头巷尾,“活”在现实的时空里。因为现实生活才是文化生长的土壤或文化的载体,失去了鲜活真实的生活,文化就会死去。所以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维护文化生存的现实生活土壤,以此为立足点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恢复传统盐灶房和各种手工作坊;恢复晨钟暮鼓夜打更生活习俗;委托民间组织各种传统节庆与庙会活动;对传统民居的修复和使用给予补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居民使用煤炭、柴薪做饭取暖,放宽对烟花爆竹、烧纸钱、熏腊肉、巫术等民俗活动的限制;在经营性项目中,优先安排(扶持)巫溪烤鱼、巫溪泡菜、地方特色糕点等项目;扶持传统服饰、传统婚俗、五句子山歌、巫咸孝文、民间故事、民间舞蹈、刺绣、剪纸、雕刻、编制、扎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半市场化传承活动。

5.平衡关系

在复兴宁厂古镇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各类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依赖于自然环境,又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对其影响、破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必定导致环境恶化甚至崩溃。故应该限制活动范围,控制活动强度,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维持动态平衡。宁厂古镇空间狭窄,植被较差,暴雨洪灾以及塌方、落石等地质灾害频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故生产、生活、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应限定其范围、方式和强度。城镇修复、新建基础设施、旅游设施要依山就势,尽量避免开挖山体、河床及对植被的破坏,禁止新建拦河堤坝、大型机械和爆破作业。常住人口规模应控制在2000~3000人范围内,并确定旅游接待人数上限。同时,开展山体人工绿化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建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系统,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②保护与开发:文化保护为旅游开发夯实了人文底蕴,旅游开发帮助文化实现了经济价值,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资金。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首先,宁厂古镇原来为单纯的盐业工商城镇,今后要部分向旅游城镇转化,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城镇空间、产业形态、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彻底颠覆原有的城镇形态和文化体系。其次,旅游开发需要土地空间,需要拆迁原来的建筑,导致某些文化遗存永久消失。即便利用原有的建筑,也需根据旅游经营的需要改变建筑原有的结构、功能、装饰等,造成原有文化积淀的流失或破坏。再次,在旅游开发中,为了个人(或单位)的商业利益和短期经济效益,公共的(无主人的)、无形的、潜在的文化价值常常被有意漠视,遭到故意(或无意)破坏,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在遍地都沉淀着历史文化信息的古街区施工,理应小心谨慎,文明施工,尽量减小对历史环境的破坏。但施工单位或民工为节省成本,或图方便,或赶进度、效率,野蛮施工,对历史环境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坏)。另一方面,在文化保护区搞旅游开发,不论在审批程序还是建设营运上都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到投资效益和项目进度。过度的文化保护,将使旅游开发寸步难行。所以应协调好二者的关系,维持二者的平衡。

③传统产业与旅游业;宁厂古镇的产业振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于文化传承的传统手工产业和现代旅游产业。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的矛盾。由于现代旅游业不论在影响力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远高于传统手工产业。当现代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可能对传统手工产业造成挤压、挤出效应(比如本地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因成本高,竞争不赢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价格低廉的旅游纪念品,导致手工作坊破产,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没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故应对传统手工产业予以扶持,对旅游产业采取限制措施,限定旅游业最多不超过宁厂古镇全部产业(传统手工业+旅游业+公共与生活服务产业)的40%,以维持二者的平衡。(www.daowen.com)

④传统生活形态与现代生活;为维护宁厂古镇的“古朴”特色,应尽量保持传统的生产、生活形态(衣食住行)和民俗文化内涵。但人们一般都有追求现代城市生活的欲望和动力,且现代城市生活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诱惑力是十分强大的。随着人口的聚集,收入的提高,这一趋势将不可遏制。对宁厂古镇原有的传统社会形态造成巨大的破坏,使之失去固有的城镇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从而丧失文化价值和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故需在宁厂古镇大力提倡、鼓励简单质朴、淡泊名利、舒缓悠闲、和谐宁静乡情浓郁的传统生活方式,对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生活设施(手机电脑电器等)、时尚潮流等予以一定的抑制,使其与现时代总体保持约30年的时代差距。

另外,还需在政府、开发商与本地民间资本等投资参与主体之间,投资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寻求和保持适当的平衡。

6.主题鲜明

振兴后的宁厂古镇,应主题鲜明,定位明晰。可以具体从城镇主题、文化主题、旅游主题三个层次展开。

(1)城镇主题:传统生活。现在的古镇,要么是一个空城、死城,基本没有人、没有产业活动、没有市井生活;或者过度旅游开发,商业气息过重,抛弃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故只剩躯壳,而没有传统生活内容。要么是“伪古镇”,为打造旅游景区而人造的假古镇,没有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生产生活内容,故多为昙花一现,没有持久的生命力。而复兴宁厂古镇,必须坚定不移地确定“传统生活”这一主题,踏踏实实地做实这一主题。

(2)文化主题:既要凸显核心的文化主题,即盐文化、巫文化,又要展示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融合性。文化根植于生产、生活之中,由于在宁厂大规模地恢复食盐生产经营已不可能(只能象征性地恢复1~2个盐灶),而在生活文化中,盐文化其实只占很小的内容,故欲将盐文化确立为主体文化,实在有些勉为其难。而巫文化又过于虚妄,所以应以盐文化、巫文化为核心、灵魂,以秦巴山地民俗文化(交织移民文化)为骨架血肉,从而厚实文化底蕴。

(3)旅游主题:应确定为“探寻历史人文,体验民俗风情”。宁厂的优势在于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而山水自然风光并不特别突出,且地势狭窄,空间资源有限,气候条件也无优势,故不适宜主打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而应以人文体验旅游为主。

7.层次丰富

在宁厂古镇的城镇修复过程中,要注重系统与时间、空间的层次性,塑造丰满立体的形象。在产业修复中,要分清核心产业(盐业)、次核心产业(传统手工产业)、外围产业(社会管理、公共与生活服务)及衍生产业(旅游业)的层次,突出核心产业及次核心产业的重要地位。在城镇建筑空间的修复中,要重视空间的层次性,在城镇平面分布上,建筑、聚落、街巷、山水环境,由里及外,逐次展开;在立体空间上,部分地段房屋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形成立体景观。同时,需重视时间的层次性,在建筑结构、风貌和建筑年龄上,要体现出古代、近代、现代的不同层次,不能形成时间的一致性(所有建筑都是同一时间修建的)。因为在真实的古镇,其建筑是有着丰富的时间层次性的(有些建筑是清代及以前修建的,有些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修的,有的是四十年代修的,有的是五十年代,有的是六七十年代修的……不同年代的建筑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新旧层次感)。在传统社会形态的修复上,也应该展现出官方、社区、民间社团、居民家庭等不同层次的价值和作用。

8.循序渐进

在古镇复兴的时序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要依据事项的紧迫性、重要性、关联性、难易度、资金筹措等,统筹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循序渐进。在产业恢复、人口聚集、城镇功能修复、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等诸多工作中,应从恢复核心产业,即恢复盐灶作坊、传统手工产业入手,同时启动污水处理工程和生活服务业的修复,再逐步恢复公共服务(政府、学校、医院等)和传统社会形态修复。待人口聚集、城镇功能修复达到一定程度,具备一定基础后,再逐步启动现代旅游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